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药教育创新与现代化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代化 创新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21世纪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将用于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为此,人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促进中医药教育系统的自身进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角度,探索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能途径和外部条件。如此,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更为开放、更高质量、更具创造性的高等中医药教育。
1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自身的不适应性
人们有理由预料,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人类将逐渐突破工业经济百年来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各种“成规”,借助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等生产力发展内部要素,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征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也应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变更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布局结构、办学模式等层面全方位走向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同时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高等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其改革与发展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21世纪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们对疾病的无毒(少毒)、无创(少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日渐重视,对保健强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术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在国际间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中医药将更广泛地介人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人将对医学科学产生深刻影响;中药学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全面进展。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显著提高;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21世纪的新科技改革的六大趋势中,把生物技术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21世纪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和深人,群体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自然医学的崛起和发展,生命科学正朝着定量、理性、数学模拟、综合的方向前进,一个新的综合科学的高潮正在酝酿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医学模式及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后20年,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以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社会良好适应性为目标的综合态势。
面对机遇,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
其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其二,中医药单一职业教育的局面仍未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人才适应性、针对性与超前性关系未能理顺,严重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
其三,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及优化群体知识结构的组合效应方面还不成熟,人才的通用性和专一性关系有待处理,人才多样化成长所相应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其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人WTO,中医药无论在货物贸易亦或在服务贸易领域都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制度等变化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国际化也将促使中医药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相接轨,加快其走向世界的进程。
其五,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仍未成熟,教育的层次性不够,前期教育所承受的负荷过重。
其六,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多学科交又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哲学、自然科学与中医学共同发展的平台尚未建立,使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七,高等中医院校的发展模式仍未走出单一性,办学体制与机制,质量、效益与规模,政府投资与多元融资等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医药教育的产业性存在片面理解。
2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以上诸种不适应性并非高等中医药教育所独有,这也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围绕中医药自身特点,其改革和发展的切人点必然有其特殊性。综观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重点主要在于对其系统内部的自我稳定上,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继承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关系层面,其目的是求得中医药系统自我的完整性。这些争论在一定范围、时限内有其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必须在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去完成其更高层次的稳态。因此,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探求一个全新的轨迹。我们应该尝试以系统进化的观点来处理目前面临的十分复杂的环境与问题。进化科学先驱者埃里克·贾菲什注意到:系统进化不仅能够从学术上增进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各个层面如何与进化动力学相联系,而且还是指导人们在一个多变失衡的状态下和一个人类面临着重新抉择的时代如何规范自己、发展自己的非常现实的实践哲学。
高等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然而这其中又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高等中医药发展系统要获得进化与发展的自由能就必须对所处的环境和现实世界进行全新的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催生出的现代混沌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如此非稳定环境下谋求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制定出与新知识、新经济、新观念和新行为方式相同步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应注重对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调整。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矛盾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系统发展滞后性的一种反映。要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新 路,也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2.1“以人为本”,重新审视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
2.1.l努力打浩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本质不是物质生产活功,而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和创新。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应试图通过其培养的“人”来为中医药乃至社会这个大系统服务,也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养成其健全的且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1995〕年后WF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首次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提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必须包含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把对医学生决策技能、批判精神、交际能力和医学伦理等全面素质作为培养高水平的执业医生所必备的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数量上面。徐大椿先生倡言‘.医者,非圣贤莫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还在于其人才是否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在人才的规格上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知识构架,努力突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色,这已经不仅是专业上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实现其人才的社会普遍适应性所必需的条件。从这一核心出发,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不应限于一个狭小的专业空间,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其教育目标也必将更加呈现出可持续性,其内部的稳定性也将进一步加强。
