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询:中医诊断学 神 但热不寒 绝汗 中气 宗气
论文摘要: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关于神、但热不寒、绝汗、中气与宗气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论述提出质疑,井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修正意见.
我校使用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已经三年,该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密切联系临床,且增添了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实用性、科学性各方面皆能充分反映当代中医诊断学的最高水平。然而,美玉徽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现提出来和中医同道共同商讨,以求达成共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盆。
1关于神的问肠
教材(第9页)中说:“此处所说的神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也可以说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在望神的主要内容中又说:“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神”到底是“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呢?还是“人体的主宰”呢?后面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前面“神”的概念的否定。从中医基本理论来看,神是人体的主宰。心所以为“君主之官”,就是因为“心藏神”的缘故。心通过神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括动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笔者认为神是人体的主宰,它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并表现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外而视、听、言、行,内而意识思维及各种情志活动。所谓望神是指望神的各种外在表现。
2关于但寒不热的问题
教材(第63页)把但寒不热分为两类:①新病恶寒。为寒邪“直接侵人脏腑,损伤阳气所致”。②久病恶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关于恶寒和畏寒的含义,教材(第62页)已有明确的论述:“凡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若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根据临床观察,恶寒是发热的伴随症状。只有在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怕冷感、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才不能缓解,或“解不足言”。而寒邪直中脏腑出现的怕冷感,如寒邪客肺、寒痰塞盛气喘而出现的怕冷感,冻僵病人之形寒战栗,加衣被近火取暖皆能缓解;阳虚失温,形寒肢冷,近火取暖亦能迅速缓解。故笔者认为但寒不热,无论系寒邪直中脏腑,还是机体阳虚,均系畏寒,而非恶寒。
3绝汗的向题
教材(第64页)中说:“绝汗是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亡阳。”在这里,教材把绝汗说成是亡阴亡阳的原因。而下面接着论述的则是亡阴之汗和亡阳之汗的性状。那么,绝汗到底是亡阴亡阳的原因呢?还是亡阴亡阳的一个症状呢?教材的论述是不够明确的。临床证明导致亡阴亡阳的原因并非系大汗所致,而多是由于严重感染,病邪毒力过强,暴伤正气或急性大量失血亡液或严重创伤,或心脑急骤闭塞不通等原因所致。亡阴亡阳是阴或阳的功能欲竭,阴阳行将离决的危重证候,故其汗出称之为绝汗。教材所说“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的“大汗不止”即亡阴亡阳之汗,此点应该说明,不应含糊。
4关于中气与宗气的问题
教材(第53页)中说:“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者,称为夺气,是中气大虚之征。”中气,即中焦之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脾胃之气的主要作用是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中气大虚首先是表现在水谷的腐熟运化功能低下方面而不是语言呼吸方面。所谓夺气,是气之骤然大量耗失。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大失血之后,因失血致气无所依附而散失,故夺气是整个机体之气被夺,即整个机体之气皆虚。如果要强调其中某种气耗散严重的话,笔者认为宗气大虚的表现尤为突出。《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中医基础理论》归纳宗气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走息道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叶。二是贯心脉行气血。气血的运行,心搏之强弱及节律等亦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根据夺气的表现,应是宗气大衰而非中气。
教材(第111页)中说:“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中气不守。”此说似无理论根据。《内经》明确指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教材中此段文字的前面亦写道:“按虚里可测知宗气之强弱。”而未言测中气的情况,故此处之“中气不守”似改为“宗气不守”较妥。
5其他
5.1教材(第68页)中说:“征忡常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多由内因所引起。”但在此段文字之前,称惊悸“常由外因所引起”。其论述自相矛盾。根据临床观察,征仲多由心悸发展而来,是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度心衰时的表现,故改成“征忡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较妥。
5. 2教材(第64页)中说:“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者,称为自汗。”此说值得推敲。午睡是在日间,若午睡而汗出,不能称之为自汗,深夜未眠时而经常汗出亦不能不谓之自汗。故笔者认为自汗的定义改为“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为宜。
5.3教材(第71页)中说:“消渴病多由肾虚水不化津而下泄所致。”若饮入之水不能气化为津液,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水液循环、输布和代谢。此种水液只能下泄于肠道而引起腹泻,非但不会多尿,而且往往尿少。笔者认为把“水不化津而下泄”改成“肾失封藏、固摄”似妥。
5.4教材(第71页)中说:“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这种说法亦豁推敲。因为新病是指外感还是内伤,不明确;另外,从生命学的观点来看,凡外邪内侵而发病,正邪交争本身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如此则发热、恶寒、呕吐等等均系机体本身的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此处的“保护性反应”没有实际临床意义。拙见认为把新病食欲减退的原因改为“病邪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似乎更合适一些。
5.5教材(第75页)中说:“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正常带下多是无色无臭的分泌物,乳白色分泌物多为病理性带下。
5. 6教材(第113页)中说:“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此说欠妥。冬季小儿在外玩耍,冻得指尖发冷,不会发生惊厥。小儿热病,指尖冷,是邪热郁遏阳气,阳气不能外达四末所致。此时因邪热内盛,易播灼肝经,引动肝风而发生惊厥.故此句话改为“小儿热病指尖冷易发生惊厥”似妥。另外,根据笔者临床观察,无论外感风寒,还是外感风热,没有中指独热而其余四指发凉的。“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仲从临床角度来看是不成立的。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而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必要提出来加修改,以使之更加严密、科学、实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运用论文02-27
谈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构想02-20
谈初中物理教材中电学实验的改进11-26
谈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11-16
简谈中医文化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06-04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12-11
谈中医药教育创新与现代化02-21
谈新世纪前夕论中医现代化02-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