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人物形象

时间:2024-09-17 01:57: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人物形象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人物形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小说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悲剧理论更是以独特的风味有别于国外的悲剧,又对国内的一批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研究和总结鲁迅在悲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我们将鲁迅小说中博大精深的思想意义理解得更透彻。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探寻鲁迅的悲剧理论,赏析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同时熟悉鲁迅塑造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

  关键词:悲剧理论 审美特征

  引言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二十五篇,描写悲剧性主题的有十七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故乡》和《伤逝》等,都是其中杰出的篇章。其中的主人公,从“狂人”到“阿Q”,从“祥林嫂”到“闰土”,以及“子君、涓生”,“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反映他们的悲惨生活,讲述他们的不幸遭遇,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一、鲁迅的悲剧理论

  曾经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这话有些道理。纵观我们的古文学,能称得上真正悲剧的作品的确寥若晨星;可要说中国完全没有真正的悲剧也不恰当。当中国社会走入近代,我们的文学中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这就是鲁迅的小说。

  关于悲剧,鲁迅明确提出了他关于悲剧的经典命题——“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925年《再论雷锋 塔的倒掉》)。鲁迅认为:悲剧之所以悲,就是因为悲剧形象身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激起人们的同情、怜悯乃至愤怒。悲剧形象表现的人生价值愈鲜明,毁灭得愈典型,愈深入人心,人们就会更珍惜人生价值,鄙视精神糟粕。鲁迅作品中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是他立足生活现实,深刻挖掘和提炼不同阶层人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熔铸而成的。通过人物形象的悲惨遭遇,揭露陈旧腐朽的社会根源。“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这是鲁迅塑造悲剧人物形象的目的。

  鲁迅的许多小说描写了不同阶层劳苦大众在政治上的觉悟,讴歌为国献身的爱国勇士。纵使有些人的革命热情如昙花一现,鲁迅也不遗余力的给予支持。

  狂人,鲁迅笔下的反封建的斗士。这个看似失常的“疯子”,却有一双犀利无比的“透视眼”。他不仅“透视”蒙盖着“仁义道德”遮羞布的封建社会“吃人”的嘴脸,还看清了封建制度、礼教“吃人”的丑陋本质。他剥开“仁义道德”的伪装,控诉着“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骨疗亲”的残酷罪行,决心要诅咒吃人者。这种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精神,正是五四时代最宝贵的人生价值。可结果呢,这样一位无视传统、挑战权威的先进知识分子却被封建黑暗势力吞噬、毁灭。因此,狂人的悲剧,揭开了封建礼教、封建家族的丑恶面目,也控诉了封建势力摧毁的不只是一个高尚的灵魂,他的身上是代表着历史前进步伐的时代精神。

  阿Q,辛亥革命中闪耀着革命火光的落后农民。鲁迅在《阿Q正传》中肯定了他的革命热情,表现了他积极革命的人生价值被毁灭的悲剧。反封建的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很 “神往”,带着幼稚可笑的目的积极要求参加革命。尽管只是潜意识里觉得“革命”应该是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但他仇视封建剥削、压迫的心却是沸腾的,其农民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荒诞却充满了反封建思想。但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假洋鬼子”得势,赵太爷们“参与维新”,他们不准阿Q革命,并且把阿Q屠杀了。阿Q的悲剧,深刻暴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历史根源。

  农民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被毁灭,也是鲁迅小说的悲剧主题之一。

  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争取生存权利的正当要求都是得不得满足的。小说《祝福》、《故乡》就是揭露这一黑暗现实的典型篇章。《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个集善良、坚毅、勤劳、安分于一身的普通劳动妇女,只想依靠自己的劳动来争得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权利,却被毁灭在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压迫之下了。又如《故乡》中的闰土,原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美好少年,在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下煎熬挣扎,再见面时已经成为一个“木偶人”,病弱、颓废、迟钝、麻木。这样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浸泡在深重苦难里的20世纪初的农村生活中的农民的境遇,并挖掘出其中的悲剧根源。不过。鲁迅的悲剧小说,既写农民没有生存权利的社会地位,又表现了他们为争取生存权利而不懈追求的精神;既控诉了他们生命的被摧残、被毁灭,更刻画了他们的精神如何被摧毁、被毁灭的过程。祥林嫂死后不愿改嫁,逃到鲁镇做帮佣,被劫回后以死反抗再嫁,捐门槛求“赎罪”,最后甚至质疑地狱鬼魂论,就是这一类悲剧人物形象中不屈不饶反抗挣扎的光辉闪现。不过,残酷的封建礼教最终彻底摧垮了她的精神,使她始而悲哀、胆怯,继而消尽悲哀,仿佛木刻……

  写爱情悲剧,鲁迅的小说也表现卓著。他目光犀利,一眼看穿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社会悲剧性,将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同反封建斗争联系起来。《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自主结合了。但第二年,他们的同居生活就解体了。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又回到了会馆破物里那“寂静和空虚”之中。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因为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或者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经济是基础,经济的不独立也决定其反抗的不彻底,子君的反抗也是不彻底的。唯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婚姻恋爱自由这一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获得肥沃的生命土壤。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正是通过对各个生活领域中种种人生价值被毁灭的描写来探寻历史根源,通过他们的不幸遭遇来解剖其生活的环境——“病态社会”,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深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审美特征

  人是社会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生活的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社会属性。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捕捉各阶层、各时期社会里生活的人们身上不同的属性,并有机地统一在人物性格中。这样,塑造起来的人物形象就成为有着重大审美教育力量的艺术形象了。

  例如狂人,一方面他是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思维和语言都是离经叛道的,荒诞可笑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的被视为“疯子”一样,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他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鲁迅将荒诞与崇高熔铸在狂人一人身上,塑造了这个闪烁着艺术光彩的悲剧形象。

  孔乙己的形象也可以作为这一例证!在《孔乙己》中,鲁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的懒惰酸腐,一方面也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纯真善良的性格,喜欢和孩子们玩耍,用指甲沾了酒教酒店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然而,孔乙己身上这些美的品质还是被残酷的社会给摧毁了!是的,他不该去偷窃,但归根结蒂把他毒害把他吞噬的不正是当时罪恶的社会吗?作者对孔乙己表示了自己的肯定与否定,同情与批判,因而孔乙己的形象也产生了深刻的审美教育意义。

  鲁迅将不同的性格品质有机统一在一个艺术形象身上,丰满而深刻。这绝不是率性而为!

  首先,这是社会生活本身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格品质。比如当时中国落后农民的身上就存在着“精神胜利法”,当然也存在着要求革命这样美的品质。鲁迅准确而又真实的描写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多种性格品质的统一。

  其次,这也是鲁迅的创作方法决定的。作家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可以创作出不同的悲剧形象。鲁迅就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他把自己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熔铸在艺术形象里,塑造出高度的艺术形象。所以,他的悲剧艺术形象总是多种性格品质的统一。

  我们学习鲁迅塑造悲剧形象的创作经验,就要真正到生活中去,真正把握我们时代各阶层人物身上各种不同的性格品质,准确地概括到艺术典型中,才能写出深刻而丰满的作品。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人物形象】相关文章: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附简介+赏析+背景)05-18

试论贾宝玉性格与他的恋爱婚姻悲剧11-24

试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1-13

试论关于大陆金庸小说研究的思考01-15

论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11-26

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12-05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11-29

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1-29

试论生态价值的实质12-04

试论合作学习11-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