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翻译中的连贯

时间:2022-11-15 20:33:4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议翻译中的连贯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连贯 翻译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和连贯这两个概念的介绍,引出了语篇中无形连贯的概念,其中语境是判断隐行连贯的重要手段。并阐述了如何把握这种连贯和注意这种无形连贯对翻译的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的概念

    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换句话说,言内行为,即说话行为本身,着重于“说某事”。言外行为,要受话人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说某事”的同时“做某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如请求、建议、提议、抗议、威胁等。言后行为,所说的话对受话人实现某种效应,比如通过警告使某人警觉或受惊,通过争论使某人信服,通过陈述使某人受到启发或鼓舞。

    说话人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达到言语交际目的,如要取暖,说话人可以通过直接语言途径(“打开取暖器吧”)或者间接语言途径(“这里很冷是吧?”)来达到目的。可以看出一个言语行为在说话人的意图的指引下产生言外之意。可见,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说话人话外有话,产生了间接话语意义。

    相同的言内行为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力,例如

  "What time is it?”,根据具体的语境,可能产生以下的语力:

    1.说话人想知道时间。

    2.说话人非常恼火,因为听话人迟到了。

    3.说话人认为现在是听话人回家的时候了。

    不同的言内行为也可以表达相同的言外行为。例如,在下列句子中,不同的话语可以产生相同的言外之意:请求某人关门

    1.把门关上!

    2.请您把门关上好吗?

    3.你忘了关门吗?

    语篇连贯理论是由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在Halliday看来,连贯指的是一段话语或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种意义的联系既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语篇连贯具有多维性,它既体现于语义层面,也体现于语用层面和交际双方的心理互动层面,因此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应从整体性和动态性上把握。Hobbs也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的方式和特征是不一样的,即言内行为的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一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的;言外行为的连贯是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说话人的含义而得出的,其特点是隐形的;言后行为的连贯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其特点是无形的。尽管不同层面上的形式与特点不同,但它们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言语行为。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衔接手段并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推理之中。这样不同命题之间的隐性衔接就会赋予语句以言外功能,这种言外功能就是语篇连贯之所在。因此语篇的街接与连贯不但要看到句与句之间的有形性和命题内容上的关联性,而且还要考虑到语句之间在言外行为这个层面上的联系。否则,许多语篇仅靠语言形式是难以解释通的。如:

    1.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

      B:I have just arrived.

    2.A:That is the telephone.

      B:I am in the bath.

        A:Ok

    就1和2的字面而言,,A和B之间的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它们联系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说的话语是相关的。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与连贯上,只不过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如果将其补缺,就会产生下面的结构:

    3.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

      B:(1 do no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because)I have justarrived.

    4.A:That is the telephone.

      B:(No,I can not answer it because)I am in the bath.

      A:Ok.(I will answer it then.)

    由此可见,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问题。因为交际行为,特别是言外行为,其连贯机制在深层的语用联系是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要想把握言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必须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作出判断和推导。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作用

    语篇的连贯是话语与语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交际时他们在社会文化语境或情景语境下体现于语用预设和推理之中。语篇的理解与推导过程并非只有唯一的推导步骤或程序。一篇意义连贯的译文需要译者联系相关语境进行判断。翻译中所处理的各种语言表达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基础准确地表达语言层面内容。

    有些衔接不太明显的语篇,内容也是连贯的,受话人根据语境、语用等语言外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分析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语篇外部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

    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标准,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源语言中的语境中,意义蕴于文化当中并取决于作者的意图,这时译者很难完全译出语境中的意图又译出源语言文化方面的含义。从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视角,争取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用等效,可以帮助译者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下列很清楚地说明了不同情景语境对上下文理解的意义不同的意义。例:

    A;I really disliked that man you introduced me to.

    B 1:Actually,he's your new boss.

    B2:Anywayhe's your new boss.

    B3:After动加is your new boss.

    B4:Sti11力e is your new boss.

    B5: Well,he is your new boss.

    根据逻辑联系语在上下文所隐含的用意,B1的actually表示警告,整句可译为:“说话谨慎点,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2的anyway表示耐心的说服,整句可译为:“别那样,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3的after all是建议不要对新老板表示讨厌,整句可译为:“他毕竟是你的新老板嘛”;B4的still是好意的劝告,要对方朝好的方面去考虑,整句可译成:“你还是算了,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S的well表示安慰,暗示A有些问题,整句可译成:“好自为之吧,他可是你的新老板”,通过语用分析,原作中隐含在指示语中的意图或语用用意在译文中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又如:

  A1;That's the telephone.(接)电话,而不是“哪是电话”。

    B:I'm in the bath.我在洗澡(你去接)。

    A2:OK.好吧(我去接)。

    就其表面文字而言,两人所说的话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言外行为在交际这个更深的层次上是有联系的,我们本能地感到这些话语是连贯的。A1并不是一种描写,也不是一种报告,而是一种请求,要求B去接听电话。B又因做不了此事,他的回答就是一个拒绝,而不是描写。同时,B的回答也是一个请求,请求A去接听电话。而A2实际上也同时完成了一个接受B的拒绝行为和接受B的请求行为。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理解人们在更高层交际的实质,能准确理解并翻译对话,克服字面文字的障碍。

    根据文化语境的不同,翻译也可以有所变化。如:

    1.您下车吗?

    2.你下车吗?

    3.下车吗?

    三句都是用来表达一个非言要旨,即“你是否下车?”但其表达的语气依次渐强。如果把这三句都译为“Are you getting off?”也未尝不可,但仅此一种译文无法体现原文汉语中敬称“您”改为一般性称谓“你”以及再改为一般性问句的变化。我们可以把以上三句依次译为:

    1.You are getting off, aren't you?

    2.Are you getting off?

    3.Getting off or not?

  这样就体现原文语旨由弱到强的变化。

    翻译不是翻译词语或语句,而是文本,一个有一系列言外行为巧妙的有机结合的文本。把源语言文本最优化的译入目的语不仅需要运用句法、语义、文体等知识,也需要译者运用语用知识对文本的言外功能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这个角度看,译者的任务就是在处理源文本时要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换言之,翻译研究必须把文本当作一个有一系列言外功能—涉及主题性、功能性和语用层面—组成文本综合体,引导译者去理解源语言文本,掌握其隐含的言外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的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的有效结合,便翻译思维摆脱了词、句和段的本位的束缚,可以帮助译者判断原文可能存在的错误,让译者在“信”的前提下,更灵活的创新,译文的质量也会呈整体性的提高。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浅议翻译中的连贯】相关文章:

浅议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的规避08-25

浅议高校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05-31

浅议南京地区桩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论文04-25

浅议班主任工作中的“张”与“弛”的论文05-02

《雪国》中镜子的翻译08-30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8-02

浅议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论文(通用43篇)05-17

浅议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精选13篇)04-29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04-22

教学论文: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三忌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