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形象之我见

时间:2022-11-29 07:44: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崔莺莺形象之我见

  摘要:王实甫是最优秀的元杂剧创作家之一,《西厢记》是最优秀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前朝相国家的千金小姐,她出生书香门第,且高贵,自小受着传统封建文化的熏陶与管制,但是骨子里始终透着反对封建社会不合理规范制度的一面。崔莺莺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王实甫的成功,就是在于将这个复杂的人物刻画得如生,又那么的恰到好处。本文我主要讨论崔莺莺的软弱性与反抗性双重性格。

  关键词:王实甫 西厢记 崔莺莺 性格

  正文:《西厢记》所写的故事是发生在唐代贞元年间的,那时,虽然说唐朝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封建社会的一整套礼仪和制度却还是根深蒂固的,丝毫没有产生动摇的。这些规范与旧习俗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门当户对,门第观念等旧思想依然很制约着人们的婚嫁生活,而且似乎比以前更加明显了。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的。〈1〉

  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崔莺莺,关于崔莺莺的介绍,王实甫没有另外刻意花一个大的篇幅去特别介绍她,而是借用其他人物的语言,或是独白,把莺莺的出生,家庭,社会关系,身份地位以及外貌特征十分清晰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如在剧本的第一本的楔子中,由老夫人刚上台的场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崔莺莺是前朝相国家的独女,时年十九岁,不但针线刺绣样样精通,而且诗词书算无所不能,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大家闺秀。⑵在父亲相国大人死之前已经许配给了郑尚书的长子郑恒为妻。故事发生的时候,恰是莺莺在给父亲送葬的途中,因为路途有阻,所以只好在河中府曾经由父亲修造过的普救寺中停留。所以说,从剧本的一开始,王实甫就把崔莺莺安置在了给父亲送葬的这个特殊的带孝女位置上,这一特殊身份,对后面表现莺莺的叛逆显然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而关于莺莺的美貌,作者是借用了张生的一句“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和孙飞虎欲抢莺莺为妻这件事情的始终,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姿态柔美,清丽脱俗,气质非凡,闭月羞花的闺中少女形象。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处于那样的环境里,莺莺从小就受着她那位严厉母亲的管教,连出闺房都要受到约束,必须得到母亲的批准才可以有自己那小范围的闺房淑女般的行动。没有办法,这样的生活不能怨谁,只能怨她自己的出生太高贵了。假如说,莺莺能够乖乖地按着母亲与已死去的父亲的安排,去嫁给郑恒的,按着封建礼仪去做自己规范之内应该的,可以做的事情的话,那么,莺莺也就无疑是那封建礼教牺牲品中的一粒小沙子,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王实甫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赋予深沉、含蓄的崔莺莺外在的凝重,又使她拥有内在的激情,⑶他让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的崔莺莺去触犯那些不合理的旧礼教,并努力争脱它们的束缚,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她的身份地位,从小所受的教养,加上所受的环境的影响,都使她的性格不得不留下封建女性固有的软弱性的一面,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她也是一个骨子里透着抗争个性的女性,她是一个有着双重复杂性格的大家闺秀。她的双重性格的研究,我们不能找一个单面去进行片面的了解,因为,双重的性格一般都是在一起起着作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着。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中,本来说父亲尸骨未寒,子女是不可以谈婚论嫁的,是不可以有男女之思的,否则会认为是大大的不孝的表现。而崔莺莺呢,在父亲的尸骨还没有送入泥土,尚停留在寺庙之中的时候就开始唱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样借伤春表达自伤、自悲、自怜的诗句,可见,她的内心是在渴望着爱情。也就难怪,在剧本第一折中,当莺莺第一眼看到了张生,看到了这个按我们现在的话所说的“对自己胃口”的男人之后,她居然回顾看了一眼张生,丝毫没有羞涩的表现。“(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旦回顾觑末下)”。事实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去回顾一眼,留下自己的情思,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是极其合情合理的,但是,对于处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崔莺莺来说,那是不应当的,婚姻大事,父母做主,更何况,在剧本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她已经许配给人的,已经算是为人妻的人了。除此之外,莺莺的回顾,还有表现出了她对更多封建制度的抵触。第一,女人一见到男人就应该回避,然而她却频频地看着张生。第二,“夫男先乎女,固亦世之恒礼也。”——女人动心应当迟于男人,女人应当是被追求的,然而,她却先动了心,眼角传情,把张生引得风魔起来。第三,佛殿是庄严肃静之地,亵渎神灵在当时人们看来是要坠入阿鼻地狱的,然而她却在这里暗送秋波,后来,甚至在追荐先考的庄严道场中,赞美张生的青春年少。〈4〉崔莺莺她不是没有严格的家教,她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她上有一个严厉的老母,她的母亲十多年来一直用一套固有的封建礼仪思想来教育着她,规范着她,只是,这样的环境,莺莺深感窒息之痛,如她在后面还骂她的母亲“狠毒娘”,可见,母亲一直是压制着她的自由的。

