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探析

时间:2024-09-10 05:54: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论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探析

  [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实践能力成为大学生主要能力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文章结合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意义,探讨当前就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培养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简论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探析

  [关键词]就业需求 大学生 实践能力 对策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意义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尤其是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高校在追求高就业率,大学生与其家庭期望通过高质量的就业获得教育投入的回报。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推动作用,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也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各高校积极探索培养实践能力的种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满之音也频频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局限。高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如果从学校自身发展出发,而不是从大学生职业发展出发,那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提高高校声誉,优化生源的手段。二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认识不足。早在2001年,张济生教授在其作品《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中分析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两个层次: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他还指出,基本能力是完成某一指定专门业务活动或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力的大小主要以完成该任务的质量与效率来衡量。综合能力是独立办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所取得的效果是衡量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的指标。2004年,卫星在其论文《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中则指出,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等都是实践能力的内容。总之,关于实践能力的论述很多,但都不全面、具体,使得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没有了可靠的依据。三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还不够丰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主要有两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企业实习。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或者思想教育领域,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应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实习方式、实习实践、实习指导等内容的安排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致使它本应该有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当高校和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候,正是社会、企业和大学生自身发展最需要实践能力的时候。

  1.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将被打破,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也被淘汰。一种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组成的综合实践能力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实践证明,只有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其个人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2.用人单位需要。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不再只看重其学历、毕业院校等,而是更看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即能否迅速为企业带来生产力的人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的特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实践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才能从竞争中胜出。

  3.学生自身发展。据调查显示,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最希望得到发展的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这种生存需要,反映在就业上就是获得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及其家庭为大学期间的受教育机会付出了高额成本,实践能力的增长将帮助他们通过就业获得经济收入及社会的认可和回报。

  二、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内涵分析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是从理论上明确实践能力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教育有针对性,不偏离方向。这对于促进高校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理念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传统认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

  1.专业实践能力。简单来说,专业实践能力就是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它包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专业过程和实践的创新过程。不难看出,实践能力首先表现为“会做事情”的能力,即能尽快融入职业环境,熟练操作工具和设备,有生产力产出,且能驾驭和处理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其次,实践能力表现为职业过程中的创造性或者创新性。这种能力一方面源于专业知识的统筹兼顾和再加工的能力,另一方面源于实践的熟练程度和驾驭实践基本原理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功能是指导专业行动,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因素。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作用,要恰当处理二者的分量,不能偏向一方而舍弃另一方,也不能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很多时候,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属于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一定严格遵守知识储备在前,实践能力培养在后的逻辑顺序。

  2.一般实践能力。这里的一般实践能力是打破专业界限,在各个专业领域都具备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解决如何“做事情”的问题,一般实践能力解决如何“做好事情”的问题。一般实践能力不像专业实践能力一样要靠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它主要源于个人综合素质和经验的积累。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素质、人格魅力等有重要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为保全个人利益,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都会趋向于道德品质好的人,这样的合作会让人踏实,不用担心受骗或者遭人陷害。良好的道德品质源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恰恰和专业知识没有多大关系。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上文已经分析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基于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以人为本”贯彻在教育中就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地位。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趋势,以及用人市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状况,高校教育者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为了学校生源要求和声誉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又要重视社会和市场等外部因素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反对为追求高就业率而盲目“取悦”用人单位的现状,也反对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闭门造车”。

  2.提高自主规划意识。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最终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即外部培养的“内化”过程。大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是否具有主动性,是能否顺利推进培养方案的关键要素。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使其自主规划符合自身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变以往被动地参与实践活动为自发性、主动性的要求。具体的措施有两种:一是制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目标,明确定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实践能力是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性和自发性的发挥,以便于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且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二是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目标。事实上,发展目标的规划和设计是否科学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合理、科学的规划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避免走弯路。比如,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给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将如何规划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来讲,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个人教育规划方案。

  3.促进课程改革。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就是职业需求。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知识的获取取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专业知识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专业实践课作为课程设置的内容。开设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完善课程设置体系。这里主要是处理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二者的关系。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将专业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使专业知识的学习步步深入,造就了一批批理论深奥的学生。但由于课程体系中缺乏实际操作课程,大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动手能力较差。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徒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不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毕业后无法很快融入社会。因此,要改变以往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专业课程,笼统地将学生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勤工俭学等看成实践培养全部内容的情况。要从专业出发,设置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实践能力课程的比例关系。

  第二,开设一般的职业指导课程。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样性,除专业实践能力外,还包括一般的实践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这些能力和专业无关,是各专业和行业对人才的共同需求。这些能力的培养要列入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具体的、完整的课程建设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定期讲座或者培训来完成,但这些培训或者讲座一定是属于课程体系内容的。其实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国内外众多的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培训中都做得非常成熟,有经验可循。高校不妨借鉴这些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形成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保障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第三,师资培养的多样性。课程体系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师资结构和师资培养都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相关。一要结合课程体系培养师资,当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后,相应的教师队伍要与其匹配,使专业实践课程有能力相当的教师来教授。二要增强师资结构的多样性。一套完整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仅仅需要本专业教师来完成,还可以跨系、跨专业,甚至邀请社会人士来校授课。

  4.加强校外合作。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利用社会和行业的实践空间,发挥社会和行业人才的示范作用,对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

  第一,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交流、沟通的主渠道。校外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最逼真的职业发展模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职业人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水平,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合理安排规划;另一方面,实习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完全可以把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看成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场,需要什么训练什么,遇到什么训练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校外实习的时间安排、方法措施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制订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实习教学计划。

  第二,校外合作。高校里聚集了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但在实验设备、开发平台方面较为欠缺。社会与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厂房,为开发研究提供良好平台,但其最大问题是专业知识的不足。二者的结合,互相利用,互为补充,利于双赢。合作的方式有多种,一是依托项目,即共同立项科研或研发项目,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项目,检验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更新,磨炼意志,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创新能力。二是合作培养,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被广泛应用,即高校与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共同培养人才。如订单式培养模式,用人单位结合自己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储备的情况,约定高校为其培养人才的规格,双方可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合理搭配师资。

【简论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探析】相关文章:

探析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建设12-05

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12-12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特点探析论文02-27

试论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11-15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论说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11-20

简论多重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行为的探析03-10

探析基于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2-07

简论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作证的制度探析12-11

试论对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路11-1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