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于社会性发展的幼儿交往障碍研究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下面是yjbys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基于社会性发展的幼儿交往障碍研究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幼儿交往障碍是学前期孩子存在的问题行为之一。造成幼儿交往行为障碍的原因有不良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方式、幼儿先天条件的限制、不良的后天交往体验等。针对幼儿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要遵循体验性、活动性、渗透性和等待性原则,具体方法包括发展性优化辅导和矫正性辅导。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交往障碍;心理辅导
一、问题提出
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个体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个体的生存质量。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中生活,就需要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因此,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欧洲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阿得勒认为,假使幼儿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交往范围,限制其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幼儿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与同伴争吵,甚至出手打人;有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退缩,能做的事情说“我不会,我不能”;遇到陌生人就害怕,不和同伴、老师说话,到了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对幼儿问题行为发生情况的观察也发现不参加活动、不回答问题、打架、争吵、要强、碰不得等交往障碍行为在当今幼儿身上普遍存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每天处理幼儿间的矛盾和摩擦的频率较高,因此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同时幼儿交往障碍行为反复多次的出现,也非常影响班级友爱和谐气氛的营造,甚至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系的紧张,因此有必要探讨幼儿交往障碍的成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二、幼儿交往障碍成因
(一)不良的家庭生活和教养方式
现代人大部分住在单元房内,单元式的住房环境客观上阻碍了幼儿与同伴的接触,造成幼儿外出与同伴游戏玩耍的困难。家庭中所拥有的现代化娱乐和游戏设备基本上能够满足幼儿娱乐活动的需要,但却难以让幼儿产生积极地寻找与同伴交往的动机与兴趣。在教养方式上,成人事事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使得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而家里总有人陪儿童游戏,也使孩子难以产生寻找同伴一起游戏的愿望。此外,家长还不让幼儿和同伴一起玩,因为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一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二是当看到孩子不能协商解决矛盾的时候,家长会不由自主地直接介入到孩子们中间去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矛盾和不良的后果,于是有的家长为了图“省事”,宁可让孩子呆在家里。
(二)幼儿先天条件的限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自出生就有先天性的气质差异,虽然这种差异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有着显著的行为差异,如有的气质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由于在个体健康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失聪和口吃的幼儿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难以与人沟通;有身体残疾的孩子,其活动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广泛与人交往的机会,其交往技能的学习必然受到阻碍。这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会主动逃避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三)不良的后天交往体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良的交往体验也会造成其交往障碍。如有的幼儿主观上是很愿意与别人交往的,但是由于交往的方法不合适,因而经常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遭到同伴拒绝,多次不良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不愿与人交往的消极态度。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因为自己的个性特点,缺乏与幼儿积极沟通的热情,态度冷漠,其态度和行为也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必然会效仿。还有的教师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行为以及对于幼儿出现的交往障碍问题如何教育,不仅经验不足,而且方法、策略不当,不能给予幼儿科学的引导和帮助。
三、幼儿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交往行为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幼儿获得良好的交往经验和方法,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为此,不仅要坚持几项基本原则,而且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和辅导手段。
(一)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1.体验性原则。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说理教育是收效甚微的,幼儿需要在直觉的感受和体验中形成自身对外在和自我的认识。这就要求针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必须是体验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灵魂有所触动,情感获得共鸣,真正体会到良好交往所带来的无限愉快。
2.活动性原则。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手段不能是呆板的说教,而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进行良好的交往活动,由此积累交往经验,提升对交往的认识,提高交往能力。
3.渗透性原则。对个别幼儿交往障碍的矫治,对全体幼儿交往能力的优化,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组织的心育活动,而要把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多方面、全方位地形成教育的合力。
4.等待性原则。幼儿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停滞不前或短时间倒退的现象。幼儿不良行为的矫治也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较长时间,甚至要打持久战,这就需要教师克服急躁、急功近利的情绪,分析原因耐心等待,细致而深入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开展心理辅导的具体策略
1.发展性优化。所谓发展性优化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使所有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交往水平的辅导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具体包括以下方法:一是文学作品引导。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针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内容导向明确、有文学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并辅以绘声绘色的讲述和表演,让幼儿充分地融人角色,并体验角色交往的乐趣,进而内化到自身的成长之中;二是主题心育活动。针对优化幼儿交往品质的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交往的愉快、合作的力量,积累交往的经验;三是游戏练习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为了顺利地进行游戏活动,会积极而自然地相互接触、交流合作;四是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让幼儿走出封闭的学校,投入到开放的社会,可以有效延伸幼儿学习的空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2.矫正性辅导。所谓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个别有交往障碍问题行为的儿童,分析其交往障碍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机制,然后运用儿童心理咨询与矫治的相关理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采取“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问题行为的辅导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方法:一是系统脱敏疗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辅导对象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习惯的目的;二是行为塑造法,其涵义是通过不断的强化,逐渐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如教师发现辅导对象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有问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而是用动作,有时甚至用力过猛,引起同伴不满,而他本意并不是要攻击别人。教师就可以不厌其烦,一点点地教他如何向同伴打招呼、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并制造机会让其反复练习,同时运用正向强化的策略,直至其习得正确的行为并内化为止;三是矫枉过正法,这种方式主要用在幼儿出现某种不良行为以后,令其以相反的良好行为纠正刚才的不良行为,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四是模仿矫正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习和获得一种良好的行为,这对喜欢模仿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矫治方法,有利于幼儿跟随榜样学习和巩固良好的交往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凤,冯晓霞,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差异的文化发生学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2]王小慧,戴思玮.5—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3).
[3]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4-6.
[4][美]杰瑞·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0.
【基于社会性发展的幼儿交往障碍研究】相关文章:
基于当前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训练探讨08-2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研究论文04-18
高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研究05-29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实验教材建设研究08-14
浅谈基于营销新形势的电话营销策略研究08-28
基于问题导引的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08-03
基于创客思维的中小企业发展05-21
探讨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08-24
基于单片机监控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