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时间:2024-07-05 08:56: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决定行为,而意向由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中的一者或两者或共同所决定。本文试图阐释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及其发展。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 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理性行动理论仃RA)一计划行为理论的早期版本一发展而来。

  TPB认为意向(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由个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PBC)所决定,且PBC也能直接影响到行为。TPB认为一个人的态度越积极、主体规范和PBC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也就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

  1、增加的PBC维度

  为了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发生与否的原因,Fishbein1975年提出理性行动理论。TRA认为直接导致行为的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态度和主体规范二者的影响。TRA的关键维度是行为的意向、态度和主体规范。由于TRA并不能完全解释或预测某些实际行为,Ajzen在1985年提出改进模式—在TRA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一称为计划行为理论。PBC是TPB中的重要变量,包括:感知到的控制能力;感知到的困难程度。PBC在社会认知模式中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健康的行为。

  增加PBC变量是基于PBC不需用完全的意志控制预测行为的基本原理,而且PBC可以解释为何意向并不总能预测行为。Ajzen(1991)提出PBC与行为间有直接的关系,这更符合已取得的资料数据。因此,Ajzen就提出当行为意向对行为只有很小的方差解释率时,PBC就应能独立预测行为。TPB中的PBC既能影响意向又能影响行为。Ajzen(1991)指出态度、主体规范和PBC对意向的预测力的相对重要性因行为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说,当态度或主体规范具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PBC对意向的预测力便较弱。因此,Ajzen在1991年便指出PBC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类型与情况的性质。

  PBC其概念和测量是TPB理论里最受争议的。Armitage证明了PBC对预测行为有其独特的贡献,能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为;但也有一些元分析指出TPB几乎没增加TRA对行为的方差解释率。近期许多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指出PBC结构内部有两个本质不同的项目群,即自我效能和控制感。Trafimow等人提出在行为领域中能很好地区分自我效能和控制感项目群,因为自我效能在预测意向和行为方面上比控制感要好。然而,现在Rhodes提出将上述项目群区分成对控制的独特测量并不能成立,而且可能还会导致理论化的退步。他们提出感知技能、资源、机会也许是更好的PBC组成成分。

  2、其它组成成分

  2、1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猎被认为能激发动机因素从而能影响行为(Ajzen,1991)。

  Sutto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态度、主体规范。PBC对行为意向的解释率达到40一50%,但意向和PBC对行为的解释率仅在19一38%之间。因此Gollwitze认为,行为发生之前有两个阶段,一是运筹阶段,个体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目标,此时形成的意向称之为目标意向;二是执行阶段,个体将根据形成的目标意向决定何时、何地、怎样执行计划,即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目标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有研究证了这一假设,不过关于该假设的实证性研究较少。而Terry等人发现意向与PBC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2、2态度

  行为意向的强弱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即一个人对执行某种行为的态度的影响。态度是TPB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个结构,不过Rhodes等人2006年的研究提出态度中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两者在测量领域和对运动行为的预测影响两方面都是不同的结构。当然,这项研究针对的只是运动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3主体规范

  影响行为意向强弱的社会因素即主体规范,指个体感觉到他人对他执行或不执行某项行为的期望,也可以看成是否服从他人愿望的社会压力的整体感知。主体规范的形成取决于规范信念。

  然而许多研究发现主体规范对预测意向的效果最差。对此最可能的解释是主体规范本身的测量方式,大部分研究者运用的都是单项目测量量表,而不是应用可靠的多重项目测量量表。影响意向形成的社会因素实际上包含了两种规范,一是指令性规范,指的是对个体重要的人认为个体应该执行某种行为。二是示范性规范。指的是对个体重要的人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有人证实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在他们的测量领域上是不同的结构(Rhodes等人。2006)。Rivi,和Sheeran认为,TPB中的主体规范实际上是一种指令性规范,它反映的是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有研究指出指令性规范因子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一些研究发现增加示范性规范可以增加对行为的预测力Rivis和Sheeran关于示范性规范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示范性规范与意向之间的相关r=0144,在控制态度、主体规范曲令性规范)和自我效能之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将示范性规范纳人回归方程可以增加5%的意向的方差解释率,而且示范性规范的预测作用仅次于态度,强于指令性规范和自我效能。

  3、下PB的缺陷

  很多项元分析研究支持TPB理论,但这些元分析在其范围及取样等上各有所缺陷。Ajze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发现态度、主体规范和PBC三者与意向的平均多重相关R=0.71,以及意向和PBC对预测行为的平均多重相关R=0.51,但这项元分析数据有限;Godin的元分析发现PBC对预测意向和行为均有12%左右的方差贡献率,但Godin只考虑的健康的行为,且其报告值仅来源于报告相关数据的研究,而只报告显著发现的倾向也许会使报告值变大。

  4、TPB在中国的运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TPB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多项研究等证实TPB是能较好地预测行为的。而刘泽文等人认为,中国人的态度对意向的解释力低于主体规范对意向的解释力,当然这是有着深远历史因素的。不过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应用TPB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研究经验及成果,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相关文章:

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12-04

谈追溯言语行为理论02-20

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11-16

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02-20

从交往行为理论出发谈素质教育02-20

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02-20

谈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奠基11-14

议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11-15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11-1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