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英语教学与学习者跨文化意识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词汇释例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必须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以各种方式传播英语文化,做好跨文化教育,注重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施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各种途径中,英语词汇是实施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工具,而富含文化信息的词汇释例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催化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曾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980年,联合国“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世界文化十年”活动,开始倡导跨文化教育。
1、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1. 1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因此,在中国实施英语教学也是一种跨文化教育行为。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所说的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配合语言形式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语句,语篇学习外语,同时也在习得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世界观、一套价值观念。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必须实现心理深层的调整,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因此,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在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今天,我们根本无法认同采纳某一种文化而畅通无阻地与世界各民族人民进行交流,只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是有效途径。综上所述,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呢?
1.2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不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为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铺垫。跨文化交际是指“发生在具有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不同文化观念和不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可以发生在“大文化”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亚文化之间。外语教育所关心的是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包括大文化区之间、国家之间、跨国组织之间、本文化群体与对象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的交际。这种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可以在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完成,而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只能在英语教学环境中完成。因为文化教学是教会学生怎样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完成与社会环境相配的社会行为,传授的应该是关于文化知识的真实、地道的使用,而不仅仅是关于文化的知识。因此,在缺乏真实英语社会环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目标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自觉性。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最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涵盖如此之广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言,因为承载了上述各种文化内容而与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语言又不只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被抽象概括出来的,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现代学科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扎根于它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两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其语言(包括词法、句法、表达方式等)的差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映射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可以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理解一种文化。胡文仲先生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王尔还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承载文化,文化制约语言。清楚认识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运用该语言的能力。
3、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从理论上讲,现在没有人对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出质疑。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王振亚曾经讲过文化教学的状况是“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任意地学”。时过多年,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尤其是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这种“任意性”势必会造成英语教学中本来必要的文化教学成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即有的教师文化教学内容多一点,有的教师文化教学内容少一点,甚至完全没有。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在素质教育、跨文化教育、外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问题被提出并讨论多年之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甚至原地踏步的原因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化教学的内容不明确,或者说部分教师不清楚该向学生传授哪些与所学外语有关的文化项目;二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方法和理论指导,没有真正将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比较容易,主要是根据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制定出明确的教学大纲,指明外语教学中必须涉及的文化项目。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更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了解决文化教学与外语(英语)教学的结合问题,19%年徐盛桓教授提出了“常规关系模式”( Stereotypical Relation Model,SRM)。常规关系是“事物在各种条件下与它物产生关系的规约性概括。”徐盛桓对“常规关系”作过一个简略的概括:若事物(或其特征等)A一般总是常规性地同事物B(同样或其特征等)联系在一起,A和B就结成了常规关系;提到A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联系上B,B就可能是A所暗含的隐喻。例如,The pregnant woman has given birth to a baby.例句中“pregnant woman(孕妇)”和“a baby(婴儿)”在“give birth to(生孩子)”的条件下结成了常规关系,即,当人们提到“孕妇”时,一定会想到“婴儿”,一提到“婴儿”就会想到“孕妇”。在结合外语教学进行的文化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常规关系意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的过程,这种跨文化意识正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不可或缺的。而培养学习者的常规关系意识必须通过文化内容的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与语法篇章结构有关的文化内容,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与非言语交际有关的文化内容。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举办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然而,最为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英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使得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汲取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结合日常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固然可以在各个层面上进行。然而,笔者认为,英语教师首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英语语言中最为丰富的材料—英语词汇,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毕竟,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首先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这样,学生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了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Seelye认为,“如果学生(或者教师)不了解词的文化内涵,他就不知道那个词的意义—不论他是否会读出或译出那个词”。Byram认为对于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异文化的结构和观点,这种学习应该尽早开始。人们一般认为利用词汇实施文化教育,主要就是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的语义并帮助学生揭示其文化内涵。当然,这种做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英语词汇的利用价值其实远非如此。上述做法往往只适用于自身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而对于那些没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则没有指导意义。笔者以为,除了利用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开展跨文化教育之外,还可以利用本身并无文化内涵的词汇实现跨文化教育。这是因为词汇是各种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言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不论何种词汇都可以成为传播文化和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工具。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必须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以各种方式传播英语文化,做好跨文化教育,注重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施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各种途径中,利用词汇及其释例渗透文化信息无疑是首选之策。这是因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英语词汇的参与,就不可能出现句子、篇章、语用、文体等其他文化教学途径,所谓跨文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英语词汇是实施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工具,而富含文化信息的词汇释例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催化剂(activator)。
【再论英语教学与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相关文章:
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02-19
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03-03
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02-19
论口译与跨文化意识11-17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02-19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02-19
论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12-01
英语教学应具备跨文化意识12-03
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训论文03-0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