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境下伊壁鸠鲁伦理思想再诠释
〔论文关键词]伊壁鸠鲁 快乐 自我和谐
〔论文摘要〕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是追求过一种“肉体上无痛苦和精神上无纷扰”的快乐生活。用我们当今的和谐话语来说,伊壁鸡鲁追求的就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因为不管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伊壁鸠普的伦理思想概括为自我和谐的快乐论。
伊壁鸡鲁的伦理思想曾经风行于古代世界,经过了中世纪的沉寂后,近代以来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自培根以来的英国经验论伦理学家基本上都沿袭了伊壁鸠鲁伦理学的原则,18世纪的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在伦理上都主张伊壁鸠鲁原则,19世纪兴起的功利主义则完全建立在快乐论原则上,马克思则称伊壁鸠鲁为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者。伊壁鸠鲁一生写了三百多卷作品,可惜的是大部分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有学者宣称伊壁鸠鲁的“现存著作和残片可以在一个晚上通读一遍”。大概是由于伊壁鸠鲁现存作品的不完整以及观察视角的不同,人们关于伊壁鸡鲁伦理思想的解读和评价一直以来存在许多差异。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时代背景,对伊壁鸠鲁伦理思想做出和谐语境下的诊释。
一、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
伊壁鸡鲁宣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因此,伊壁鸡鲁的伦理学一般被称为快乐主义伦理学。但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不同于昔勒尼学派的亚里斯提卜所强调的直接的肉体快乐感觉(可以称之为享乐主义),他指出:“当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的快乐……是指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可以说,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引导人们追求“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过一种简单、平静、能满足基本生存要求的、节制的生活。
关于“身体上的无痛苦”与“灵魂上的无纷扰”的关系,伊壁鸡鲁认为,肉体欲望的基本满足是基础,“如果抽掉了嗜欲的快乐,抽调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和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但同时,伊壁鸡鲁又强调,相对于肉体上的快乐,灵魂上的宁静更加值得欲求,“不要因为任何东西而让你失去灵魂的安宁”。在这里,伊壁鸡鲁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有人执着于伊壁鸠鲁关于肉体快乐的强调,而将其归为享乐主义者,如西塞罗和文德尔班。西塞罗曾批评说:“一种美德,却要迎合感官上的快乐,它处于一种多么可悲的奴役状态啊!而罗素却着重于伊壁鸠鲁对肉体欲望的限制,声称伊壁鸡鲁的哲学是一种“病弱者的哲学”,指责他不敢去追求那冒险的幸福。关于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的关系,对于当代中国学人来说,已并非什么难题,但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诞生之前,一直以来却困扰着形形色色的哲学家们,典型的例子就是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对快乐所作的处理,他们所缺的是辩证的方法论。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因此,在关于伊壁鸠鲁快乐哲学的理解中,黑格尔的观点最为准确和客观:“伊壁鸠鲁派的哲人没有斯多葛派的哲人那么倔强,因为斯多葛派的哲人从独立性这个思想出发,这种独立性一方面自我否定,一方面积极行动;伊壁鸠鲁派相反,从存在这个思想出发,这种思想比较易于迁就,并不像那样追求向外活动,而是追求安静。它的目的是精神的(不动心)一种安宁,但是这种安宁不是通过鲁钝、而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而获得的。伊壁鸠鲁派哲学的内容,就它的整体、就它的目的说,是很高的。于伊壁鸡鲁在某一处对肉体快乐或精神快乐的极端强调,可能是为了论辩目的的需要,本意并非如此。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伊壁鸠鲁“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精神,尽管是无意识的,马克思给予其“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者”的称号应该算是恰当的。
然而,怎样才能过上这种无痛苦和无纷扰的快乐生活呢?这是伊壁鸡鲁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死亡和诸神
