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清浅俗白特色对“京味儿”的体现。曹禹曾赞誉说:“他的作品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篇1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不仅如此,老舍用北京话描绘在北京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不仅描写出了北京祭灶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传达出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物思想面貌,展现出一幅充满“京味儿”的民俗风情画。如果没有北京社会生活的“京味儿”,就不会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老舍掌握了北京人独有的质、独有的“魂儿”和独有的味儿,描摹了一幅老北京的全景图:事态民生图、地理风貌图、自然景观图、民俗风情图,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基础,老舍被认为是“京味儿”小说的宗师。
2、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
老舍的小说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用了“官样”一语概括了北京文化特征。“官样”体现在: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这些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皆是。
首先,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无论经济、地位状况如何,在场面上都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要“脸面”。《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做寿“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棚里有玻璃隔扇,挂画屏,见木头就包红布。正门旁一律挂彩子”“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个大碗,一个锅子”,只有这样刘四爷才感到体面和满足。这些北京的“脸面”文化呈现出老北京的“京味儿”。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又是极其享乐的,追求纸醉金迷的精巧生活。如《四世同堂》里的冠晓荷,“在每一碟咸菜里都下着一番心,在一杯茶和一盅酒的色、香、味与杯盏上都有很大的考究”,对他来说“这是吃喝,也是历史和艺术”。北京人对身边的小东西尚且如此关注,说明了其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方式。老舍小说中生活的艺术就藏于这些北京普通小市民的衣食住行之中,习俗享乐之中。而这些享乐都带着极其浓厚的“京味儿”风范。
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而这种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的生活态度最突出体现在老派市民的描摹中。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安于现状,思想保守,顽固与老规矩。《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老马。这类老派市民在老舍的笔下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是因为老舍丰厚的生活积累使他能够认识到普遍存在的封建落后和保守性,使得他能够深刻揭示出北京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矛盾性、多面性,展现出北京人的生活心态,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旧思维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由此酝酿着浓浓的“京味儿”。小说中的“京味儿”还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将历史镜头聚焦于北京市民的灵魂深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状况图景的描摹,刻画了一幅众生相,剖析了民族精神,流露出对传统保守思想的批判和底层市民生活惨烈的同情,显示出作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老舍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他经过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的本质揭示和写作风格的独创。
3、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
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运用,展现了老舍语言的本色和北京的内在文化神韵,以及北京语言的活泼生命力。老舍又对生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运用,“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京味儿”特色。
首先,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清浅俗白特色对“京味儿”的体现。曹禹曾赞誉说:“他的作品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方言的运用大多不用生僻字,多用北京的俗语、口语。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描写北京的雨天:“北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艘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道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灰尘??。”老舍用北京的白话写的,没有一个生僻字眼。这段文字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带着本土的`气息,写出活泼的生命力。老舍的小说大部分是写北京。
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其中大量的是北京的口语、俗语和土语。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为例,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到景物、心理、外貌描写,老舍用的是北京语言。这种清浅俗白的语言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体现“京味儿”。
