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评析
论文关键词:组织政治行为;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组织政治行为伦理评价
论文摘要:近几年,组织行为学理论在我国逐步受到重视,这也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它的一个分支—组织政治行为理论。但目前国内对该分支领域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我们对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希望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对组织政治行为的研究源于对组织权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界对组织权力的来源、构成以及运用方面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许多学者注意到,管理者并非完全按照组织业已制定的程序或规则来获得或行使手中的权力,即组织中的管理者并不总是将组织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优先实现自身利益。据此,有些学者开始提出组织政治行为(Political Behaviour in Organization)这一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该问题研究的深人,理论界专门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组织政治学(又称组织政治行为理论)(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Pfeffer, 1978, Allen et al.,1979),该领域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组织结构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组织政治行为理论主要观点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Jelfrey Pfeffer和Robert w. Allen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该领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组织政治行为的本质、产生条件、政治行为策略、伦理评价等。本文将依此思路对西方已就该问题所做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一、有关组织政治行为的概念
有关组织政治学的定义大体类似,即它是指个体、团队或部门采取未经组织认同的行动来影响他人去实现自身目标的行为总称。但依其道德取向不同,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将组织政治行为视为一种自然程序,用于解决组织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分歧(Pfef-fer, 1981)。它其实是讨价还价和磋商的一个过程,用以应付不同观点间的分歧与冲突。在持有此观点的学者看来,政治行为是指经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及人们对备选方案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获取并使用权力及其它资源以取得期望结果的行为。他们将政治行为视为组织正常的决策过程,它本身是中性的,对组织并非有不可避免的危害性。
另一种观点强调政治活动是一种自利性行为(wood-man,1985; wiLson et al. , 1996) ),行动主体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它包括不被组织认可的活动,并强调将个人或团体利益置于组织利益之上。这些学者认为组织应该避免这种行为。
Mandison等(1980)则不同意将上述两种观点截然分开探讨,认为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组织政治行为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他们通过对30个组织管理者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并认为管理者能够鉴别某种政治行为的影响是正面抑或负面,接着较为详尽地罗列了正面和负面的具体内容。诸如,正面的影响包括改善个人职业生涯、更有效达成组织目标等;负面的影响包括政治过程中“失败者”被降级或是失去工作、资源浪费以及形成一个没有效率的组织文化等。
二、组织政治活动发生的组织内部环境条件研究
1、组织政治行为发生的普遍性。Pfeffer (1981)在其著作(Power in O}ani}ations》中提出了三种决策模式,即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 ),政治模式(Political Modrl)和混合模式(Mixed Model)。这三种决策模式的提出旨在证明,政治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他假设,在理性决策模式下,组织中的行为并非随意或偶发;组织目标清晰,且决策思路讲究逻辑性;总能找到最优决策方案等。这种模式存在的条件是:完善可靠的信息系统、组织高度集权且内部具有统一的价值观等。与此相反,在政治决策模式下,其假设是:组织由许多派别构成,它们各自拥有互不相同的利益目标及价值观,甚至对组织目标也很难达成共识;信息缺乏,对有关决策备选方案的信息也知之甚少;组织内部的讨价还价和冲突是常态;强调彻底分权等。接着,他认为,现实中很少有组织能满足上述任何一种决策模式发生所需条件,而通常是介于它们之间。为此,他提出一种新的组织决策模式—混合决策模式。提出该模式旨在证明组织中政治行为发生的普遍性,只是政治行为的影响程度随着具体的组织情景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情景因素包括组织目标、上下级关系、信息系统运作效率、组织集权程度等。
此外,有些学者从空间(组织结构)和时间(组织生命周期)两角度分析组织政治行为产生的条件。
2、组织政治活动在组织中发生的环节分析。虽然组织政治行为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组织中每个环节或部门都会发生。根据Gandz和Mumay (1980)的研究,当一个组织的各项政策愈模糊不清晰时,组织政治行为愈容易发生,例如对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拔调动、主管的权责等方面失之明确规定的组织容易发生政治行为。相反,那些清楚界定各自职责即有明确规章制度的组织部门,则政治活动相应少。依据此说法,愈是组织高层,政治行为愈容易发生,因为与组织基层相比,高层对自己职责的界定通常相当模糊。
Allen及其同事(1979)同样认为,在一个组织中,制度政策相当不明确的部门,政治活动现象最普遍(例如董事会、高层经理层、营销部等);而制度政策非常明确的部门.(生产和会计部门),政治行为则少。由于政治行为往往是自利性行为,他们进一步解释,为什么部门总倾向于将那些用于规范自身行为(工作流程)的政策模糊化。Beerrron等(1987)认为,组织政治活动的产生概率与对目标的模糊性、决策和绩效评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员工争夺稀缺资源的激烈程度等成正比。
同样,Ferris和King (1991)通过对人力资源部门深人研究后认为,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许多方面(人员选拔、绩效考评等)存在固有的高度模糊性,一旦开展这些专项工作时,政治行为很容易发生。
总之,这些研究发现,存在模糊政策的部门(如管理高层等工作行为很难规范化的部门)中容易发生组织政治行为。
