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近几年,创意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却成为了非常措手的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相关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oh100.com/bylw)。
摘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以培养创意与技能并重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本文主要从构建明确的岗位专业来清晰定位培养目标,同时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的课程开发体系等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改革
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的发展导致设计人才需求量上升,学院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革。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几年,创意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却成为了非常措手的任务。每年艺术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招考艺术类的学校也在增加,2010-2015年,全国高校艺术类招生人数增加了两成左右,年平均增幅高达30%,全国各类综合性本科、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更多是关注学术研究型方面;而高职却更多的关注设计市场人才的需求,关注课程设置是否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开出比例、工作室模块的建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的主要内容。但是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许多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着岗位定位模糊,导致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采用本科教学模式,忽略了职业类教学特色。高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如何找准其自身定位,该如何深化改革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是迫在眉睫之事。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建立明确的岗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侧重“重实践、重应用、轻理论”,突出设计人才的高技能性、高素质性等特点。1)按企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来设置专业,做到“按需进行培养”,遵循设计行业的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由负责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通过对市场、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行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岗位实际需要的工作模块,从而明确所从事的岗位工作。2)培养目标定位清晰。目前,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借鉴与学习的,其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结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划分。大致分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师傅学校和专科学院四大类,都制定了明确的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达到相对应的工种学习。在我国,高职院校则应秉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原则;高职毕业生则应具备“理论适度、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职业素质高”的特点,分层培养人才。设计类人才层次划分为“设计总监(白领)、设计师(蓝领)、设计员、助理设计师(灰领)、”,灰领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但也需具备一定的设计师的知识面,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对核心课程与延展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构建以灰领教学内容为主,蓝领教学内容为辅的教学内容体系,只有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优化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的课程开发体系
1)构建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分,先修课程是基础课程;后续课程的核心课程的延续,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断开的联系,对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的选择又该如何考虑?而是要共同选择,共同选择需要专任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的共同参与,将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整合,根据实际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典型工作过程的内容,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内容选取符合职业工作各个流程。例如:以“助理包装设计师”岗位为例,课程内容以“助理包装设计师”工作流程为参照,分析每个流程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得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内容。构建先修课程——核心课程——后续课程的排序结构,先修课程为基础课程,包含与包装相关的基础教学课程,核心课程则为商业包装设计课程,后续课程则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延续。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构建即体现了职业性特点,同时又能更好的完成以项目内容为引导、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体系。2)构建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体系。高职艺术设计各专业在确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后,由企业、专职教师及专家建立课程开发小组共同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开发。例如:职业核心课程的商业包装设计的课程开发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包装设计项目为引导、以任务驱动为载体。课程开发小组针对核心课程的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及完成该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工作环境,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以商业包装设计项目为载体,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解构,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内容上的重构,确定商业包装设计项目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应用为主,以够用为辅,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的完成以“小型”项目或任务为主贯穿整个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3、尝试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特色即实践开出率较高,学生技能实践是检验教学过程是否完整的根本;落实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落实主要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否能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这种模式较为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使我们想打破这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尝试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何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可以理解为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围绕岗位工作职责对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以工作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要求为标准,以课程模块为内容而建立的。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建立广告设计工作室、品牌与包装设计工作室、商业摄影与画册设计工作室等,各工作室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教学体系框架,完成教学任务,各工作室之间也有课程内容的联系,相互形成交叉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又可以联系学习。打破以往常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优先学习模式,打破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真正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学内容提出灵活管理、相互转变的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只以“教”的身份存在于课堂,学生也并不是以“学”的身份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是空间的转变,同时也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通过“工作室”制这个实践教学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真正的职业能力,依靠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真实项目教学、真实项目管理方法、真实人物角色,这种实践教学平台真实实现了学生与职业岗位、岗位工作内容的零距离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岗位的理解、以及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的学习。
4、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与否成功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专任教师高度的参与和实施,一线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关系教学质量是否得以提高,而且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教学的理念和职业素质发展和提升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如何实现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通过企业安排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先进的设计潮流和设计方向,不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采取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学习新的设计技法来提升专业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需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来担任专业教学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相互学习必会推动专业教学的教改。其次是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鼓励专业教师建立设计工作室,不仅能在外承接设计项目,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教师与行业的互接,取得丰富实战经验,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项目的真实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专家、专任教师的共同参与。但是,探索、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才能建构有自身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育出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
[2]赵燊;浅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0期
[3]黎卫;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年08期
[4]赵乐飞;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相关文章:
高职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2-22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1-24
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1-26
高职高专证券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1-22
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1-24
高职教育招生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1-21
分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微课模式应用11-29
试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11-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