伊壁鸠鲁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当时有两种观念影响着人们灵魂上的宁静:一是灵魂不死的观念,一是关于神的观念。古希腊晚期以来,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广泛,灵魂不死的观念相当流行。灵魂不死的说法认为灵魂与肉体无关,它是不朽的。人死后,灵魂游离出身体,要受阴曹地府判官的裁决,或升天堂或下地狱。在这种观念之下,多数人恐惧死亡,担心死亡之后所去何处。同时,当时还大量流行着关于神的观念,很多人迷信占卜、祭祀,相信有存在各种神掌管着人间的生死祸福,比如像黑格尔所提到的“鸟向左或向右飞,兔子横穿马道路,根据动物的脏腑、或者根据鸡是否活泼决定人的行动”等。伊壁鸠鲁认为当时流行的关于灵魂和诸神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是给人们带来了灵魂上的纷扰。伊壁鸡鲁所要做的就是要给出关于死亡和诸神的他所认为的正确知识,指导人们正确对待死亡和诸神,免除精神上的困扰。“一旦我们确信宇宙不是由决定或修正自然过程以适合我们自己目的的诸神所控制,并且我们也不会在死后存在下去,那么我们就会将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为了达到其伦理目的,伊壁鸠鲁在自然观上继承和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有大小、形状和重量。而人的灵魂就是由最轻、最圆、最精致、最活泼的原子构成的,在本质上和人的肉体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包容在肉体之内。“如果整个结构分解了,灵魂分散开来了,不再有同样的能力,也不再运动了,这样,灵魂也就没有感觉了。灵魂和肉体共存亡,人死后,灵魂和肉体都复归为原子,无所谓升天堂和下地狱,灵魂不死是不可信的。因此,人们不必恐惧死亡,不必担心死后何去何从。
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感觉是真理的标准,“如果你排斥感觉,你就没有标准可依据,这样就无法判定那些甚至你认为是错的判断”,因此,对于诸神,伊壁鸠鲁认为是存在的,而且也认同诸神不朽的流俗观点。“因为任何经验都是某些真实东西造成的,而人们在梦中经验诸神,这些经验的原因必定真实。这种论证方式和我国春秋时期墨子说明鬼神存在的逻辑如出一辙,“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只是在墨子那里,鬼神是要发挥赏善罚恶的积极作用的,而对于伊壁鸠鲁,诸神虽然存在,而且是不朽的存在,但却对人间事务高傲而冷漠,超然于各种内在外在的冲突。“幸福和不朽的存在者自己不多事,也不给别人带去操劳,因此他不会感到愤怒和偏爱,所有这些情绪都是软弱者才有的。诸神没有创世,它们也不关心什么在其中存在,只是存在于诸世界的缝隙中,过着自足而不朽的生活。
三、欲望及其种类
一般情况下,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就会产生。为了实现“身体上的无痛苦”,伊壁鸠鲁仔细研究了人所常有的各种欲望,并做出了其经典概括:“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欲望是天生的,有些是空洞的,而在天生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仅仅是天生的。在那些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对幸福而言必要的,有些只是为身体的平静,其他的是为了生活本身。从其概括中,我们可知,伊壁鸠鲁将人的欲望划分为两大类:天生的和空洞的(也有学者翻译成自然的和不必要的)。天生的欲望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天生必要的和仅仅是天生的(即天生非必要)。天生必要的欲望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为了生活本身的欲望,如果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将不能持续存在,比如食物和水;二是对“身体的平静”而言是必要的欲望,比如免于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的危险、保持身体的健康等;三是对幸福而言必要的欲望,比如友谊。天生非必要的欲望是相对于天生必要的欲望而言的,必要对于食物和水的欲望是天生必要的,而对奢侈宴饮的欲望就是天生非必要的。关于空洞的欲望,多数人认为伊壁鸠鲁在这里是指对名声和荣誉之类的欲望,认为这类欲望对于达到“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既非自然也非必要。实际上,对伊壁鸠鲁所说的空洞欲望做此理解未免过于粗糙。这里涉及对伊壁鸠鲁幸福概念的理解,“很清楚,摆脱痛苦、身体健康以及精神平静都是他幸福概念中的核心部分”,但是,“一个除了这些基本的静态快乐什么都没有的生活,即精神安宁和至少平均状态的身体健康,听上去不像是最好的生活。无论如何会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伊壁鸠鲁自己会认同这一点,即使一些评论者已经否认了。因此,对名声和荣誉之类的欲望不可以做简单处理,“真正的困难是确定对名声的欲望中哪些会是不自然的”。事实上,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一般情况下名声对幸福是必要的,但“在一种情况下,对名声和荣誉的欲望在某一形式上被认为是不自然的”,那就是“人们经常把名声构想为一种不朽”。
伊壁鸠鲁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他一样正确认识各种欲望,节制天生非必要以及空洞的欲望,满足天生必要的欲望,就能够消除各种痛苦,过上快乐的幸福生活,因为“凡是必要的,也就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面包和水,当它们被放人饥饿的嘴唇时,就能带来最大可能的快乐。习惯于朴素的、简单的饮食就可以保障为健康所需要的一切,能使一个人满足生活必需品而不挑剔。在实际生活中,伊壁鸠鲁也和苏格拉底一样,严格奉行自己的学说,一生生活简朴。
