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加强本科建筑理论教育的思考
论文摘要: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缺乏建筑理论课程的现象,然而,建筑理论对于建筑创作实践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引起对于建筑理论教育的足够重视,并改善现有的理论课程设置模式,分析了建筑理论教育的迫切性,提出了加强建筑理论教育的策略,并总结了建筑理论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理论;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创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大家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建筑理论的归纳、整合以及创新方面还是相对匮乏。繁荣的建筑创作实践与冷寂的建筑理论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外的各种建筑理论蜂拥而来,近30年引进了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并在国际建筑重构的过程中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先锋理论。然而,对这些外来理论大都停留于肤浅的认识,国内建筑理论的发展也是进展缓慢,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也普遍存在建筑理论课程不被重视的情形。没有人能否认建筑理论对于建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建筑教育中建筑理论教育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研究生的课程中渗透了理论教育,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本科毕业后就步人工作岗位,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专业教育的本科阶段就对国内外建筑理论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储备。
一、建筑理论教育现状
从国内大多数院校所沿用的建筑学专川本科课程设置体系看,基本上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优能力培养体系。不可否认,这种课程体系是经过多年来教学实践提炼出来的,从总体看也基本满足了实际需要。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或是受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这一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未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理论修养体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水平。问接地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设计工作质量。刚刚从中学步人大学校门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在第一年的时间里。主要是接受绘图技巧等基本功的训练。到了高年级虽然有设计原理及建筑历史方面的课程。但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建筑理论,特别是缺乏国内外当代建筑理论方面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专业热情。
对于建筑设计这门主干课程,多数院校还沿用着学生每年做几个设计题目、教师为每个学生逐一改图示范的授课方式,教学环节几乎是在师生之间每堂课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说与画的交流中完成;同时,年轻的学子往往追求先锋理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能照猫画虎,求其形而不问其所以然。这样一来,设计课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理论知识是零散的,学生平常所学的理论也难以有效地贯彻到设计中去。
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存在盲目追求实用性的现象,希望自己所有学习到的东西都具有最简洁、最直接的指导意义,恨不得拿来即刻就能出方案、出成果,而往往忽视了建筑理论所具有的长远的引导方向的作用以及对于一名合格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建筑理论教育的迫切性
1.设计市场亟需建筑理论
改革开放给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机遇和场所,中国的建筑业已步人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建筑领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功利现象:盲目顺应商业需求、追求易操作性、屈从长官意志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符合国情、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理论的引导。同时国内外成功建筑师的经历也表明,没有理论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因此作为教师,希望今天的学生、明天的建筑师都有理论武装的头脑,有自己的见地和理念;要在本科阶段加强建筑理论教育,加强理论素养,只有这样,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有理有据、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产生具有创造性、健康向上的理论和在自己理论指导下的优秀作品。
2.责任感培养亟需建筑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先锋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来。作为先锋理论在中国的物化,“架子风”、“中庭风”、“幕墙风”、“欧陆风”、“拼贴风”、“广场风”等等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就是不研究建筑理论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而片面追求其表面形式产生的后果。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学生照搬大师的作品看你老师如何批改”的现象,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一名合格建筑师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这些现象与基础建筑教育中缺乏理论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息息相关的。建筑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表现对人的最大关怀、引领有意义而又健康的生活模式、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正确认识人、认识社会。只有具备这种责任感,才能使建筑发展的方向不至偏离建筑本体的轨迹。因此,加强建筑理论教育,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设计作业中盲目抄袭新奇形式的现象,才能为他们形成正确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建筑理论教育的策略
1.建筑理论课程设置的阶段化
建筑理论的课程设置宜分阶段逐渐加深,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开设建筑理论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想法是:一年级以建筑概论、建筑欣赏为主,增强学生对于各种类型建筑的感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二年级可以开设有关建筑基本原理、建筑史学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建筑本体和历史背景的角度理解建筑,并逐渐用于建筑设计;三年级向学生介绍与建筑本体直接相关的跨学科理论,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体会建筑问题;四、五年级则开设侧重于“广义建筑学”和建筑评论等方面的课程,并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各种建筑实例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培养个人建筑理念,促使科学的价值取向形成。总之。本科建筑理论教育应该分阶段深入扩展,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了解建筑知识到思考建筑理论本质。
2.理论教育与课程设计的融合
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增加理论性总结的环节,即在搜集资料和构思立意阶段,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搜集整理;在设计发展过程中,注意跟踪学术动态;在设计图纸完成的同时,必须附上该设计的研究报告。这些环节都有助于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积累理论知识、提炼理论思想、形成理论体系,进而产生个性化、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深度的建筑设计作品,以便更好地实现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机融合。
3.建筑理论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建筑理论与设计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建筑理论具有基础性、共性和总体把握的方向性;而设计理念更具有提高性、个性和独创性。因此,在加强建筑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和认识,如可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以及理念与实践结合好的典型事例,这样学生才能从多方面更形象地把握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开阔眼界、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加强独立性与创新性。
四、建筑理论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覆盖面广深入浅出
鉴于是本科阶段的建筑理论教育,因此理论介绍不一定要有多么深入,但覆盖面一定要广,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以英国某些院校的建筑教育体系为例,其“设计理论”在一、二、三年级分别设有20小时的课程,共60小时。一年级时先介绍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各种建筑空问理论、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并结合建筑作品分析建筑语汇的演变;二年级则着重介绍各种建筑思潮和流派,结合思潮产生的背景,分析建筑思潮与建筑创作的关系;三年级则重在讲解设计评论方法和途径。其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建筑设计构思立意的基础,使学生学会建立评论建筑的理论框架,提高学生在建筑评论方面的自觉性。在讲课的同时,学生还必须阅读有关文章,并进行讨论。这样多的内容要在60小时中讲完,因此课程内容并不深,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的同时,也拓展了思路。这种方法很值得在本科生的建筑理论教育中推广。
2.多元包容培育个性
多元化是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建筑理论相应的也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建筑理论教育中,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中立地对待各类理论的教学,不把个人成见强加给学生,相反要鼓励学生向固有的观念提出质疑,培养个性化的建筑理论思维,使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敏锐活跃的思索状态。以耶鲁大学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提倡多元化建筑思维非常满意。事实上,许多学生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耶鲁,就是因为她对建筑设计的各种观念都持宽容态度。耶鲁大学的态度是:“学院是一个让学生们获取知识,接触各种思潮、理论的地方。”其助理院长曾说:“由学生们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决定走哪条路。”这对于那些曾经被建筑的条条框框弄得缩手缩脚的人来说无疑是耳目一新。
3.可知可行服务实践
如今有些建筑理论异化为哲学,异化为艰难而复杂的其他学科。这些深奥晦涩的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实现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我们所主张的建筑理论教育,是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建筑本体来思考理论问题。一位韩国建筑师对于建筑与城市、建筑形态与功能的诠释,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他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比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健全个体和健全社会的立场上,来审视建筑和城市;把建筑形态与功能的协调比作生命中情感与思考的平衡。这种对于生活与建筑的理解,既易于接受,又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真理是朴实的”,建筑理论更应人本化,易于理解。
只有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建筑理论。建筑理论永远具有服务于实践的品格,建筑理论离不开实践,建筑实践也永远需要建筑理论。没有理论思想的建筑师不是好的建筑师。因此学生也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新的作品。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加强本科建筑理论教育的思考】相关文章:
作业问题的思考的教育理论论文06-10
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05-09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05-18
浅谈加强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的思考08-20
论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08-10
高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思考与研究08-06
浅谈对高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思考08-28
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思考06-12
加强高职学生学习养成教育的思考论文05-16
试论对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