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艺术在现代文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摘 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小说、散文等现代文也像绘画、诗歌一样,会大量运用留白艺术。如果注重较好地利用作品中的留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补白,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对现代小说、散文似乎“一看就懂”的误区,而且还能极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现代文;留白艺术;补白;想象;审美
Abstract: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xts, novels, essays and other modern culture, like painting, poetry, like, we will make extensive use of blank arts. If you focus on better use of works in the blank, to enable students to creatively padding, not only to solve the students to modern fiction, prose seems that "one can understand" the errors in part, but also greatly limits expand the imagination of students, enhance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great benefit.
Keywords: modern culture; blank arts; padding; imagination; aesthetic
留白是作者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下空白,就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艺术手法在国画中常被运用。比如,用空白来表现天空、风云、水域等。有时,它比起直接用颜色更能表达自我的情怀;也能使画面结构协调匀称,避免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于是,虚实相映,有无相生,方寸之间蕴含着广阔天地,黑白之处亦显现主题深意。人们常用“此处无物胜有物”来描绘它的妙处。因此,在摄影、书法、音乐和诗歌作品中,留白艺术也是人们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但是,当人们在评价留白艺术时,往往是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上述体裁,尤其是绘画和诗歌。殊不知,在小说和散文等现代文中,留白艺术也是常客。虽然小说和散文没有诗歌那样追求含蓄空灵和意象的叠加,没有诗歌那样大的跳跃性和象征性,但它们亦讲究审美的模糊性,而不会把语意说满、说死。如果说,科学类文章比较注重语言的限定性和明确性,注重尽量避免产生歧义;那么小说散文的语言则很讲究暗示性和意向性,注重使之产生更大的张力,包含更丰富的内涵,这就为留白艺术准备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无形的围墙”,这一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赋予天空一个新的名称,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联想,辅之以短促的排比句,让人感到意蕴丰富而生动,内心充满了广阔、快乐、自由的情愫,从而上升到了审美心理学的高度。
此外,因为客观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往往是个多面体,在不同的情景和心境之下,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变化,故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解读。还有,作者对作品主题艺术认识的确定性和模糊性,也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如《祝福》中短工重复作者的话“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作者客观地表现短工的话,我问学生:“这里看出短工怎样的性格,他对祥林嫂的死是什么态度?”学生反映茫然,说这就是生活中的对话一样,漫不经心的。我继续引导,为什么要重复“什么时候”后面的破折号是表示什么?学生说是表是声音的延长,说明短工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说明短工从来都没关心过祥林嫂的死,一样的冷漠和麻木。再如《阿Q正传》中的阿Q,《宝玉挨打》中的宝玉,作者只是根据他们当时的认识,把作品人物的所作所为客观地描述出来,这就为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我们可以模糊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但还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小说散文中的留白艺术,如果利用得好,在教学中可以帮助解决很多尴尬的问题。我这里所说的“尴尬”,是相对于理科课程来说的:一般说来,数理化等课程,老师所讲的,都是现成的、早就被证明了是正确的知识,学生如果只靠自己的感悟和钻研,是难以学透的。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有疑到无疑,从未知到已知,是诱导学生科学、灵活地运用公式、定理解答题目。而现代文的小说和散文却不同,因为那些文字、意义,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并往往自认为“已知”,这就给语文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如果照本宣科讲,未给学生提供新的、有效的知识,而是将“已知”当“未知”来讲,那无异于炒冷饭,其效果肯定不好;如果照老师自己的理解或流行的观点讲,面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局限性和感悟的滞后性,这又无异于把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强加于学生头上,也就抑制了学生审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教师如何将“无疑”变成“有疑”,又将 “有疑” 变成 “无疑”,如何敏锐地找出学生感悟和理解上的盲点乃至盲区,并引导学生去品味琢磨,作品中的留白处,便可帮上大忙。如《祝福》中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到底是谁?如果把鲁四老爷看成是凶手,这对小说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会有什么影响?“我”本来是个局外人,为什么有负疚之感?这样写是否是多此一举?可以说,每篇作品都会留下无数处空白,也就是留下了无数处“有疑”,留下了无数处悬念,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思维的平台和多元解答的想象空间,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总之,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过程。
我们说,每篇课文都会有无数处空白,那是不是就可以万炮齐发、狂轰滥炸呢?当然不是。教学中如何利用留白艺术,这也是一门艺术。我认为:
