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分析
摘 要 目的:探索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辨证规律与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通过对12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参照中医内科学第5版教材进行证候分类,分析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程等相关因素的关联度。结果:心虚胆怯型心悸与年龄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各类型心悸与性别无关,心虚胆怯与心脾两虚型多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程越长,心悸虚证越多,而在心悸实证中,病程越长心脉瘀阻证越多,痰火扰心型随病程延长而减少。
关键词 快速性心律失常 辨证论治 中医证候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achyarrhythmia and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23 cases by tachyarrhythmia 1994 according to the State Pharmaceutical Administration of "TCM Syndrome Diagnostic efficacy standards" and in the light of Internal Medicine 5th Edition textbooks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ir ag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gender, underlying diseases, duration, etc. Results: timid timid type palpitations and age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relevance, various types of heart palpitations and sex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timid timid type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no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the more deficiency palpitations, in the empirical palpitations,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the more heart vessel stasis, Tanhuo disturbance decreases with heart-shaped extension of the course.
Keyword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achyarrhythmia syndromes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本病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目前在临床上对此类疾病大多数采用西医治疗,其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大,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而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的辨证,探索其相关相规律,对快速而准确地辨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纳入与排除标准:中医诊断依据:⑴病名诊断:①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精神紧张,心悸不安。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③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⑤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有助明确诊断。⑵证候分类:①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②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③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④心血瘀阻: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⑤水气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⑥心阳虚弱: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⑦痰火拢心:心悸不宁,心胸满闷,口干口腻,痰黏黄稠,头晕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纳入标准:属于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朴动、颤动等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中医排除标准:①肺胀、哮证、喘证等肺系疾病伴有心悸;②厥脱、中风、高热等其他疾病伴有心悸者。
西医排除标准:①非心脏疾病所致心动过速。如失血,高热等。②以心功能衰竭为主,心功三级以上者。③急性心肌梗死所并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④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晕厥者。
方法:对2009~2011年住院与门诊观察病历,按照上述纳入与排除标准,共计收集病例123例,根据《标准》进行证候分类,分别与年龄、性别、病程、西医疾病等进行统计对照。其中年龄按16~40岁、40~60岁、60岁以上。病程0~6个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
123例患者中,男67例,女58例,年龄16~85岁,病程1天~30年,冠心病30例,高血压病21例,病毒性心肌炎25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病例47例。
结 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分型与年龄、性别等进行对照时,发现心虚胆怯证多出现在16~40年龄组,占心虚胆怯型心悸总数的近70%,心脾两虚型心悸在16~60岁占绝大多数,60岁以上则少见。其余各型心悸与年龄无明显关系。经对照,各型心悸与性别无明显关联。见表1。
各型心悸与基础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心虚胆型心悸、心脾两虚型心悸多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而其余各类型心悸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见表2。
各型心悸与病程长短的关系,病程越长虚证型心悸的病例越多,尤以水气凌心型比较突出。在实证型心悸中,心脉瘀阻型心悸病程越长,病例越多,痰热扰心型心悸中,病程越长,病例越少。见表3。
收集有效病例123例,各型心悸总数之和大于123例,缘于有些病例不能单纯归于某类,而是虚实夹杂,两种以上病机类型兼见。
讨 论
心悸病因病机纷繁复杂,多数医家经临床研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先天禀赋不足、大病久病失养等,导致机体出现虚实两大证候。实证多为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经郁火等;虚证多为气阴两虚、阳气虚衰、阴血不足等。实证心神扰乱而动,虚证心失所养而悸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此外,虚实二者又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其具有虚实夹杂、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病理特点。在本文中,各类型心悸的病例总数大于所收集的病例总数,即是由于一部分病例为虚实夹杂。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免疫介导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所以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追溯到上呼吸道感染史,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风热、风温、瘟毒等所致,邪毒内陷,损及于心,躁扰心神,故出现心悸。日久邪胜正伤,热盛伤阴,而致阴虚火旺,或心阳受损,阳不制水,出现水气凌心。或不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而致瘀。本观察发现痰热扰心型心悸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且随着病程延长而痰热扰心型心悸减少。
有相当一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查找不到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心脏的传导系统异常有关,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等,而以年青人多见。中医学认为年轻人心智发育未成熟,易出现心虚胆怯,心无所主,故心悸、怔冲。是故心虚胆怯型心悸多见于青少年。青壮年及中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易产生情志失调,久则劳伤心脾;或因饮食失调,脾胃受损,久则累有于心;或因大病久病失于调养导致心脾两虚,出现心悸。而老年人脏腑阴阳俱损,常累有于肾,偏于阳虚者,阳不制水,水气上泛;偏于阴虚者,阴不敛阳,而致虚火上扰。是以心虚胆怯、心脾两虚见于年龄相对年青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断乳200例者,而老年人少见。
血脉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滞不畅,则血行阻滞;正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致血液瘀阻。是以过劳、久病耗伤正气,或年老体弱,正气虚损,皆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致血瘀。是以气滞血瘀型心悸随着病程长、年龄增大而多见。
由于本文所收集到的病例相对较少,西医病种不多,难免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韩立新.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2006,26(1).
4 张春芳,王炎焱.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2003,20(3):11-13.
5 刘远恩,李满生.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甘肃科技,2006,3:172-173.
【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分析】相关文章:
巴比妥中毒中医证治03-09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05-06
中医药学认证质量分析12-11
糖尿病足中医诊治的初步分析03-27
中医师承教育知识观分析论文03-17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分析06-05
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2-11
中医教育论文11-29
中医传承模式下的当代中医教育论文03-1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