其次,老舍小说语言的简洁准确,富于个性化对“京味儿”的体现。在老舍的小说中“敢情”这个词语多次出现,“敢情”与“没错儿”和“那还用说吗”比起来,更加能够准确的表现出人们心态的内在情趣。“找乐子”自然比说“知足常乐”包含的内容复杂一些。这些词语虽然简短,但却更能够表情达意。老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语言都是个性鲜明的,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刻画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四世同堂》中写了一百三十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达五六十之多。这些人物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和气质性格不一样,都有独特的个性语言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再次,老舍小说中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节奏感对“京味儿”的体现。老舍的小说把情与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故事写得活泼灵动。《老张的哲学》中开篇好像介绍老张“钱本位”思想,但随着老张对人的残害,随着小人物受到人生迫害的加剧,作者的爱恨情感便交织在一起。在写到李静被迫害致死的时候,语言的韵律更加明显,“花谢花开,花丛中彼此不知道谁开谁谢!风,雨,花,鸟,还鼓动着世界的灿烂之梦,谁知道又少了一朵鲜艳的花!她死了!!!”笔调凄凉,此景,此语中掺杂着丰富波澜的情感。老舍的小说的语言不仅俗白、简练,而且悦耳动听,带有节奏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音乐节奏美和绘画美。老舍小说语言的浅显易懂、准确简练、情景节奏,定格了老舍小说的风格——“京味儿”。
结语:“京味儿”风格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即是,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北京的风俗习惯、北京的人情世态,也写出了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的烙印。纵观小说创作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心理的揭示和北京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儿”风格。老舍的小说创作以展现北京市民生活世界为基点,在不断对文化的反思和选择中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关于老北京城与人间的各种联系,深深镌刻出老舍小说笔端的“京味儿”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篇2
[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
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
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民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然而落后的方面也表现出了北京人思想的保守和传统的封闭性。市井是泛指下层市民,属于小城市中的小商贩,职员,匠人,搬运工等。他们生活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这群劳动人民一面保持着朴素勤劳的美德,又受传统规范的禁锢。这三种形式从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所谓“京味”特征主要描写的属于这一阶层。
二、京味的主要体现并举例说明
老舍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对民俗的了解,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得小说透有的地方色彩,另外,老舍作品中的最大特点是文章的语言艺术风格。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作为京味小说的文学语言,经过加工,形成了丰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
1、老舍作品中的京味首先体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在其描绘北京的生活经验所呈现出的场景风致,文化情趣,生活百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例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描写的是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以北京人祥子、虎妞等为描写对象,体现下层市民在旧北京文化下的生活艰难。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虽然描写的是普通生活俗事,却都是真实生活写照。这些代表作故事全是发生在北京,有许多地方还是北京的真实地名,可以看出他对老市民各个角落的熟稔程度。老舍这样呈现出的故事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散发着“京味”气息。
2、作品还体现在对北京文化结构的揭示。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谦和,温厚等,这是北京人的气质。也是一种文化性格。老舍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的欣赏陶醉,又因这种美的'丧失而产生的感伤情绪。这种沉痛批判和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呈现出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3、主要体现在老舍文章的语言艺术上。
《骆驼祥子》是最鲜明突出的京味特色,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檐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4、举例说明
京味在小说语言上的主要体现:身为北京市民,身上的这种特有的北京特质,既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又是对自我的嘲讽。所以这种幽默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自我批判。语言描绘上,运用俗白的方言,鲜明地描写社会风情,朴实自然。这就是“京味”的重要表现。“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老舍著,《老舍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59页。](《骆驼祥子》)这是多么典型的旧北京妇女!正符合着虎妞的身份与性格。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这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老舍著,《老舍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87页。]
(《骆驼祥子》)这就是酷暑中的北京老城,老舍用这样俗白,生动的北京口语来形容描写,才能里外地裸露出它的真面目吧!“福海的个子可不小,所以很能吃呀!一顿糊搂上三大碗芝麻酱拌面,有时候还不很饱呢!就凭他这么个吃法,他再有我这么两份爸爸也不中用!”[老舍著,《我这一辈子》,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173页。](《我这一辈子》)还有什么语言能如此维妙维肖地把这老北平下等巡警又当爹又当妈的复杂感情抒写出来呢!