第一,运用留白要顾及到教学目标。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其总的教学目标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那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大体围绕着这一目标来设计。如《荷塘月色》中,前后有这样的句子:“……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结合这几句,我便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特别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的人”,难道当时他感到不自由吗?如果“不自由”,是政治的、思想的、心情的还是别的什么方面?作者既写静景,又写蝉、蛙“热闹”的动景,这对突出作者当时的情绪有什么帮助?学生通读上下文之后分析:他白天不自由,因为朱自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当时很多与他一样的大学教授都在蒋xx的合约上签了字,而朱自清对此是反感的,但还看不清共产党的先进性,所以迷茫苦恼,白天又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的痛苦不自由是政治上的,学生能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品来思考,我觉得这样开阔地思维首先就要表扬。另外,写“闹”,是为了“以闹衬静”,既突出前面静景反映出作者的和谐、超脱的心境,融入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又突出作者最终还是没能脱离现实,触景生情,蝉声、蛙声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和哀愁。当然,学生们还有别的不同的理解。散文中类似这种语言最具有表现力,具有推敲和争论的价值,学生的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是经过他们自己思索过的,这对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有益的作用,无形中对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学生们还有别的什么感悟,这都是很正常的。
第二,运用留白要顾及到学生的第二次创作。留白是为补白开辟一片天地,而补白则是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创作的有机尝试。一般说来,一篇作品问世后,作者没必要也不会强行要求读者应该怎样来解读,它完全由读者自行阅读,自由理解,也绝不会有谁能把一篇作品的意义一次性的读尽。读者的阅读期待随着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会进行想象性的补充。补充后的作品就已非原作而是读者的第二次创作,而读者的不同解读也就会丰富着作品的内涵,延续着作品的生命。例如,我在教学《祝福》中,就鲁四老爷说的“可恶!然而……”要学生对当时鲁四老爷的心理展开描写,学生们的描写千差万别,但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再如,教完《祝福》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祥林嫂来到了阴间,先前的两个丈夫便来争抢,结果闹到了地狱法庭,要学生续写在法庭上的审判过程并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他们反复阅读原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可谓妙趣横生。有的写祥林嫂真心爱祥林,在法官审判下选择了祥林;有的说出于母爱她最终选择与阿毛和贺老六一起,有些干脆一反封建伦理,写祥林嫂与阴间的两个男人大团圆,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他们在续写中锻炼了想象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享受着成功的快感,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当然,要学生补白,老师要先行作多种补白的思考。这样,既可回答学生的提问,也可自由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和进度。
第三,提出补白要创设好氛围,做好铺垫。留白是作品的客观存在,但提出补白却是教师的有意为之。预设补白要做到水到渠成,才能使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教学氛围中,以激发他们的求索欲望和乐学情绪。要注意将“暗藏” 的空白循序渐进地拉到“显要”的层面上来,否则,那就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对空白的关注也就会漫不经心。在营造方法上,手段可以多样化:或顺势设疑,或介绍学界不同的解读,或暗示性地让学生提问,以“引君入瓮”,等等。例如,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准备提出这样的补白:王熙凤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但在提出之前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为什么王熙凤这样说?嫡亲指什么?外孙女与孙女又有何区别?我让学生联系封建帝王要“嫡子”即正娶的妻子生的儿子,嫡亲即血脉最近的,这样就夸了黛玉漂亮,另外还有什么效果?学生说,也就是说贾母的血统好,又讨好了贾母,还有同在一旁的“三春”(贾母的孙女)听了也喜滋滋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也就能总结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善于揣摩别人的心理,虚伪圆滑,阿谀奉承、能说会道,处处要讨好贾母,以巩固她在贾府的地位。这样,最终绕到了我要求的补白上来。学生通过想像,挖出了新意和深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推动着审美活动向多向和深层发展。
总之,潜心经营好课文中的留白艺术,利用留白艺术的特点,选择好思维发散点进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审美情趣,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党雷.留点空白,启迪思维[J].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2]杨天娥.简论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3]崔国明.语文教学之“相机而动”论―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J].教学月刊,2011年第7期
【留白艺术在现代文教学中的运用浅析】相关文章:
浅析广告传播中的符号运用06-03
浅析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11-15
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02-20
浅析心理效应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2-08
浅析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03-10
浅析二胡演奏中力度的运用03-3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