四、友谊和正义
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是个人主义的,关于友谊和正义这类需要涉及处理自己和他人及社会关系的问题,其主张亦具有标志性的伊壁鸠鲁色彩。在伊壁鸠鲁的现存文本中,关于友谊和正义的论述并不多,对此问题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西塞罗的相关文本。关于友谊,西塞罗曾这样表述伊壁鸠鲁派:“在属于幸福生活的内容中,没有比友谊更快乐的了”,“友谊不但是我们快乐最值得信赖的支持者,而且他还产生快乐,对我们的朋友和对我们都一样”。伊壁鸠鲁显然是从友谊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角度来看待友谊的。友谊不仅给自己,而且能够给朋友同时带来快乐。对友谊的欲望是对于获得幸福而言的天生必要的欲望。“在智慧为获得整个生活的幸福所提供的一切中,友谊是最伟大的。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友谊最终是因为自己的快乐还是朋友的快乐而成为必要。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根据对客观现实的洞察,伊壁鸠鲁又在无意中超越了自己所设定的“快乐/痛苦”认识框架,提出了颇具辩证意味的观点:“全部友谊都是就其自身而言值得的选择,虽然他们开始于需要帮助”,“生活中没有友谊就无法确保稳定和持久快乐的可能性,也无法保证友谊本身,除非我们像关爱自己那样关爱朋友”。伊壁鸠鲁将朋友和自己放在了同等地位,而同时又尽量和所有人交朋友,“那些知道如何最佳地防范外在威胁的人,能够尽量待人如己;如果他实在无法把有些人视为一体,至少可以不视为异己;如果连这也做不到,他可以不和他们交往。只要方便,他就与他们保持距离”。因此可以说,伊壁鸠鲁是颇具平等主义情怀的。在伊壁鸠鲁的“花园”里,有各种身份的人,包括自由民、穷苦的外乡人、妇女、奴隶、娼妓等,他们之间完全平等相处,有一种非常真诚的友谊关系。
为了“最佳地防范外在威胁”,使自己不受伤害,社会还需要公正。伊壁鸠鲁主张,“来自自然的正义是相互有利的保证,既不伤害别人,也不被伤害”,并且“公正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由相互约定而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有一个防范彼此伤害的相互约定,公正就成立了”,正义就其本身而言决不高于或超越避免相互伤害这种承诺。当然,伊壁鸡鲁看待公正仍然是基于其追求“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的平静生活的基本伦理主张,他认为“正义的人最能免于麻烦(处于精神安宁的最高状态),但不正义的人就最受麻烦的折磨”。
五、评价与启示
以上考察了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但这对于一项思想史的研究来说,我们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我们研究古人的思想,目的不仅在于知道古人说了些什么,更在于聆听古人的智慧来应付当下的生活。关于伊壁鸡鲁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国学者一般从整体上将伊壁鸠鲁的伦理主张概括为个人主义的快乐论。的确,相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有着非常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可以说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都是个人主义的;同时伊壁鸡鲁标榜快乐,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因此,将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说成是个人主义的快乐论有其合理的根据。但在中国的语境中,个人主义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对于伊壁鸡鲁个人主义的伦理学说的客观评价,需要我们把眼光放到希腊化时期及其之前的思想发展中。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从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地上,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人自身,但是研究的立足点是人之群体(社会),而不是个人(自我),直到伊壁鸡鲁及其同时代的人,这一共同体主义的历史传统才被打破,当然这有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但与伊壁鸠鲁学派同时代相争鸣的德性主义、怀疑主义等其他学派都不如伊壁鸠鲁对人自身的理解更贴近人自身,更合理地看待人的肉体满足与精神满足的关系。相对于苏格拉底将西方哲学的焦点从自然转向人类,我们可以说,伊壁鸠鲁把哲学的焦点从人类共同体推进到个人。
