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

时间:2024-08-16 01:38:4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

  20世纪“五四”时期文化领域的巨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空前,在今天看来也绝对是耐人寻味的。在这个时期浩瀚的文学创作中,就有一颗璀璨的明星——散文。鲁迅在30年代曾经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由此可见“五四”时期散文的发达与其独特的魅力了。

浅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

  我在这边就以周作人的散文为例。谈到周作人,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哥哥鲁迅了。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周作人恰恰相反——平和冲淡。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其“言志”小品文自然而隽永,直到现在也是我们文学史上永恒的丰碑啊。

  周作人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故乡的野菜》,一直都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在这篇散文里,周作人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和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描述的浙东民俗。“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还有文中引用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等等,文章里小孩子们唱的儿歌,都使文章显得情趣横生,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作者在质朴的语言中,对民俗忠实地记述,让我们读者体会到其中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自己本身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在他引用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就可以看出。

  任何作家想写出优秀的作品,都需要创新,在那个时代也是如此。周作人散文中也有西洋文学和日本俳句的笔墨情味,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新、吸收,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散文风格——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调和,以及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其味道很耐人寻味。就如同时期的一位散文家所评述说的:“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小品散文其独有而深受的内涵。由于作者独特的留学生活体验,他喜欢以东洋的习俗和我国的传统习俗比照,例如写到黄花麦花果时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以及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俳句大辞典》,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于《故乡的野菜》这样的美文来说,它在表面上的确是追求着一种淡雅平和的情趣,但我觉得实际上这却表达了周作人的精神寄托以及内心最深处深沉的伤悲。在文章里,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用很强烈的语句去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是在说自己对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到了后面却又流露了“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之类的失望与伤感之情。由此可见他并不是忽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不那么张扬而已。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脱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实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替代,有着极其忧伤的情调。 文中所选的素材平凡琐碎,使文章带有其特别的情趣,而这种情趣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的“中年心态”,或许这就是周作人自己你所说的“凡人的悲哀”吧。《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这样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由此其特有的“凡人的悲哀”可见一二了。

  人们也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其所追求的平和、隽永,更倾向于把文艺当作是“自己的园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更喜欢自己“胡乱作文”、“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作为现代“言志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以及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其提倡的“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其中强调的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将散文加以更好地发展,可以说,周作人将散文文学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吧。

【浅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试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取向12-01

试论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03-20

试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12-01

浅析初唐四杰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11-23

浅析徐志摩的散文成就12-01

浅析教育即艺术11-24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12-06

浅谈苏轼词的艺术特色12-02

浅谈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及文艺理论管窥其文艺批评精神11-17

浅析中国新生代散文的特质12-0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