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

时间:2024-08-12 13:39:2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述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热”、“寻根热”的出现,国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文化热”我们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可以说,国学热是这种文化关注衍生出来的一个正面结果。

简述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

  关键词: 文化视角 国学热 透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在我国学术和文化界处于升温状态,“国学”一词常常见诸报刊及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各种形式的“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国学班”、“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践”、“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等不断涌现,国学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面对“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我们应该理性深思,而不是一味地颂扬或否定。基于此,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对国学热现象进行剖析,以揭示其国学热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

  一、国学热与文化热

  “国学”这一概念产生于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期。近代以来,有关国学的研究经历了两次大的高潮。20世纪初期,围绕“国学是什么”的理由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其中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发起者邓实的说法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他曾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明确提出“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思想。《国粹学报》始终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内容涉及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及音韵训诂、诗歌辞赋、金石书画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国学的讨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研究阐述,意在“对抗西学”以“保存国粹”,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热”、“寻根热”的出现,国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文化热”我们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国学热是这种文化关注衍生出来的一个正面结果。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频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化再一次彰显了它的重要性。诚如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在20世纪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理论中认为的那样:“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各个国家和民族将‘根据文化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他预言:“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同时,时间将证明“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它也就无法在这个“以文化界定自己的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那些“政治原则对于一个持久的共同体来说,只是一个易变的基础”,只有文化才能产生稳定的、持久的“内聚力”。从塞缪尔·亨廷顿教授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信息,即文化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且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世界大格局的形成都和“文化”这个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80年代末以来的国学研究已不同于第一次研究的宗旨和背景,而是旨在重视“发掘”和“重建”各自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体系。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国学教育普及活动,各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随之拉开序幕。

  二、国学与文化意识觉醒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极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人类赖以存活的地球家园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地震、海啸、洪等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在这样科技至上及个人本位畸形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社会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经济圈,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价值理念正吞噬着以人文价值为取向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各个国家在信息、技术、人才、资本及货物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且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等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矛盾、新的困难不断出现,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及价值观念多样化等在催生竞争、效益、拼搏这些新理念的同时,导致诸如仁爱、道义、诚信、孝悌等传统精神的贬值和流失。然而,实践证明,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精神财富往往比物质财富更弥足珍贵。

  因此,在人文精神逐渐陷入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在反思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其所造成的自然灾难、环境污染、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一系列社会理由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开始注意到,社会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还体现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建设,特别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要想在国际上提升自己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己国家特有的社会文化建设。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理由,在经过各种科学方案的探索仍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并把目光投向在过去社会实践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开始根据各自特殊的文化背景寻求发展的出路。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觉醒,我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关系上的价值观念,如“仁义”“和谐”“天人合一”等思想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倡的精神内涵,代表传统文化的国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传统文化中价值理念的挖掘与重建理由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社会主题之一。

  三、国学与文化自觉

  随着“文化热”与“寻根热”的出现,人们对文化与国学关系的研究日益加深。“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指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可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我们的生活时刻受到自己国家文化的影响,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着自己国家文化或优或劣的特色。因此,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就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构建自己特有的文化“身份”,这样才能证明我之所以为我的文化自信,否则,小到个体,大到国家或民族,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怎样才能形成这样的文化“自知之明”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理由。

  在当今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要唤起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就必须关注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因此,作为我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即“国学”,必定会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值得强调的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学关注,不再是传统知识体系建设层面上的作用,而在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挖掘与重建,只有在后者的层面上进一步理解国学的作用,才能对国学在当今的大力倡导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教育部在今年4月初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全国许多大、中、小学都已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内。可以说近十几年来国学教育的提出是新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对于“文化关注”的一个合理且正面的继续,同时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旨在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挖掘与重建,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系列理由。

  参考文献:

  [1]张光兴,张劲松.国学概要——对国学的文化解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2]大连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国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40-241.

  [4]周宏,董云川.反思“国学热”背后的“文化自觉”[J].中国高校科技,2011(7):68-69.

  [5]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107.

  [6]丁广惠.国学的渊源、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别[J].文化学刊,2013(2):65.

【简述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相关文章:

简述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管理的创新12-12

管窥自组织视角下的精神文化11-15

跨文化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策略12-02

析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营销战略03-28

试论基于社会学视角下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分析12-05

基于“生命”的视角进行语文教学02-21

基于大学教育目标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思考论文03-16

论基于财务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11-28

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商务翻译11-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