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以下是yjbys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分析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东部各省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响应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号召和优惠政策,加之搭上国际产业转移的顺风车,同时利用国内中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阶段,新一轮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并在新形势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各方面的因素迫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蓄势待发,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还尚未到来,而中西部各省已基本做好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在迎接此次产业转移中,也是相互竞争,摩拳擦掌,不甘落后。
关键词:产业转移;现状;特征
一、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成趋势
(一)东部地区不得不进行产业转移
最近十几年来,东部江浙沪等省市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尤其是江浙两省,此外厂商数量也不断增加,以致东部经济环境日益拥挤,直接后果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急剧上升,资源、能源供给的日趋紧张,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日益失调,东部地区各省市在这种种压力下,只有把丧失优势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才能轻装上阵,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实现本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陈建军选取浙江省105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不同所有制)作为样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样本单位中,58.1%已经已经进行了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55.24%表示在最近1到2年内有可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59.05%表示在未来的两到五年内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67.62%表示将来5到 10年内具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意向。这项调查表明,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发展,众多企业迫于外在压力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不得不选择移出浙江,而中西部地区将是他们不错的选择。
因此可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呈现出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各方面条件来看,也已经基本具备了转移的可能性。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日趋成熟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各省的产业转移正进入微妙的战略机遇期。中西部地区各省在很多项经济数据上的表现都比东部地区好。2009年底中西部各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比东部地区要高,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6.06%和16.02%,而东部地区是15.18%。2009年底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外商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也远远的超过了东部地区各省市,东部地区增速为5.37%,而中部地区为11.22%,西部地区为10.6%。再者,从工业生产增加值的增速来看,200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为15.73%,而中西部、中部、东北3个地区各为19.74%、21.41%、19.0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二、产业转移大浪潮尚未袭来
(一)东部地区仍是出口及外商投资集聚地
产业转移要顺利进行,必然是有不同地区产业梯度差的存在,但并不是只要存在产业梯度差,产业转移就会发生。产业转移最终是否会发生,一方面受产业转出地推力和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看产业转入地的推力和拉力作用,正是在这两种力作用强度,决定产业转移最终是否会发生。东部地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一些产业结构层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大规模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众所周知,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政策优势。就现下的情况而言,东部沿海地区仍然聚集着绝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2008年,全国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总数的 90.8%分布于东部十一省市(京津冀辽鲁苏浙沪闽粤琼),分布于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更是占到了全国总数的38.9%,比上年增长了 2.8%;东部十一省市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国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2.1%,达到123052.66亿元,。再从就业人数占当年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看,2008年,东部十一省市比例为63.8%,其中鲁、苏、浙、沪、粤四省一市占比就达到44.4%,各比去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和 8.21个百分点。如果再从外贸出口总额角度来看的话,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2008年全国货物出口总额为143069307万美元,增长了 17.48个百分点;仅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货物出口总额就达到了57372644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还要多。以上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仍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地及外商投资地,尤其是江浙沪两省一市。
(二)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滞后,阻碍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专家一直预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浪潮之所以迟迟没有到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与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城市化进程要严重滞后,而与三次产业间的产值结构转换速度相比,我国三次产业间的就业结构转换也是较滞后的。傅鸿源等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没有迁出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劳动力大军庞大致使几乎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及二元经济结构。一般认为工业化稍微超前城市化、产业结构稍微超前就业人数在产业间的分布结构尚属正常现象,但是若超过一定限度,便会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钱纳里指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3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应该是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才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而中国早在上世界九十年代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达到这一临界值,但是让我们难以接受又不得不面对的是当年的城市化率仅仅为27.99%,不仅没有如正常经济那样高于工业化率40.1%的水平,反而是严重滞后于这一水平的。直到2008年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50%,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水平,同时期的工业化率已经高达42.9%,单从工业化率看的话,我国却已经是工业化后期国家了。从三次产业创造的产业价值来看,截止2008年底,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创造的产业价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 11.3%、48.6%和40.1%,而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第一产业39.6%,第二产业27.2%,第三产业33.2%,从数据可以看出来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其就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三)产业集群发展增大产业转移成本
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原本已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自然也形成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拉力,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成本。我们知道与大规模企业相比,小企业有多方面的劣势,比如抵御风险能力差,信誉度一般不高,因此往往也面临融资难题,而产业集群则可以帮助小企业克服这些天生的劣势,众多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产生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正因如此,东部地区众多中小企业对产业集群有较强的依赖性。有数据显示,目前由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组成的年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区,浙江有519个,平均起来每个县就有3个。产业集群带给当地经济强大的集群效应,给处在这个集群内的小企业免费提供了了巨大的正外部性利益,提升了各自分散处于竞争劣势的小企业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削弱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意愿。
三、中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优势
在“中部崛起战略”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中部地区在承接此次产业转移中,不仅具有了内在优势,还有了政策优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位优势极佳
中部地区,顾名思义在地理位置上居于全国的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紧邻,而且各大水运航道和铁路枢纽遍布其中,给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以及一些物流企业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创造了西部地区无可比拟的条件,南部又与珠江三角洲接壤,就产业势能来说,中部地区是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
(二)自然资源丰富
1.丰富的能源。中部地区的煤炭资源很丰富,全国煤炭资源的40%都分布在中部六省,像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都有全国著名的煤矿。中部地区的耕地资源也很丰富,全国耕地面积的46.5%位于中部地区,农业是二三产业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全国的粮仓,中部地区的优势可见一斑。水资源也很丰富,总量占全国的25%,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成就了江淮平原的淮河以及海河等四大水系都流经或分布在中部地区。座落在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南省北部的湖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还有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的巢湖都处在中部地区。
2.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矿产资源的品种也很丰富,有12种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0%以上。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在中部地区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几位,且中部地区分布的多是富矿,实施开采比较容易,花费的成本相对也不高。中部六省的煤炭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及磷化矿基地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产业基础良好
中部地区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因此农业自古以来便很发达,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9.7%,也是各种优良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此外,源于我国建国初期的三线建设,中部地区有很多重型工业基地及军工基地,这奠定了中部地区的重工业基础。中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使其具有发展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先天条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在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
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7%,虽不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聚集了全国大部分人口,但是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不同,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密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的,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待发掘。2009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768.8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十六个百分点,同时,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2169万人口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必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
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也是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因此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为中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较西部地区发达,因此劳动力平均素质要比西部地区普遍高些,在专业人才方面也比西部地区更具优势,且高校数量多,科研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可观。
总之,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已经势在必行,且已呈现出转移的意向和趋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转移的浪潮尚未到来。对于在承接此次产业转移中独具优势的中部地区来说,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备战,与东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互动升级,经济互动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契机。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工业经济管理,200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EB/OL].
3.傅鸿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J].经济经纬,2008(5).
4.何诚颖.中国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
5.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与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6.朱简.在西部大开发中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J].商业研究,2003.
【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分析】相关文章:
试论我国高校阅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08-22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思考09-19
我国林业资源条件分析08-14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05-26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研究论文03-21
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投资分析09-23
我国医疗侵权存在的情形分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