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时间:2024-08-26 07:20:3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摘 要:本文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着手,根据现存的诗歌文献、长安出土的墓室壁画、与之相关的考古资料等对唐代长安地区的女子妆容进行浅要的分析论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通过研究唐代长安地区的女子妆容可以透视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让我们对这个朝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风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关键词:唐代;长安;妆容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the late Tang three periods begi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poetry, Changan unearthed tomb murals, associated with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other makeup of the woman in Chang'an shallow area to be analyzed exposition. Culture certain period is a period of time to reflec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rough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Chang'an makeup woman can perceive the whole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ituation, let us hav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people's lives dynasty.

  Keywords: the Tang Dynasty; Chang; makeup

  引言

  中国的化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妇女已经用妆粉来装饰自己的颜面。化妆能修饰女子的容颜,使之更为姣好美丽,因此深受历代妇女的喜爱。然而,在所有朝代的妆容中,以唐朝的妆容最为突出,而唐朝的妆容又以长安城的妆容为主流。前人研究唐朝多偏重于政治制度、文人诗歌、衣冠服饰等,对于女子妆容的研究资料较少,即使有,大多也是在论述女子服饰中一带而过。唐朝女子妆容多样,大胆夸张,这种开放的风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本文通过唐代诗文的描述记载,并结合壁画、陶俑分析唐代长安地区不同阶段的女子妆容变化,可以更为深刻地体现这种特点。

  一、初唐――以淡妆为主,整体含蓄婉约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唐朝。当时唐朝的很多朝臣都曾是隋朝遗老,就连李渊本人也曾在隋朝担任官职,因此他们对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感情,隋朝的很多东西都被沿承下来,包括隋朝的都城――长安。

  高祖武德年间,由于长安地区刚经历改朝换代的动荡与战乱,国力依然衰弱,人们忙于恢复生产力而无心闲娱,因此女子妆容变化不大,多承前朝遗风。

  太宗贞观之后,国力渐渐恢复,对外经济逐步发展,女子妆容趋向多样,但整体依然以淡妆为主,其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淡涂铅粉的白妆,一是淡涂胭脂的红妆。

  白妆,即单以铅粉傅面,显得脸更为洁白可爱的妆容。古人尚白,《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蛴,齿如犀”,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韦庄《菩萨蛮》:“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描写的都是这种皮肤白的美女。

  古时女子化白妆所用的粉底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米粉,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1]。

  阎立本取材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长安会见吐鲁番使臣时所绘的《步辇图》(见图1.1)里的妆容就是此款:画中女子身形清,脸上淡涂铅粉,眉毛偏细,神态各一,洋溢着浓厚的青春气息。

  同样,燕妃墓(671年)墓室后甬道东壁《掮柳枝女侍图》(见图1.2)及后甬道西壁《持花女侍图》中的女侍化的也是这款妆容。

  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对这种妆容进行了深具画面感的描述:“片片行云着蝉,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由此可见,女子画白妆、描细眉在唐代初期的长安地区也曾是一大时尚热点。

  红妆,是以胭脂傅面的一种妆容。胭脂,也称焉支、烟支、燕支、燕脂、阏支、烟脂、�E脂[2]。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由红蓝花制成。胭脂傅在脸上,能使脸看起来更有血色,更为明媚动人,因此在妇女界中备受欢迎。因女子喜欢在脸上化红妆的缘故,“红颜”一词也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

  初唐时期,女子化红妆时主要在额头、眼睑、脸颊、下这四个部位择一处或几处点染胭脂,以突出脸部轮廓,增强脸部吸引力。初唐长安出土的墓室壁画中常见这种化法,如李思摩墓(647年)墓室西壁的《弹琵琶女伎图》(见图1.3)里的女伎额际、上下眼睑、脸颊、下均施胭脂,化的就是这种全套红妆;当然也有仅在眼睑、脸颊、下处点染胭脂的,如新城公主墓(663年)五过洞东壁北幅《两相从二女侍图》的侍女脸上的妆容;但更多的仅是在脸颊及眼睑处淡施胭脂,如李思摩墓南壁西侧《执扇侍女图》(见图1.5)的女侍、段简壁墓三天井东壁南段《侍女图》的女侍、新城公主墓墓室南壁西侧《群侍图》之一右侧的女侍,她们脸上化的都是这种简洁淡雅的红妆。