3、政治行为发生的组织生命周期阶段分析。Gray和Ariss (1985)指出,在组织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政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一样。在组织成立之初,由于组织结构简单,加之成员多为创业者(Entrepreneurs)普遍有强烈的使命感,政治行为很少发生。但随着组织日趋成熟和复杂,内部的部门化(Departrnentaliu)导致出现各种利益群体,政治行为开始出现;特别是当组织趋于衰退时,由于各部门和成员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政治行为更为严重。Gray他们也从另一角度探讨该问题,创业之初,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基本趋同,组织能为其成员提供明确的正面的预期(目标),并且成员也认同这种预期,因此二者之间容易构筑积极的“心理契约”;而当组织处于衰退阶段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发生背离,这种情况下,双方再也难以构筑所谓积极的“心理契约”,这为个人或团队自利行为即政治行为产生提供了前提。
三、组织政治活动发生的原因分析
Pfe(ier (1992)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政治行为产生的原因作了深人研究。他认为导致政治行为发生的原因有:(1)组织存在不确定性(Uncertainty)。诸如环境变数太多,组织目标不明确等。(2)利益巨大。(3)各横向部门的利益相冲突时,即它们之间存在利益消长关系。(4)各部门权力大致相当时。Greenbetg (1993)等通过举例对Pfeffer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一富翁向一慈善机构捐助1000万美元,该慈善机构由几个部门(如拯救濒危动物、救助无家可归者等)构成。这些部门主管均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当然愈多愈好。这时,有几方面因素容易导致政治行为,一是机构的目标不明确,它不能明确规定这笔钱该化在哪里;二是利益巨大,争夺也就更为激烈;三是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消长关系;四是各部门权力相当(如果某一部门占控制地位时,它就有权决定资源的分配)。
Bobbins (1995)的研究更为深人,他从员工个人以及组织两方面探讨政治行为发生的原因。图1说明他的结论。应该说,到目前为止,Bobbins对政治行为成因的分析最为深刻。
四、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类型分析
要了解组织政治行为,我们需厘清政治行为所运用的策略。Molder, de Jung等(1986)在Allen及其合作者有关经理人员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种策略,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补充。现分述如下:
1、控制信息源。具体有:(1)截留那些对自己不利白筑言息;(2)力求避免与那些想获得某种信息但自己却不愿意透露的人接触;(3)选择性地披露信息;(4)向别人提供不太相关的信息。Feldman (1988)通过对AT&T。R”说Store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树立良好形象。具体有:(1)成功者的打扮;(2)总是与组织内工作有成效的人打成一片。Greenbetg(1990)还补充了一点,即刻意显示自己成功和善良的一面。他们往往首先想组织将认同哪些行为,然后就去模仿这些行为。Ferris和King (1991)称他们为变色龙(Or-gani}ational Checneleons)。Rnbbins (1995)把与此相关的技巧称为“印象管理”(Improssion Managetnent)。
3、寻求支持。强调互利互惠(Reciprocity)。其实在此之间,Vredenburgh和Maurer (1984)指出,寻求他人支持的前提是,你们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
4、谴责和打压他人。当不好事件发生时,寻求替罪羊(Scapegoat)是一种常用的伎俩。Boeker (1992)调查发现,当公司业绩下降时,往往通过怪罪于下属,以使自己免于被降职乃至解雇。尽管有违社会道德,但在公司中这种方式仍被普遍采用。
5、与更有权势的人联盟。具体有:(1)寻求有权势的人;(2)寻求联盟。弱势群体通过联盟是获得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Feldman, 1988)。Cobb (1991)也证实了这一点,指出组织中存在几个群体通过联合来达到共同目标(如赶走CEO等)。
此外,Robbins (1995)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政治策略,即防御性策略(Defensive Tactic),包括不作为、避免责备、避免变革等。并认为,从短期来看,广泛使用该策略可以很好地增进个人利益,但从长远看,这种策略会产生许多病态行为,导致组织僵化,丛而降低组织的效率。
Buchanan等(1999)认为组织中,个体或团体常用的政治策略包括:(1)以谦逊的姿态来听取劝告或接受建议; (2)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即从来不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职位或计划当中;(3)有选择的沟通,即有意识隐瞒信息或者精心选择信息披礴的时间;.(4)习惯作出躇踌满志、胸有成竹的样子;(5)总以管理者身份自居,与下属保持必要的距离;(6)即使有妥协也是暂时的,因为在其内心里以及在日后的行动中仍坚持己见。
五、组织政治行为的伦理评价
伦理道德通常被人们用作衡量一组织行为是否合理的一重要标准;社会一直要求组织应将伦理道德作为构建组织管理原则、管理体系的一基本依据(罗氓,2003)。一个人手中可配置的权力越大,则该权力被其用于实施反道德之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Ferris&King, 1991)。许多公司及个人执意向公众表明自己是道德楷模。但违反道德的事屡有发生。
组织政治行为多少违反伦理道德。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方法去判定某种行为是否合乎伦理标准,但Velasquez等(1982)已就此作了有益探索。图2是他们提出了的一个模型。
六、其他
此外,还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学者们不仅深人研究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各种政治行为,而且还将研究的触角伸及组织之间的政治行为。这是因为,组织与组织之间在某种特定的经营环境下争夺稀缺资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在许多方面与发生在组织内部的政治行为相似,比如经由合资、贸易协定、卡特尔等方式构筑联盟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等(Pfeffer and Salancik,1978; Burt, 1982)。
七、结束语
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组织政治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组织行为理论的一个有力补充,它的提出使我们得以更为全面深人地分析一个组织内部各主体(个体和团体)行为诱因或动机,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以规范个主体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应该说,组织内部的政治行为是不可能消除的,管理者能做的是:心态上要正确面对组织政治行为;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正确引导这些行为,以使它们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
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国外组织政治行为理论评析】相关文章:
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研究11-20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11-15
组织行为理论在HSE管理中的应用11-14
论组织行为理论与企业管理11-15
组织公民权行为理论综述11-16
论国外从众行为理论研究进展11-15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高校师资管理11-16
组织领导行为理论:新发展与新启示12-14
刺激行为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对比11-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