然而,历史已经发展到追求人类和谐的今天,关于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亦应放到和谐语境中来审视。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已经知道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是追求过一种“肉体上无痛苦和精神上无纷扰”的快乐生活。用我们当今的和谐话语来说,伊壁鸠鲁追求的就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因为不管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伊壁鸡鲁的伦理思想概括为自我和谐的快乐论。
人,是肉体和精神组成的有机体,自我和谐的具体展开就包括肉体的和谐、精神的和谐以及肉体与精神的和谐。本文在这里仅就肉体和谐与精神和谐的相关问题具体展开论述。
肉体和谐的标志就是身体健康,用伊壁鸠鲁的话说就是身体无痛苦。为了达到肉体和谐,伊壁鸠鲁给出的建议是正确认识人的各种欲望,满足天生必要的欲望,对天生非必要以及空洞的欲望则要保持节制。在物质缺乏的时期,获取奢侈品的难度大于节制的难度,出于无奈,人们做到节制相对容易;而在人们创造出了相对辉煌的物质文明的今天,奢侈相对于节制变得容易,因营养过剩造成的病痛相对于当下口腹之欲的不满足造成的痛苦显得相对遥远,于是多数人便臣服于不必要的欲望,所以肥胖病便因人们的不节制而成为现代人肉体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之一。可以说,节制不必要的欲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尤其重要,而且更加难以做到,因此也更加具有伦理上的意义。社会上受肥胖影响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同时也暴露出人们那可怜的真实的伦理水平。在这里,伊壁鸡鲁关于欲望的论断凸显了其现实意义。
相对于肉体上的不和谐,给现代人带来更大困扰的是精神上的不和谐。在伊壁鸠鲁时代,关于死亡和诸神的幻想给人的精神带来最大纷扰,伊壁鸠鲁给出的哲学治疗方法是对死亡和诸神给出唯物主义的客观解释,破除人们唯心主义的主观虚幻。历史发展到今天,关于死亡和诸神的虚妄观念不再成为造成人们精神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们的理性和思维能力已经很发达,可以很顺利的应付这两个问题。但是,现代人的精神困扰越发严重也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一方面,人类把握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物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人类的精神变得越来越焦虑,似乎所有人都对现实不满意,都有满腹的委屈和牢骚。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于人的理性的自身内在矛盾。理性赋予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及自身的能力,同时人的理性又是有限理性,不足以应付自然和社会中的所有复杂问题,然而人又有试图掌控一切,追求无限理性的冲动。在人类幼年时期,人的理性发展水平比较低,便将把握无限世界的愿望寄托在假想的诸神或上帝身上,希望通过借助信仰上帝来解决人类自身不能应付的问题。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理性越来越发达,最终理性战胜信仰,自我崇拜代替了上帝崇拜,人们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说,人类消灭了一个外在的上帝,却又在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内在的上帝,这个上帝就是和人自身不可分的人的理性。在伊壁鸠鲁时代给人们带来精神困扰的是对外在上帝的幻想,而造成当代人精神不和谐的则是人们对自身理性的盲目自信。在没有遭受到外在的阻力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希望所面临的事情和问题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和解决,而现实给出的回应则是不断地予以挫败。现代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生活中遭受的挫败越来越多,有限理性和无限世界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强烈地触动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现代人也就越来越焦虑。真正问题的解决需要现代人再破除一次迷信,一次比伊壁鸠鲁破除的更高一级的迷信,那就是实现人类理性的自我否定,认识到人自身理性的有限性,达到理性的理性。
【和谐语境下伊壁鸠鲁伦理思想再诠释】相关文章: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03-29
浅析孔子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诠释11-17
孔子伦理思想与和谐文化的构建11-15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11-16
论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11-18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媒体迷新表征11-20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11-14
浅谈特定情景语境下的习语翻译11-15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1-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