追求自由的歌者-论文

时间:2024-10-17 10:46:1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追求自由的歌者-论文范文

  徐志摩是现代一位比较特殊的诗人,他身上既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特征,又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他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的诗人之一,这与他的海外游历是分不开的。

追求自由的歌者-论文范文

  美国人类学家麦格雷恩说:“游历是求知的传统主题和隐喻。”徐志摩从1918年开始在海外求学,并多次游历欧美。他受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极深。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指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这一创作方法在文学、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均得到广泛运用。从其对徐志摩的影响来看,浪漫主义文学对他的影响是直接的,明显的,而浪漫主义绘画对他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这种潜在的影响,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意象来初探一二。

  诗歌意象的选择,往往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胡适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对于徐志摩所追求的信仰,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爱可以看做是他的情感追求,美是他的文学追求,那么自由,则是他鲜明的个性追求。穷其一生,徐志摩都在寻求一种自由,他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提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头上是“枷”,脚上是“链”,甚至觉得到朋友家里或者到办事的地方去都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里去”,完全没有自由可言。在他看来,只有大自然才是自由的地方,才是心灵得以放松的场所。他的这种思想不能说是很新鲜的,但他提出这种思想是很认真很自觉的。

  徐志摩的这种回归自然,寻求自由的理想与浪漫主义绘画的追求是统一的。他在英国时曾与傅来义交好,傅来义是20世纪20年代颇有名气的新派画家,同时也是英国布龙斯比利文艺界的重要成员。徐志摩曾承认他在西方艺术方面接受了傅来义启迪性的影响。

  在浪漫主义早期的肖像画中,画家就十分注重对风景尤其是天空的描绘。托马斯·庚斯勃罗的《安德鲁先生和他的太太》中,衣着华贵的新婚夫妇被置于画面的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则是空旷的田野和天空,画家对风景的描绘极为出色,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在康斯泰博尔和透纳的笔下达到顶峰。

  康斯泰博尔和透纳的作品构图宏伟,热衷于表现大自然的美景。其中康斯泰博尔尤其强调天空在风景画中的重要性,“风景画像如果不把天空当作他作品中的一个物质部分,就是忽略了他自己的一个最伟大的助手……天空是自然光之源,统治万物。”因此在他的大部分风景画中,天空都是一个重要的描绘对象。在康斯泰博尔的名作《干草车》中,正午的阳光照耀着田野与屋舍,一只花狗站在河边,两个男人正驾驶着干草车穿过河流,画家用大片的画布描绘天空及天空中的云层。在透纳的《暴风雪中的汽船》这幅画作中,汽船只占了画面很少的空间,天空及天空中翻卷的浓云构成了画面的主体部分。

  可见,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比较注重对天空的描绘,天空及天空中的云朵、阳光甚至星群、月亮等在他们的画面上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他们描绘广阔天幕下的种种景象,借此表达理想中的王国与现实的距离,表现了人类对自由的永恒向往。这一点无疑是与徐志摩的精神追求相契合的。在徐志摩的笔下,最大的一组意象便是与天空相关的意象。笔者在此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与天空相关的物象,如星月,雪花,云朵,轻风等。其中云是浪漫主义画家最下力气描绘的对象,也是徐志摩笔下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如:“一天的黄云白云”《夏日田间即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我是个无依无靠的小孩》,“我们早起,看白云低,白云飞”《庐山石工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在徐志摩的笔下,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态,他还曾用过“云中鹤”这个笔名,可见徐志摩在“云”这个意象中倾注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为何徐志摩如此钟爱“云”这个意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意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的精神追求。云在天空中自由飘荡,无拘无束,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无疑是与他的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黄庐隐、李维健的挽联“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是对他极中肯的评价。

  第二类是与天空有关的动物的意象,如:云雀、飞鸟、夜莺等。

  这一类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大量出现,如:“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阔的海》),“雁儿们在云空里飞”(《雁儿们》)。

  这些动物以飞翔的姿态接近天空,是自由的诗意的象征,体现出徐志摩对飞行的崇拜。他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该多讨厌,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从陆地看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想飞》)廖玉萍评价徐志摩:“中国现代文人多沉重,少轻盈。徐志摩可以说是其中的另类。飞翔是他的生命姿态。”飞行情结是他追求绝端自由,崇尚个性解放最佳方式。甚至连他生命的结束也是一种飞翔,冥冥中似乎真的有一种力量在安排一切:“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声炸响”(《想飞》)。

  徐志摩的生命以飞翔的姿态结束, 实现了他对自由的最终追求。

  第三类意象是其他与天空相关的意象,如天国、灵魂等。

  在20世纪末30年代初的时候,随着文学界的主流向“革命文学”转向,徐志摩所倡导的纯文学日渐式微,他对自由的追求的呼声也逐渐减弱,开始转向对自由最终归宿的思考。

  在探讨徐志摩与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关系时,不得不提到“前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威廉·布莱克。布莱克是一位诗人,同时还是一名画家,雕刻家。此人颇具浪漫主义气质,从童年时期开始,他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致力于用绘画和诗歌把这一切表现出来。布莱克迷恋中世纪,喜欢表现墓地、月夜、魅怪等幻想题材。1931年4月,徐志摩曾译介过布莱克的一首名诗The Tiger,并将这首诗的标题作为自己诗集的书名《猛虎集》。这表明徐志摩对布莱克的接受和赞赏。

  神秘的想象力的运用,是徐志摩学习和借鉴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布莱克)的主要特征之一。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徐志摩在至凌叔华的信中这样写:“我的想象总脱离不了两样货色,一是梦,一是坟墓,似乎不大健康,更不大吉利,我常在这黑地里构造意境,……”这些使得他笔下的意象具有了某种神秘色彩,从而使他的诗歌带有一丝死亡的意味。他在自己的作品里也不避讳谈到死亡。

  “死,我是早望见了的。那天爱的结打上我的心头,我就望见死,那个美丽的永恒界:死。我甘愿的投向,……我早准备死,怀抱一个美丽的秘密。”《爱的灵感》。“随他领着我,天堂、地狱,哪儿都成,反正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翡冷翠的一夜》。“老实说我不稀罕这活……这小刀子,许是你我的天国。”《决断》。“不期间彼此默的相对,僵立在寂静的墓庭墙外,……生命即寂灭,寂灭即生命。”在这些诗作中,徐志摩笔下的死有一种凄美的韵味,他对死亡的态度并非普通人那样的畏惧,而是一种对死亡的静谧和解脱的向往。这几乎可以看做是他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后归宿,美好的事物借助死亡实现了绝端的自由。

  徐志摩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认为自然才是实现灵魂自由的场所,而他追求自由的方式则是飞行,在飞行中无限接近自由,最后借助死亡实现灵魂的绝端自由。这整个过程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浪漫的情调,又有象征的神秘,既有乐观的吟唱,又有死亡的深思,体现出浪漫主义的多元特征。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胡适.追忆志摩[J].新月,1933.

  [3]郑宜编著.西方绘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廖玉萍.徐志摩诗歌中的“飞升”意象[J].现代文学,2009.

【追求自由的歌者-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提纲:论李白的自由精神06-03

浅谈法律与自由的关系论文01-09

追求真实的存在论文提纲11-16

浅谈对自由软件的认识论文04-02

论文:浅析自由主义思潮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03-23

自由现金流与会计收益关联性研究论文03-08

罗尔斯与自由主义传统11-20

论自由教育的本原与回归11-21

班级管理应追求“信、达、雅”02-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