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

时间:2022-05-17 01:07:2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

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

  摘要: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教师、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着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参与兴趣,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教师综合素质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人文素质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与核心。师范生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的主要保证,对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一些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增强人文知识底蕴。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提升气质、涵养德性、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彰显人文精神。离开知识的学习来讲精神,只会将思想架空。对基础教育教师而言,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化程度,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书育人的质量关系密切。作为教学改革新时期合格的“准教师”,师范生应有相当的人文知识储备,否则将很难有人文素质的提升。一般而言,人文知识是指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独特的自然、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积淀而成,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通过实施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培养的师范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这也是培养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

  2.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保障,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塑造健全人格,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儒家的“仁”“义”“智”“信”“中庸”“俭”“孝”“正”“温”“良”,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无私”等,即是关于健全人格的具体规定。其中,修身养性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以儒家为例,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可见,儒家把修身正气放在第一位,既明确道德修养对健康人格的作用,又阐述了修身与心理平衡及人格完善的关系。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其他学派,虽然价值观不同,但都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挖掘其现实价值,有利于师范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有助于提高审美情趣。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具备相应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是展现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同理,师范生亦应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尚美之心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基本的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优雅的仪表言行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师范生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首先,道德教化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重要内容。其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以教育人、塑造人为核心内容,有利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区别善恶的能力。其次,“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通过优秀传统礼乐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出举止端庄、风度优雅、谈吐文明博学、着装得体和仪表整洁的师范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琴棋书画艺术、哲学宗教等,蕴涵着丰富的美育知识,能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开设不够系统,师范生选课随意性较大。目前,高校中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系统性不够强。由于对课程尤其是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条件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一些学校教务及教学部门审核把关缺乏评估细则,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课程名称、开设门数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兴趣,随意性较大。在任课教师选配、教学内容处理及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等方面也较为随意。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在授课过程中欠缺挖掘课程人文内涵、传递人文精神的能力,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引导师范生关注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力度不够。受社会大环境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影响,部分师范生出现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他们觉得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就业,人文素质看不见、摸不着,不及分数、奖学金和各类证书实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不仅没有太多的实用性,还占用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时间,因此不愿选修传统文化课程。有必选规定不得不选或是因容易拿学分而选的,对待学习就会有敷衍现象。

  2.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教学模式陈旧。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自觉自愿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效化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然而,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虽然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但所用课件制作水平不高,仅有简单的电子黑板,而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等多媒体元素较为缺乏,无法给学生直观性的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受限于公共选修课教学组织的一些困难,如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人数多、课时较少等,多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缺少师生互动,实物教学、情境教学也无从谈起。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较为敷衍,只是讲解教材上或传统固有的知识,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除了讲授文化知识,更要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文品质。单调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不关注学生的接受心理,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结果只会是师生无法引起共鸣,人文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客观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除部分文科类师范专业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之外,一般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性质开设。受大班教学、学时较少、课程边缘化及师生重视程度不够等影响,课程考核不够严谨,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以一篇论文、一份作业,并结合平时成绩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考核标准,考核时间随意,平时成绩多以课堂考勤为主要依据,然在上课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考勤工作经常难以实施,无法客观体现学生的出勤情况,也影响了平时成绩的准确性。如此考核,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网上下载资料上交,就能轻易获得学分,真实的学习效果无法体现,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人文素质的目标无法达到。

  三、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促进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师范生选课的引导。第一,明确课程定位。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师范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课程,应选派责任心强、人文素养高且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二,注意开设课程的系统性,着力于构建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为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便利条件。一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对文科师范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以专业或基础必修课形式开设;二是构建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如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供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概况了解不够的学生学习。此外,开设某个方面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哲学、文学、书法、绘画、曲艺、建筑、园林、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供对某一领域传统文化有突出兴趣的学生学习。第三,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了解地方人文资源、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选课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地方人文资源提供展示、宣传和交流平台。第四,引导师范生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师范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而开设,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以提高师范生人文素质是必要的。学校可对此类课程作出相应规定,开设师范生必修课程。师范生所在院系应在专业教育中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指导学生选修课程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2.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能否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鉴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太受重视的客观事实,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欲望。第一,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其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且易于获取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现场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如建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实现在线学习,既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知识的同步搜索,及时完成课程知识更新,既能拓宽学科知识的范围,又能扩大教学信息量,利于拓展学习的引导。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尤其是作为专业或学科基础必修性质开设的课程,可以集体组织或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到学校所在地考察博物馆、文化古迹或传统民宅,或观摩地方组织的传统民俗活动,使他们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存在和价值;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亲眼目睹、新手触摸、亲自参与操作,从耳濡目染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科学考察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及人文教育成效。改进、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考核方式,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及推动作用,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施。为此,应严格课堂管理,重视过程考核。对于设置为任意选修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更要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二是采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随堂口头测试、演说等课堂口试形式。三是通过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或试题等形式进行笔试,在课程结束后收集评分。考察应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方法方面。同时,学校、院系应对考察情况进行抽查,可对师生考核敷衍现象起到抑制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考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尤其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才能凸显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相关文章: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04-08

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03-25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03-08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探析论文(精选5篇)04-07

探析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论文(通用5篇)04-29

试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析03-31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03

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04-08

舞蹈教学中文化底蕴探析论文04-28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与素质教育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