2.1.2充分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厚基础主要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教育重在打基础。中医药学科的教育基础应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专业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文化基础等多方面,厚基础应成为强能力、高素质的前提条件。注重强能力是指在诸多能力中要强调的是实践能力,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能力,追踪、开拓、占领中医药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潜在能力和对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等。高素质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品格,是一个人文化积淀的结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应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和切人点,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起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质量上的差别性。要做到上述几个方面,目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综合及自主设计实验课的改革、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融性)、信息技能的培养。同时,应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2.1.3张扬个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应该认识到,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发展也必须具备个性特征。应该把个性发展看成是群体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提高群体创新能力的基础。中医药历来强调各家学说与流派的形成,说到底也是个性张扬的问题。在现阶段落实个性教育,不仅要在中医药专业角度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从中医药现代化的高度探索拓宽个性发展的途径。要在夯实中医药学基础、充分继承其精华的同时,将人才放在更为宽松和多学科的环境下进行“孵化”。保证个性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要突破计划教育模式,大力推进和研究适合中医药教育特点的学分制改革,发展个性教育,尤其要研究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提倡以“鼓励”教育为出发点,围绕兴趣培养,探索个性评价的多种实现方式,理顺“通才”与“专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力避学习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做到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的统一性。
2.1.4提高继续教育层次,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通过素质教育提升人才超前性的同时,必须有目的地做好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工作,要着力改变继续教育的低层次状态,其职责不应局限在解决中医药队伍中存在的低学历问题,应建立起与长学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新体系,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前期学校教育向继续教育转移,不断优化中医药教育的层次结构,理顺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继续教育也应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要与研究生培养相协调、相呼应,吸引文、理、工、农等各学科人才相互交叉、渗透,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同时也应成为及时传播中医药学科技进步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2.2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等中医药教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立足市场、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柱。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适度扩张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保证质量与效益,其实质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学科建设不仅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更是中医药教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医药教育有其独特性,但其独特性要内化为中医药教育的核心专长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其发展进化并不与投人存在必然的线性关系。因此,学科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努力改善学科生存发展的“软环境”。与此同时,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学科群体仍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其功能定位和所依赖的基础仍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单纯依赖学科内部力量并不能保证学科建设上等级、上水平。现阶段要利用联合办学的资源充实和提升中医药教育学科的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国外联合办学、联合办实验室等形式,不仅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借此引进和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一方面,应强调现有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有形成大学科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一批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如中医药工程与信息、中医药管理、中医外语等,尤其是外语与信息学科,应该把它看作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加以重视。
2.3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改革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投入机制
高等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性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上讲,它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中医药教育也同样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双重特点。“公共性”指高等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说其受益者是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但其“私人性”又预示着高等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教育消费和需求市场。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理论为现阶段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缴费标准提供了依据。但经过一阶段的规模扩张,普通高校生均缴费收人占经常性成本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25 %,达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立高等学校的水平,其上升空间日趋有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单纯规模增长对中医药教育投人的贡献率将保持稳定水平。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利用其科技和学科优势,打破原来“封闭高校”的观念,改变资源内取为主的办学方式,积极发展资源外取和共享,寻求新的投入途径和机制。随着知识和信息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等中医药教育不仅要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应直接参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办学体制的挑战。产学研一体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以兴办校办企业和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单一种增长模式,其内涵是指以政府必要投人与吸纳社会资金相结合的依托市场的办学机制,以编制管理为要素的自我约束与调控机制、教学质量和学术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等。产学研一体化过程更强调在互动过程中产学研三方合作的信任度、有效度和保持长期合作的稳定度。
从世界范围看,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1983年全美还只有十几个产学研联合体,但仅过了3年,就迅速上升到80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与社会企业之间实施的合作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以及资金支持,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将大大推进大学多学科与人才优势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必须寻求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应积极引进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尤其关注和保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如何改善学校内部的经营管理却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尤其是对如何开发、经营学校的科技产业缺乏经验。正因为如此,有必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全面借鉴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委员会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决策研究和战略规划研究,防范决策风险。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与信息化相结合。为此,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引人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具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不同领域的人员按照一定目标和方式组成虚拟研究和转化组织,以实现资源的快速共享,形成一批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中心。
中医药作为我国享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产业必将成为低风险高回报的新兴产业。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拓展资本市场,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除发展银校合作参与项目建设外,还可以尝试引人风险投资机制,短时期内汇聚教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除政府组织建立的教育投资基金外,还应尝试引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投资基金,逐步形成中医药教育多元投资的格局。
“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中医药教育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将最终成为:体制、机制更加合理,质量、效益更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具有先进办学思想与理念的高等中医教育;更加开放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全方位、法律框架上的开放);更加现代化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更具创造性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更具特色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世界一流的高等中医药教育。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中医药教育创新与现代化】相关文章:
谈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11-16
谈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的设想02-27
谈中等艺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1-18
谈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云南的中医药教育02-21
多元主义方法论之于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11-16
中医药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1-16
谈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3-02
也谈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尝试与培养11-21
谈新世纪前夕论中医现代化02-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