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精选6篇)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1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关于教师的作用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为“会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引导、鼓励、服务、欣赏和恰当的评价等方面。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对探究情景的设计及课中对探究活动的组织、引导、评价、点拨等直接影响到探究课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点拔。既要把握分寸,又要适时,适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扶”——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引”——大部份学生,最重要的是“引”,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去解决问题。对少数优生要“放”即在提出问题后,再提供部份或全部材料,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的全过程。
二、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要注意选择内容
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浩如烟海,有许多东西不宜也不适合用探究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也就是说,学校(教师)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一定非要用自主探究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看到, 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探究性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回归科学发展本性的教育追求,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没理由神化探究活动,也没有必要去纠缠一堂课经历了多少探究的时间,也没有意义去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重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关键是活动的质量。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在教学内容上适合与实验、实践有关的公式、定律、规律及生产、生活、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例如: 对探究金属生锈原因,探究燃烧的条件等实验,应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上下工夫, 应设计哪些对比实验来证明。至于学科中的概念、事实、术语等方面的教学,不宜用探究式。因此,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并不是一种程序化设计,而应当挖掘实验本身具有探究意义的因素,教给学生学习的一种终身受用的方法。
三、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化学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四、关于演示实验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化学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在新环境下,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问题。避免因教师先讲或预习教材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要让学生人人有自己的猜想、观点、看法,并努力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必要时教师以学生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部分),之后,再开始具体的实验操作。
五、关于问题的处置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如何科学地设计问题可以说是探究活动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问题要从教材中发掘,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运用学科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学科教材和学生头脑原有的经验能够解决问题,否则,探究活动只能是形式。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有些探究课搞得形式上热闹,学生探究得热烈,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实际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所以设置探究的问题要具体,不宜过大、过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经验、体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操作动手方面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主次要分明,主线要明了,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探究的成果。切莫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让学生探而无获,华而不实,好高骛远,形成知识的空中楼阁。
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位同学说:“如果问我哪一种形式的实验好,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习惯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方案,并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2
摘要:
初中化学新课标指出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教学方式,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化学实验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的动力、化学实验适当增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过程适当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等三个方面就创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实验教学;学生;探究能力;研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学会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高解释问题的合理建议。关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探究的表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着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初,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将他们的兴趣点吸引到化学知识上?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创设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有效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提高各方面能力。
2.教师要做探究性学习的先行者
所谓探究性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没有探究精神的老师无法培养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探究的'先行者。可以说,并不是任何一个问题均有深入探究的价值,也不是任何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都显而易见,有时需要教师挖掘有价值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能源了解摸底,并在教学中发挥有效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化工厂、造纸厂、污水处理设施,参观科研部门的实验室、天气环境监测站,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学校所在地的空气、水质、垃圾状况,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学校寄宿生的饮食状况等。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3."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而化学实验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创造性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虚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
3.1 以化学实验形象生动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例如,有关"原电池"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铜丝和一根铁丝放人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的同学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有的同学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的现象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会有气泡产生"的问题。
3.2 以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思维能力。
如进行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时,可能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方案进行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反常"的实验方案,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会减少"等,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不断研发适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以最大程度的谰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师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诱导学生一题多问,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作为学习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探究性的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现象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途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克服探究中的困难,分享探究的成功与快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究精神。"
