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课堂导入中的问题和方法
摘要: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微单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对完整的结构。但人们对其形式的研究频繁而对其结构的研究阙如,以至于人们对课堂导入结构的理解甚是模糊。事实上,课堂导入质量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它的结构是否完整而不是形式。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必须如一篇文章或一首唐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只有这样,课堂的导入才会逻辑清晰、诱发思考并趣味盎然。那么什么是课堂导入的起承转合呢?本文拟就从这个角度谈谈对课堂导入的一些看法。
1 起承转合在课堂导入中的涵义
1.1 起
“起”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对下面要承接的内容的一个交代。所选取的内容可以是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但无论选取什么,这些内容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并且在大脑中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内容[1],当然这也是课堂导入最困难的地方。比如高中化学选修4中“化学平衡”这一节教学,课堂导入的起句可以说成: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高炉炼铁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化学“铁”的教学起句可以是:各位同学,铁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不过起句只是一个交代性语言,像古诗中“明月出天山”“大漠沙如雪”这样响亮的起句,在课堂教学中不是非常适用的,因为它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过度集中于此而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比如有人讲授九年级化学“碳酸钙”一节,上来劈头盖脸就是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突兀感,这种突兀感将严重影响下面点题的效果。
1.2 承
“承”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为转入课堂主题蓄势。至于课堂导入中渲染气氛、调动兴趣的作用常常也是通过这一步来完成的。“承”是对“起”中所述话题进行展开的过程,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实验、可以是录像,当然最多的还是用语言描述。比如上述“化学平衡”的导入,“承”的这一步可以将铁的冶炼过程生动地描述一遍:我们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这些固体反应物从高炉的顶端倾倒而入,同时从高炉下方的进风口鼓入大量的空气,固体从高处顺势而下,气体则自底端扶摇直上,在两者擦肩而过的一瞬间,碳与空气首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二氧化碳继续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最后一氧化碳将铁矿石还原成铁继续降落下去,而气体则继续上升,从高炉顶端的出口处呼啸而出,这就是高炉煤气。喜欢用认知冲突来导入的老师,这一步也可以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收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比如上述“铁”的导入,可以简单地进行设问:那么你们能说说铁有哪些性质吗?这样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教师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来组织教学了。
1.3 转
“转”其实就是转折的意思,是转折进入主题的过程。没有“转”这一步,“承”中所有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转”的过程笔者通常通过这样几个途径来实施:(1)从学生注意点以外的另一个侧面(即空白区域)进行设问[2];(2)从上述学生已认可的知识体系中推导出与事实不符合的结论,制造心理不稳定态;(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错误或不完善,再通过针对性地展示实物或做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2]。这样的“转”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感,从而对主题产生探究或学习的兴趣。比如上述“化学平衡”的导入,可以这样进行“转”: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高炉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就想是不是因为固体气体相互接触的时间短,化学反应的时间不够呢(事实上这也的确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原因)?于是将高炉拔高,发现尾气中还是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继续拔高,一连拔了多次,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始终不见减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再比如说上述“铁”的导入,直接拿几根纯的铁丝交给学生观察就可以了。
1.4 合
“合”就是我们常说的点题。“合”这一步是借着“转”形成的势(即心理期待)自然生成的。其内容可以是初步回答“转”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提供“转” 中问题的解决手段,也可以是呼应“起”中所提出的话题等等。通常的语言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或这种×××我们称为×××等。为了保证“合”的效果,一般的点题都需要及时地进行板书,以加强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稳定性。
2 起承转合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举隅
2.1 杂化轨道理论
[起]根据价键理论,只有原子中的不成对电子才能与其他原子中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
[承]比如O,外围电子构型为2s22p4,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因此可以与两个氢原子结合形成H20分子,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当H原子与F原子形成HF分子时,氢原子中的1s 电子与氟原子的一个未成对2px电子形成共价键,1s 轨道与2p 轨道总是沿着坐标轴方向进行重叠,以保证重叠程度最大,这就是共价键的方向性。价键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很多分子的组成和空间结构的问题。
[转]但是根据共价键的饱和性,碳原子最外层只有两个不成对电子,与氢原子形成的物质应该只能形成CH2 ,可事实上为什么不是CH2 而是CH4 呢?另外根据共价键的方向性,当氢原子沿着氧原子2p轨道坐标轴方向重叠时,水分子的键角应该是90°,可为什么不是90°而是104.5°呢?
[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今天即将讨论的杂化轨道理论。
在这个案例中,“起”描述了价键理论中的两个基本论点,既复习巩固了前面学习的内容,又稳定了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的知识结构。“承”这一步举例说明这两个论点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对自己前面所学的知识充满了信心。“转”这一步却急转直下,让学生刚刚建立的那种自信和平衡[3]被猛然打破,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感,头脑中盘旋着“怎么回事怎么回事”的疑问,于是“杂化轨道理论”便闪亮登场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且这段导入有一种很强的逻辑力量在里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实际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2.2 化学键
[起]大家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包含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但是这些原子为什么会自发地重新组合到一起来呢?
[承]苹果会自发地砸在牛顿的头上,是因为——(学生齐答:万有引力的作用);铁钉会自发地跑到磁铁上去,是因为——(学生答:磁场力的作用);一个两岁的小孩,看到妈妈会自发地扑过去,是因为——(学生大笑,老师答:亲情力的作用)。
[转]那大家想想,两个原子会自发地组合到一起来,说明两者之间有——(学生回答:力的作用)。
[合]很好,力的作用,这种力的作用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化学键。
这是一段比较复杂的导入,因为化学键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的与之对应的知识做生长点,需要借助类比的方法找出思维相近的点来做生长点。于是在“起”这一步先从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化学反应本质的初步认识开始,“转”到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进行讨论,“起”中有“转”,“承”这一步中,利用生活中因重力、磁场力产生的宏观现象作类比,暗示着化学键概念的本质,并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在有趣的师生对话中推理思考,“承”中有“合”,“转”到主题上来,照应开头,再“合”到化学键概念的本质。因此,有一种思维回环的美感。也有人说,该导入中“起”这一步问题抛出后就可以直接点题了。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此空白[3]这个实际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化学键的概念在头脑中是没有根的,而用以上的导入,学生就会自发地把化学键的微观本质顺应到了宏观现象中来,大大减小了理解的难度。
虽说课堂导入篇幅可长可短,但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是不能缺失的。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课,老师上来就是一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化学平衡”,然后就开始举例说明化学平衡的含义,还美其名曰“直接导入”,这其实根本就称不上课堂导入。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还有一位老师讲授“钠”这一节,上来就做了一个水点酒精灯的实验,然后什么也不说,就开始上课了,直到最后也没听到教师再提这个实验半句,于是这个实验成了这节课的一个孤岛,这就是不懂得“合”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常常结构松散,逻辑性有欠。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导入这样一个“小文章”也一样不能过于平淡,否则将失去它应有的诱发思考、渲染氛围、引入主题的作用。它需要通过恰当的起、承、转、合使得整个导入过程一波三折,才能引人入胜,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机,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沿着你用起、承、转、合搭建的脚手架[4],从一个高度提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晖等:大学生精神档案(近代卷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9.
[2][4][美]戴尔·H·申克.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1~248.
[3][美] A.J.斯塔科.刘晓陵等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8~129.
【浅谈中学化学课堂导入中的问题和方法】相关文章:
浅谈英语中的课堂导入12-04
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03-10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方法12-02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方法教育论文03-16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和方法12-09
浅谈电子商务和电子采购中的信息安全问题11-16
浅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的“问”12-01
浅谈高等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12-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