  我说过崔莺莺是一个集软弱性与反抗性于一身,相互作用着的闺中女人,她一方面反抗着不合理制度对她追求自由爱情的压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按着社会的某些历来常规行走下去。这种矛盾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她对爱情的追求,从第一眼看到张生开始,爱情之火就已经开始在她的心中燃起了,经历了孙飞虎事件后,本以为母亲应允了的婚事理所当然会成为事实,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长相厮守了,所以,当红娘来说老夫人要她出来陪客的时候,本想推脱的她,当得知所要陪的客是张生的时候就说道:“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可见,她对张生的一往情深是多么真切的情感啊,可是,当得知母亲宴请了张生却要变卦婚姻的时候,她只能在心里抱怨,而不能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与委屈,不能摔掉手里的酒盏,而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与张生拜为兄妹。因为她的背景,她教养与环境都决定了她必须这么做,这也正是她的聪敏的表现,试想,假如她也有红娘那泼辣的性格,在这样的时候跟母亲提出自己爱着张生的话,那么后面的故事当然直接是老夫人将张生赶出寺庙,将莺莺软禁起来,她将永远断绝与张生的联系,因为她清楚,她的母亲就是一位有这么严厉的母亲,有这么狠毒的老娘,她还不敢正面与其抗争。这种种的种种都决定了,崔莺莺不可能这样与威严的母亲发生冲突,她做决定的大前提还是要在母亲所能管束的范围之内行事的。

  不敢正面抗争,却在背着母亲的时候努力争取自己幸福的崔莺莺是委实可爱的一个人。她只知道红娘是母亲派来自己身边看守自己的一个丫头,却不知道红娘深深同情着自己的命运,是唯一能帮助自己获取幸福的人。他一方面利用自己与张生的“兄妹关系”,公开在红娘面前,要红娘帮自己给病中的张生带去慰问,而实则是私会的书简。⑸她需要帮助,但她又不敢相信红娘,因为,在她看来,红娘的背后是一位十分惹人讨厌的母亲的阻挠势力,所以在《闹简》与《赖简》两折中,她是一直在试验红娘。王实甫在这里对莺莺的神态,动作,性情转换描写,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惹人喜爱又惹人怜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尤其是在她看完了张生给自己的简之后,因为害怕红娘把事情泄露给母亲而故意作出的十分不乐意的变幻多端表情,最能体现出她的性格与特征。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及早便回来。”这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的时候对张生说的话,可见,她与她的母亲的“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是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对待功名的。她爱的是张生的人,从她真正的内心来说,她其实不希望张生去考取功名的,她害怕他考取功名后嫌弃自己,或是在路途上被其他的女子给迷惑了,她害怕失去这样的爱情。⑹可是,她不得不让他去考取功名,她没有办法当面与母亲发生抵触,更直接地说,她还是不敢与母亲发生正面冲突,至多只能内心抱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的经典。若不是翠莺莺骨子里大胆追求爱情的反抗性性格的话,她就根本不可能获得自己的爱情,甚至上幸福,也许她将终其一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只能像其他人一样,乖乖地听从双亲的安排,嫁给人面兽心的郑恒为妻。假如她能够更加大胆地追求爱情,全然不顾及自己的母亲,不顾及封建礼教的话,那么,我想她也不是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毕竟她所处的年代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开放的时代,也许,她将会成为人们饭后茶间议论的不守妇道的女人,不但不会受到同情,反而会遭人唾弃,葬送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正是她的性格的软弱性与反抗性的双重结合使她能够那么理智,从而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⑴蒋星煜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第35页

  ⑵王实甫《西厢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第一页

  ⑶李春祥 《元杂剧史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年5月第一版 第118页

  ⑷戴不凡 《论崔莺莺》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63年10月第一版 第48页第2段

  ⑸蒋星煜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第26页

  ⑹戴不凡 《论崔莺莺》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63年10月第一版 第92页

【崔莺莺形象之我见 】相关文章:

中学美术教学之我见05-08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05-29

幼儿区域活动教学之我见05-04

学校体育训练之我见05-12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08-23

谈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08-23

探讨“质疑教学法”之我见08-23

奥尔夫教学之我见论文(精选6篇)08-13

儿童学外语问题之我见的论文05-24

体育教学工作之我见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