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

时间:2023-06-04 15:59: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

    论文关键词:技术 学习理论 演变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

  论文摘要:通过对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引言

    现代认为,教育技术是伴随着教育的诞生而诞生的。从远古时代的口耳之术,到现代的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技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

    学习理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理论和学习行为的认知与反思。作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有着自己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虽然与教育的发展一样,有着漫长的和丰富的内容,但考察一下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教育技术阶段(远古一20世纪初);

    2.初级现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初一20世纪90年代);

    3.高级现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一现在)。

    同样,学习理论在自己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联通主义的发展阶段,且与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对应:行为主义理论对应于传统教育技术时期;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对应于初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构建主义和联系主义显然是高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的产物。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传统教育技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学。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塑造的只是人的外显行为。因此,学习的过程是外部刺激一内部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外部刺激决定。只要控制了刺激,就能控制人的反应,从而也就控制了人的行为。据此,控制了外部刺激,还可以预测人的行为结果。在教育中应用这个理论,即可控制并预测学习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桑代克和斯金纳。

    桑代克的思想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因此,人的学习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复杂的程度不同,人的学习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动物,但二者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激一反应。根据这个理论,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出: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一反应形成联结,当足够的联结形成时,学习目的即达到。

    斯金纳接受并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他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刺激一反应的结果,还要分析刺激与反应结果的联系,从而通过控制刺激来控制和预测反应的结果。由此,他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现状,提出了“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学说。主张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通过强化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传统的教育技术水平密不可分的。正是传统的教育技术促成了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

    教育技术史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诞生之初,教育技术只有言传身教的口耳之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的进步,出现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等。这个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师徒授受,父子相承。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是唯一的中心,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对教师所传全盘接受。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观。虽然教育的形式从师徒授受、父子传承改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学,但教育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的教法是满堂灌,学生的学法是死记硬背。这是典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但它是整个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技术水平低下时期的产物,是与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初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科学逐渐发展起来。对学习机理的认识与揭示,成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早期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关注对事物总体的把握,主张“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

    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去理解学习现象时,就形成了格式塔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个人学到什么,直接取决于他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程度以及对事物内在因素的把握。

    真正从实质上发展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布鲁纳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遵循的认知规则,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演进规则极为相似,都是按动作、肖像和符号表征顺序进行的。由此,他认为,最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在教师为他营造的学习情境中,独立地去探求、发现,最终获得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直觉思维的作用。

    奥苏贝尔主要提出了认知同化的学习理论。他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会已知的内容。”由此观点出发,他强调意义学习和认知结构在意义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要产生意义学习,就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学生要从内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意向,要有这个愿望;其次,要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关联。

    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认知结构,指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习得新知,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奥苏贝尔从认知同化原理出发提出了认知主义学习组织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除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罗杰斯研究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指出,认知主义所提倡的意义学习,只有在与学习者个人产生意义关联时,才会发生。而这种关联,不能只是部分关联,而应该是与学习者整个的人相关联。学习不应仅仅是学习者头脑参与而应该是全身心投入,不应仅仅训练学习者的左脑,还应开发右脑。

    由此罗杰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学习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整体参与的活动,不仅有脑力参与,还有体力参与;不仅有智力参与,还有情感参与。2.发自学习者内心。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愿望、对知识的掌握都是来源于学习者的内心。3.学习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知识,还会对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个性产生影响。4.对学习结果的最佳评价者是学习者本人,只有学习者自己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自己到底还需要什么。

    相较于行为主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了明显的进步。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现的时候,一些现代化的媒体已经出现并被迅速地应用到教育中,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机等。相较于今天的多媒体、互联网,这些媒体,尚处在现代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将这一时期划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幻灯、投影就被用来搞教育,接着无线电广播、也在学校教育和教育中应用。其最显著的效应是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

    由于这些现代教育媒体显而易见的教育优势,唤起了人们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广泛热情,我国就曾出现过一次次的电教热潮,“幻灯热”、“闭路热”等。每一款新媒体的出现,都能掀起一场教育应用热潮。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现代媒体的教育应用,同时,也对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这些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考察一下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发现,虽然现代媒体在课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但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将传统的“满堂灌”变为“电化满堂灌”。

    如果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传统媒体时期学习规律的认识和,那么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人们对初级现代媒体时期学习行为的探索和认知。虽然这些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人类学习行为自身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并未揭示学习行为的本质。因而,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的面貌并未产生根本改观。要认识学习行为的深层规律,有待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而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有赖子科技水平的新发展。

    四、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高级现代媒体时期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科技的飞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个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育也不例外。

    当多媒体和互联网走进课堂时,就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接受方式乃至教材的表现形式,都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学习理论不再能有效地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呼唤新的学习理论。

    在时代的要求下,新的学习理论应用而生,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但是,它大大超越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成为独立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源头可追溯至瑞士著名的学家、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即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理论。

    斯滕伯格·卡斯和维果斯基等人继承和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融人其中,最终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提出的。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人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念。

    联通主义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吁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五、结语

    以上我们梳理了技术发展的概况和学习理论的演化史,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大致的对应情况。一定的学习理论,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技术水平而产生的,是针对当时的教学状况的,与当时的整个教育水平相适应的。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从古至今教育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人性化的趋势,相应地,学习理论的演化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再到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只注重人的智力因素,到开始关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学习理论越来越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接近于人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的技术也会进人到教育领域。在未来,当新技术在教育中大规模使用时,必然会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定会催生出新的学习理论。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学习理论的演变】相关文章:

教育技术发展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教育11-18

论述高校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12-11

试论从47所大学看高师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发展11-17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12-05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看三维动画软件技术的学习02-27

从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看课程改革论文03-06

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11-17

奥运“祥云”看中国古代云纹样的发展演变12-03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11-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