从以上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老舍使用的北京白话口语之所以能对充分北京地域化了的艺术对象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北京方言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域色彩的部分,恰恰是北京话口语。北京话口语还吸收了文人语言、贵族语言、宫廷语言的诸多语汇和语法形式,这就使它成为汉语方言区普遍接受的一种方言口语。老舍在京味小说文学语言体系的建构上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所以,从三十年代起,老舍的京味语言就成为了人们评论老舍作品的中心话题。
三、老舍京味小说的成因
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风俗习惯,人情世态。老舍先生对于北京城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我们看到作品中的“京味”深深打上了北京城的印记。小说以展现市民生活为焦点,无论是从创作内容还是从创作方式,都表现着各种景象,各色人物都活跃在老舍的笔端。而在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风格中,又展现着浓重的北京情节,纵观小说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的心理揭示,和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如此极具特色的“京味”。
首先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老舍先生出生于老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老舍出生第二年,父亲战死,从此一家人靠母亲零售劳力来养活。这种家庭使得老舍从小性格内向,这一段贫民里艰辛的少年生活,使他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感情深厚,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因为从小就熟悉市民生活,喜爱流行于传统的市井模式,所以他的文学语言多是北京的方言土语。同时他的作品诙谐幽默、温情动人,这和年少时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关系。其次是满族文化对老舍的影响。京味小说作者所描述的是明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占据很大的空间。
由于出生于清末的一个贫困旗人家庭,“八旗制度”限制了人身自由,于是他们用文学和曲艺来将精神生活艺术化。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得贵族文化大量流于民间,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最后,“五四”运动使老舍精神上收到极大的影响,开阔了他的眼界。“五四”运动期间,他在关心国内形式的同时,大量阅读了文学巨著,这些国外巨著的创作态度和现实主义思想教育了他,因而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进驻了他的思想。
由于时代民俗风情的浸润,在不同的人物个性中显示了相同的文化蕴含。同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拨开了他的心智。在新文学运动的激荡下,他开始运用白话写作,为他的文学的俗白和凝练创造了平台。
四、老舍对京味小说的艺术贡献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京味十足。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出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的象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京味文学”奠定了自己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后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鉴,更使得他对京味小说做出了重大的艺术贡献:
1、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在他之前,中国虽然有些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是却没有多少京味特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开创之功。纵览北京低于文学的历史,是老舍第一个从文化的视角对北京社会做出了全面的审视,明确的提出了“北京文化”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绝妙的艺术概括和把握。老舍的“北京情结”诱导着他去不断地拓展着前辈作家所开掘的带有浓郁北京地域色彩的题材,并在这种题材的拓展中实现了京味小说“市民文学”的定位。
2、老舍对京味小说的主要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京味文学语言的形成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老舍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从人物对话到作家的叙述语言,包括陈述、说明、交代与描写,通通采用北京话口语,用北京话叙述北京的故事,描绘北京的风物,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全融为了一体。因而他的京味小说被称为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神韵上,无人超越。这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他的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称为了北京文化的象征。
3、老舍还完成了对京味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定位。
浓郁的北京平民化生活的世俗风味,又来自于其画面、人物、故事,风貌的明朗与朴拙,来自于作者对这些融和了北京地域风情和世俗风味艺术对象的温情和幽默态度,也来自于其传统的叙述方式和俗白的文学语言。总之,他是以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的“京味”。
老舍“京味”小说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如今老北京传统的京味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迈过,我们仍能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怀念老北京逝去的一切。因为这些,使得“京味”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篇3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他以幽默的表达方式、“京味儿”的语言、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关键词:老舍;幽默;京味儿;民族色彩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与茅盾、巴金一起,并称“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其作品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浓郁“北京味儿”以及所蕴涵的“民族色彩”,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一、幽默的表达方式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幽默的比喻在老舍所描写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我们很难找到相同的比喻和形容词。如《柳家大院》中他把小王媳妇的黄毛脑袋比喻成“像搁了陈了的窝窝头”。《骆驼祥子》中他比喻高妈说话“象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等等。这些奇特的比喻让人忍禁不住,充满了浓郁的幽默色彩。
