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摘要]英语学习首先在于对英语文化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地导入文化的自觉性,依此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文化教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文化导入、教师角色、教材、课程设置和评价系统等方面进行。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我们研究两者中的任何一方时,都绝对不能忽视另一方的存在和影响”(赵忠德王平2O0r7:55)。语言使得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习得。显性文化如冰山一角支配着我们的言行,而大量的隐性文化却像氧气一样不为人察觉地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树立文化意识无疑是重要的,但“树立跨文化的意识是必然的”(韩红2002:107)。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文化。文化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层面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学会目的语必须同时掌握这一语言的文化;掌握语言携带的文化,才能学会语言。
二、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教育部高教司在20o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在这里,教育部明确将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中。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了<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方向,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际涉外交际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在突出实用型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也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摆在了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对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将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旋律。下面就英语教学中的两个典型环节进行分析。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部分,透过词汇我们可以窥视到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等等。英国语言学教授杰弗里·利奇将词汇的意义分为七种类型:
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词语的基本意义,是相对稳定的概念。词典中收录的就是这类意义。其他六种意义往往折射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词典中一般是查不到的。我国英语教学中对词汇教学的显然只注重词汇的概念意义,由于各种原因(如教师素质、课时时数、课型、学生人数等)没有或无法兼顾其他六种意义。其结果是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的增长不成正比,甚至有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长达10年之久,却一直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完全不知道词汇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所以在词汇学习中,无论是母语词汇还是外语词汇,都必须一改那种照着词典背意义的方法,而应把具体的词语置于一个鲜活的语言背景下,在生机勃勃的流态过程中,捕捉词语中渗透着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包括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对价值标准的阐述等等,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语言学习的深刻性、复杂性和灵活性,从而指导语言实践。
(二)语用规则教学
要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只掌握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才能正确地交流思想,否则难免会造成误会,甚至使交际发生障碍,无非进行下去。因为语用规则的非文字性和不自觉性,人们对它的掌握要困难得多,所以英语教学往往变成了语言教学,完全或部分地放弃了语用规则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将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其次,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Hanvey提出跨文化意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转引白胡文仲1999),根据他的分类,英语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1.感受阶段。学生对异国情调及文化特征往往表现出新奇。通过旅游、课本和视听媒介传播异国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的可见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培育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传授与表层文化有关的词汇的文化背景及词义。
2.反思阶段。通过双语文化对比,反思并正确认识文化冲突。在这个阶段,学生看到异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但细微的与本国文化不同的方面,其反应往往是情绪沮丧,行为异常。此时教师举行文化专题讲座,通过启发、注解和直接阐释等方法对文化冲突进行反思和批判鉴别,并将文化差异的对比上升到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伦理观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交际关系的层面。
3.体验阶段。通过理性的分析达到对于异国文化中的重要而细微的特点的了解,在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之后,通过文化体验来全面检验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等方法的运用,在亲身体验中使学生学会从目的语国家的人的眼光看待一切,从感情上觉得异国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二)教师方面
1.加强教师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对英语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树立正确态度。其次,教师还应熟悉学生自己的文化,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种双文化意识是对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另外,教师应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探索新环境下指导语言学习的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只有经常阅读外文报纸、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或与外国朋友直接交流,经常关注目的语国家所发生的一切,才能不断吸收新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
2.制定系统大纲,明确导人规则。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文化导人的具体内容、措施和导入规则,以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纲可依,以避免文化导人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混乱,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教材方面
课本应该是学生系统地接触异国文化的第一个窗口。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中都穿插一些文化知识,但是大多知识面狭窄,仅仅限于作者的介绍或一点简单的历史背景知识,较少涉及有关的价值观、人生观、文学和艺术等更深层的文化背景,即使在教科书中寻找一张美国或英国的地图都很难,甚至有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英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知识面的狭窄,势必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建议加强英语教材的建设,以系统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主线,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语言技能的学习融入到英语文化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讲,教材的编选应遵循以下原则:文化内容应注重实用性,适应性和关联性;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是文学作品;着眼于主流文化流派的选取;从文化人物和文化思想上讲,应当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选取那些健康的、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化内容。
(四)课程设置方面
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能单独培养。敦促校方允许开设独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十分必要。英语教学在保持较高课时数的语言技能性课程外,尤其要强化文化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可以选修课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设置为必修课)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列课程,促进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融会贯通。
(五)评价系统方面
目前的英语教学沿用一贯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且仅对语言技能进行测评。这种评价体制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分数的作用,不利于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只重视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视了对语言本身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挫伤和遏止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增加文化内容在英语教学评估中的分量是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明确语言文化意识的地位,确定非语言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内容,也可单独进行评估。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相关文章: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02-19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02-19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02-20
试论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11-16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02-19
简析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02-19
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12-05
简析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