5.教师演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但到了一定阶段,尤其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例如:在认识二氧化碳灭火原理时,验证"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实验"前,可提醒学生在课下预备两支长短不一的蜡烛和一只蚂蚁等小爬行昆虫,这样在课前便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完成该实验,并增加在烧杯中预先放入小昆虫的实验。这一实验不仅在课堂上气氛热烈,而且增大了课堂容量同时还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且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做"明火实验"做了有利的铺垫。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亲自动手,亲自经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究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取长补短,不怕失败,坚信成功。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认真挖掘,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实验,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3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它以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等为主要特点而凸现出来。那么如何来贯彻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科探究意识
第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化探究欲望。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发认知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第二,结合物理学史,深化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物理学史,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
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
(2)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
(3)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修正教师的错误、超越教师;
(4)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三、划分试验阶段,培养探究能力
第一阶段:确定探究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解题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物理实验探究问题是实验探究的目标,规定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是进行实验的首要步骤。因而,确定探究问题应遵守以下原则:首先,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探究性实验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其次,问题的解决要有可行性,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集合,在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的问题必须切实可行。再者,探究性实验问题主要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手段来解决的.,那么,所提的问题在表达方式上要与探究性实验互相配合。
第二阶段: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性实验设计是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进行的总体规划过程,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独立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并创造性地对所提问题制定方案,它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关键一步,决定着探究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它们大多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物理知识的传授进行,采取的多是边讲边实验,故所设计的实验要求效果明显、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步骤小、时间短。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4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一、正确认识接受式探究学习
1、什么是接受式探究学习
接受式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结论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正确认识的过程。
接受式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学习的位置,并且有主动探求接受的内驱力。
2、充分认识接受式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在科学教学中,发现式探究能让学生亲历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素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不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唯一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让学生去亲历的,有的内容由于时间、地域等关系,发现式探究无法进行,有的则需要长期的观测实验,大部分学生可能很没兴趣,也不具备条件,如在探究各种食物里面的营养成分时,脂肪、蛋白质及淀粉可以通过发现式探究来认识,而矿物质、维生素就不便应用发现式探究来学习,我们便可以采取接受式探究来学习。
二、接受式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接受式探究学习的本过程
在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设计了接受式探究学习的过程,在“了解植物的器观”活动中,设计的学习过程为:
1、 问题。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植物各器观有什么作用。”
2、假设。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提出自己的假设结论。使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及探究方向,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也是接受式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最大区别。
3、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学生为实现对自己假设的验证,已形成方向明确的主动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查阅有效的资料进行验证。
4、整理资料。将资料查询后形成自己的`认识记录下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培养学生查阅文字资料的能力。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具体方法,讲述具体查询过程,使学生掌握目录查询--内容查询--阅读--摘记整理的具体方法。知道查阅时先看看图书的分类;再看看书名,找出相关的书;然后查找目录,快速找到页码;最后,记录下有用的信息。
2、培养学生查阅网络资料的能力。
虽然现在电脑比较普及,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懂得如何运用电脑搜集资料,只懂得玩游戏,上QQ等。应对学生进行了上网方法的指导和培训。可向他们推荐最常用的信息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网站。只要把想查找的内容的关键词输入到搜索栏里,然后回车,就可以查找到相应的信息。这种方法非常容易掌握,而且省时高效。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健康地上网、文明地上网,提高学生对网络内容的明辨是非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抗诱惑能力,养成良好的网络活动习惯
(三)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形成合作小组,达到资源共享。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收集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在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创设交流、合作的氛围,让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各种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得到新的收获。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识别。
分析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不同的信息取权威性的意见。例如,网络上的信息,有时候虚假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报纸上、书籍上,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可信一些;即使同样是书上写的东西,不同的出版社,可信程度又会有所区别。 有争议的信息必须进行分析。对某些信息,不同的地方答案往往不尽相同,也可能这个同学收集到的结果是这样的,那个同学收集到的结果又是那样的,同学之间往往会出现争议。这时应多方查找资料,认真分析。如果是完全相反的信息,必须观察一段时间后再确认。遇到自己拿不准的信息,必须向行家请教。要注意有虚假现象的信息,应联系实际识别判断。
3、使用资料卡,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
对于已经通过分析的信息,我们就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与归纳,一要引导学生如何将零乱的文本资料进行归类、梳理,归档。初步梳理、归类、统计数据信息,使学生知道,必要的梳理归类和统计是分析数据的基础和前提,它能使零乱的数据信息逐渐变得条理清晰。二要在归类、梳理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对数据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一些不可靠的信息,删除重复的信息;错误的信息和对本次活动作用不大的信息。选取可靠而有价值的科学的信息和数据,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三是学习整理、分析、比较数据的基本方法,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同要素数据进行罗列,寻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等。学习制作资料卡,其中包括:收集的时间、收集的来源、相关的主题以及内容摘记等。
总之,接受是探究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发现式探究是相互交叉进行的,是发现式探究有力的补充,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5