幽默的夸张老舍善于运用夸张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酿造幽默情趣。《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在别人家里吃白食,“照沙漠中的骆驼贮水一般,打算吃下一个礼拜的。”而孙八则是客人吃得越多,越喜欢。“不幸客人吃的肚子像秋瓜裂缝一命呜呼,孙八能格外高兴的去给客人买棺材”。《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幽默效果。
幽默的比拟老舍还善于运用比拟手法。如《二马》中“拿破伦(狗名)一扫兴,跑到后花园对着几株干玫瑰撅上嘴!它心里说:不知道这群可笑的人们为什么全撅上嘴!想不透!人和狗一样,撅上嘴的时候更可笑!”。《老张的哲学》中“孙八是个好人,傻好人,唯独他肯被老张骑着走”。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既显示了老舍的幽默才能,又为作品增添了新的特色。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我这一辈子》中“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去拉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六块钱饷粮,扣去三块半钱的伙食,还得扣去什么人情公议儿,净剩也就是两块上下钱吧。”可“就凭那两块大洋,谁也不许生病,不许生小孩,不许吸烟,不许吃点零碎东西;连这么着,月月还不够嚼谷。”借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巡警之口,既不缺乏幽默,又让读者体会到人生的艰辛和无奈,令观众含泪而笑。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骆驼祥子》中,厂主小姐虎妞一味追求人力车夫祥子。可以说两人无论出身地位、兴趣爱好都相距甚远,缺乏爱情的基础。但颇有心计的虎妞为引诱祥子上钩,先是安排好一场谝局,然后谎称“我有啦!”逼祥子就范。新婚之夜,她见木已成舟,便说出自己秘密,告诉祥子是“裤腰上塞上了枕头”,使事情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结果,耐人寻味。
二、“京味儿”的语言
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一提起他,人们眼前仿佛就看到了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了那此起彼伏吆喝叫卖声以及北京那京腔、京韵的语言。他的作品好似在“北京城”里发酵的美酒一样,“京味”浓浓飘香。正像老舍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正是靠着这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形成了他作品的“京味儿”。
1.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如《骆驼祥子》中对祥子的肖像描写:“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所有的语言,完全是口语里的大白话,但又是经过提炼、控制的大白话,符合普通话口语的习惯,使具有小学水平的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
2.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人物、语言及其他》)即“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得多”。“一个词就揭示出对象的特征”。《骆驼祥子》中描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情景:拉车的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见其渴之甚,思水之切。通过人物缺水之苦和得水之乐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的酷热难耐。言简意赅,准确凝练。
三、浓郁的民族色彩
1.深沉的民族情感
老舍的作品中从来不乏浓重而热烈的民族情感。《四世同堂》是一部堪称民族的痛史、愤史。这部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组成的百万字巨著,透过北平沦陷区的一个羊圈小胡同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
作者在讴歌他们英勇不屈斗争精神的同时,把北平市民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毒害而形成的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等弱点展示在人们面前,对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性的反省,及要改造这种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祁老人的“息事宁人”,祁瑞宣的“为家尽孝”,常二爷、李四大爷等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我安慰……老舍用敏锐的眼光剖析了小羊圈胡同中多文化层次的人群。
2.坚韧的民族精神
老舍的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主要是通过他所认为的传统美德来表现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憨厚纯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百折不回,他身上充满了我们民族那种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由开始的怯懦变得刚强,怒对敌寇,赶走冠小荷,责骂瑞丰。钱默吟也由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整日吟诗赏花的诗人,转变为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民族战士。而信奉“和气生财”祁天佑的沉河自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钱仲石,以及在暴敌面前站着死去的小文夫妇,这些人身上所显现出的民族气节,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选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冯燕庆.老舍作品的京味[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0.
[4]佟家桓.老舍小说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5]孔庆东.老舍与国民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艺术魅力。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相关文章:
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特征04-11
浅谈广告语的语用学及文体学特征08-10
严寒地区建筑环境特征探究06-13
网络广告特征探究06-13
浅谈道德的修养08-23
浅谈问题设计论文08-09
浅谈高校管理育人08-23
浅究体育舞蹈的体育美学特征08-30
教育学特征及体育教学的运05-26
数字插图现代艺术特征探索论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