  长安女子在化妆时除了在脸上傅粉外,还会在脸上增加各种别致的面饰。杨温墓墓室东壁《七侍女图》(见图1.6)中就有在额际点染胭脂,两颊边画斜红的妆饰。韦贵妃墓(666年)后墓室东壁南幅《侍奉女主图》中间的女主额贴花钿,面施胭脂,腮点笑靥,在这精致的面饰的陪衬下,使得她神情中透出一股难言的优雅的气质(见图1.6)。关于面饰的起源《酉阳杂俎》有:“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点迹也[3]”的说法,但从墓室出土的壁画来看此种说法并非属实。

  (图1.1 《步辇图》中涂白妆的宫女)

  (图1.2 《掮柳枝女侍图》中涂白妆的女侍)

  (图1.3 《弹琵琶女伎图》中涂红妆的女伎)

  (图1.4 《执扇仕女图》中涂红妆的女侍)

  (图1.5 《七侍女》中两颊边画斜红的女侍)

  (图1.6 《侍奉女主图》中额贴花钿的女主)

  二、盛唐――开放创新,张扬多样

  盛唐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发展到了顶峰,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九天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是当时时代的最好写照。由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女着男装、靓妆出行、坦胸露乳的现象在当时并非罕事。如果这放在唐代以前的话,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礼记・内则》明确规定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而盛唐的女性对此规定却视若无睹,外出时连最后一道遮脸的防线――帷帽都不用了,直接靓妆出行。统治者虽头疼,对此却无可奈何,只好任其发展,《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道:“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4]。”

  盛唐女性追求美的步伐还不止于此,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好的缘故,女性的体态趋向丰腴,并掀起了一股“以胖为美”的热潮。女子身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妆容,这一时期的妆容主要表现为高额、细眉、大髻,红妆的妆容更为红艳。苏思墓(745年)就出土了梳倭堕髻,脸涂红妆的仕女壁画。西安市西郊纺织厂出土的三彩釉陶女立俑化的也是这种浓厚的红妆(见图1.7)。

  (图1.7西安西郊出土的涂红妆三彩女俑)

  除此之后还有一些另类的妆容,如啼妆和泪妆。《中华古今注》说:“又太真偏梳朵子,作啼妆[5]。”啼妆是始于东汉的一种妆容,由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6]。”至于这种妆容的化法在《后汉书・五行志一》也有记载:“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6]”,即女性在化妆时淡涂胭脂在眼睛下面,看上去就好像刚哭过一样,增楚楚可怜之感。除啼妆外,还有一种叫泪妆。泪妆是白妆的一种,在盛唐时期一度流行。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妃嫔辈,施素粉于两颊,号泪妆[7]。”

  除了泪妆外,还有一种素面朝天不施胭脂仅描蛾眉的妆容,此例可见唐玄宗的宠妃虢国夫人。天宝年间,虢国夫人自持美丽,嫌弃脂粉会玷污她的容颜,仅淡描眉毛便进宫面圣。张祜《集灵台》有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的做法并非无道理可言,古时用来涂脸的脂粉大多都添加了铅粉,以增强黏性。《齐名要术》作紫粉法中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不著胡粉,不著人面”,意思是说,不掺入胡粉,就不容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脸面[2]。但是众所周知铅粉有毒性,如果长久在脸上涂抹的话,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也正是虢国夫人嫌弃脂粉的原因之一。

  虽然虢国夫人不喜欢在脸上涂抹脂粉,但是她却非常重视画眉。自古以来人们对眉毛就非常看重,《春秋元命苞》曰:“天有摄提,人有两眉,为人表候。”在他们看来,双眉是人的人命的表面徽象,预示人的长寿与否[2]。唐玄宗本人就有眉癖,张泌《妆楼记》:“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8]。”所以说,也难怪虢国夫人别的妆容可以不化,但眉形一定要画的原因了。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椎髻,不设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元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1.8)。

  (图1.8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1.9)。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1.9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相关文章:

唐代敦州经济发展分析11-15

分析新时期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11-16

江门五邑地区电力营销管理分析12-11

探析企业预算发展的不同层次及管理特征分析12-05

网络时期网络会计问题分析论文03-04

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在诊断学教学的比较11-18

不同干燥方法对鸡腿菇干制品品质的影响分析02-27

抗战时期手工纸与机制纸期刊破损比较分析11-23

关于新时期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与应对12-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