从物理这门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物理中很多知识理解带有很强的探究性,许多题目的解答思路就像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朝着这个疑问去探索。 可见,现代社会的教学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练习考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单纯解答已有问题。 初中物理解题过程是先提出质疑的,然后探索分析思路,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最终让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一、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一定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依靠的不是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自己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建构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指的一定的现实情境。 学习者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中可以借助直观生动的形象去引起联想,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新知识。 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优越的学习资源和空间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发现问题
物理科学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教导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来思考,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学会自己进行假设,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一一判断,最后在求证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有: 灯泡、开关、铅笔芯、电池,用导线把几个器件连接起来组成串联电路。 然而提出问题: 若是开关闭合,灯泡会发光吗? 此时教师再做演示实验,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最后发现实验的结果是“灯泡亮了”,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说明了什么”的问题。 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说明电路是通路,那么铅笔芯是导体。 接下来学生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铅笔芯来观察电路的变化情况,也就是灯泡的亮度会不会有变化。 学生心理就会想“变不变、怎么变”的问题,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灯泡的亮度变化上。 通过对实验的继续观察,发现灯泡的亮度会随着铅笔芯的长度缩短而变亮。 因而,学生就会思考“通过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进而联系起“电阻的阻值与导体的长度有关”这一概念。 另外,教师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构造引进来,让学生理解。 也就是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进行观察,很自然地想到问题: 为什么要刮去电阻丝上的绝缘漆?学生边思考问题边摸索实验,最终发现规律。 学生有了亲身发现规律的体验,加深了印象和对概念的理解,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手、眼等,积极思考,培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条件,构建问题生成平台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产生疑问以后,教师不宜立即给出答案,直接灌输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错失体验的过程,同时会局限思维的发展。 当然,也不能完全放手。 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需要进行有序的设计,要想有效导学,就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流程,创造提问条件,并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最终构建问题生成平台。
教学实践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统筹大局,真正做好教学情境设计的工作,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这种条件的创设应当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构建性学习,才能完成知识的建构。 在开始新内容之前,就应该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整理设计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学边思考。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组织物理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自主分析,使原本灌输式的实验教学得以改变。 学生以验证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搜索出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方案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操作、解答、实验也要依据自己的方案来进行。 其中还涉及可行性的问题,最终要通过实验来论证。 若是结果过于偏离,那就是方案有问题,然后猜测问题所在,进而进一步发展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发现规律。
四、运用现代技术,增加学生提出问题机会
多媒体技术活跃了初中物理课堂,也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师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得到拓展。 师生之间可以在课后借助电子邮件等交流工具进行沟通,还可以建立讨论的群组,约定某一时间,大家一起在线讨论交流,实现借助于网络平台的畅所欲言,教师进行实时的指点评价,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这就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了问就会有思考,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问题要不断尝试假设,自主提出新问题,然后一步步探索思考,最后在验证中得出结论。 因此,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6
小学自然教育自始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颁《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自然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自然学科本身的知识面之广,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靠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起他们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实现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如教学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可以先放一段这些自然现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景”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再引导着学生思考:录像上表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等。
又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我将瞳孔随光线强弱变化的视频资料用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过来,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瞳孔为什么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等系列问题。由于探究情景创设得当,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着持续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小组合作下的独立学习者,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二、学会运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时,往往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湮没。只有对信息去芜存菁、做出正确地分析处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学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保持水土》一课时,我们就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拟订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等,然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题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最后小组交流,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加工、重新组合,制成科技小报,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同学们自由观看,进行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个保护环境知识交流会,各小组通过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自然知识与技能,加深了对身边世界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最终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自然课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根本无法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 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目地的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蚕》、《青蛙》等内容时,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的卵期、幼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沸腾》一课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水等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则很快知道了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 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相关文章: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11-27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2-04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03-18
小学生写字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探究11-21
关于中专院校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12-09
把握知识呈现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12-02
论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12-08
浅论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2-25
浅析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12-07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11-1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