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孔子的中庸精神与其对我国古典文学影响

时间:2024-07-25 23:56: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研讨孔子的中庸精神与其对我国古典文学影响

  摘要: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尧舜禹时期,确立于先秦。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中庸概念的人,中庸思想正式确立以后,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发展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子思、孟子和荀子都对中庸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子思,更是把中庸提到了“大本”和“天命”的高度。儒家这种以“中和”的思想,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研究孔子的中庸精神,对了解中国文化、推动儒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讨孔子的中庸精神与其对我国古典文学影响

  关键词:中庸;孔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即是善与恶中间的人之本性。在人性的方面,就是人之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临界点”,这个“度”,就是难以琢磨的“中庸之道”。

  “中庸”,这一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氏族社会,传说帝便“执中而遍天下”。尧舜时代,又有着“允执其中”的说法。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一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尚中”的倾向,如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被《易传》及后来的易学称为“中”的二、五两吉辞最多,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足见其对“中”的重视。春秋末期的孔子,十分重视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他的思想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尚中”观念,并且他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自己的“中庸”思想体系。儒家这种以“中和”的思想,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中庸思想的表现,学者蔡尚思有这样的归纳:孔子常常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认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是他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公冶长》),是他对物的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宪问》),是他做事的中庸;“见危授命”与“危邦不入”(《论语·先进》),是他处理生死的中庸;“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是他审美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为政》),是他对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亲亲”而又欲“尚贤”,是他选用人才的中庸;“礼之用,和为责”(《论语·学而》),是他治国之道的中庸。

  对于孔子而言,中庸是一种品德,这一点在《论语》有明确的表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人的一种品德,而且是至德,包括“仁”在内,其它任何品德都无法超过它。在孔子的理想中,上至君主治国,下至百姓修身,都要拥有中庸这一品德,它适合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是对中庸这一品德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孔子的正名思想,其意是君主、臣民、父亲和儿子都应该端正自己的社会角色,做自己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只有人人都这样做,国家才能稳定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不然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然而,中庸这一种“费而隐”、“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的至德,普通人该怎么达到呢?在《论语》中,孔子也给出了答案。“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贞而不谅”(同上)、“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同上)、“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君子惠

【研讨孔子的中庸精神与其对我国古典文学影响】相关文章:

外贸对我国经济影响论文提纲12-03

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07-01

试论“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06-06

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论文03-13

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12-09

机械工程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研讨11-15

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11-17

论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12-05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11-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