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创造价值劳动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当代世界,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要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当代世界,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要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
1876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当时社会经济正值欧洲大陆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分析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不能离开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客观历史条件。
第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情况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物质的部门或领域,非物质生产占总体劳动中比例较小,影响不大,马克思在谈到服务交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知识、科学、技术不是非常发达,脑力劳动比例偏小,马克思当时还不可能把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独立因素加以系统论述,因而,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指从简单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第三,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生产社会化、科学化程度不是很高,管理劳动在总体劳动中比例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当时管理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管理职能更多的是与剥削结合在一起,绝大部分的劳动者是处于被管理、被剥削的地位,尽管马克思非常重视管理的作用,但马克思还不可能把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的劳动形态。
第四,马克思整个经济学说所处的时代立论前提,资本家和全社会的统治、管理部门在整体上都是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露资本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推翻剥削阶级、实现劳动者的当家作主提供革命的理论依据。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现实的变化
从马克思《资本论》出版至今已经有140年的历史了,在这140年里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信息、生物基因、纳米技术等层出不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第二,产业革命带来了产业结构巨大变化。马克思时代的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经济中的主产业,第三产业微乎其微,纵观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年攀升。第三产业不仅涉及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电信、商贸,而且覆盖旅游、教育、医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国,农业产值仅占3-5%,工业产值只占20%不到,服务产业占75%到76%。美国的财富3/4是来自第三产业。香港没有第一产业,它的制造业占15%,第三产业占到85%。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的比重都在67%以上,从产业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已进人了“服务经济时代”。
第三,经济管理日显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出效益”不是一句空话,而当今社会,没有宏观管理,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微观管理,就没有企业效益。随着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和重要。
第四,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间的经济日加密切,“世界工厂”遍布全球,经济生活中的“神经末梢”四处可见,前一段我国银行存贷款加息的信息一经公布,即刻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和反响便是一例,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五,今天我国从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生前未曾预料的,也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实践。马克思讲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而我们现在讲的是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三、进一步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要全面、系统深人地领会和理解其精神实质,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在继承和开拓上下功夫。
第一,深化对管理劳动的认识。管理劳动是社会化劳动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劳动分工协作的角度看,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越重要。作为整体劳动不可或缺的管理劳动,它产生的效益直接表现为避免无政府状态下劳动无序造成的浪费和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产生的综合效益。马克思深刻分析了管理劳动的作用,他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别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因此,“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随着劳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愈加细化,马克思时代资本家既是企业管理者,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合二而一”,已被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形所代替,管理劳动创造价值不再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剩余价值混在一起,凸现其创造价值的本色。马克思还明确指出:“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种加人产品价值的劳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企业要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赢利,必须有高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并执行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提高被管理者的劳动效率,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产品,经营管理作为整体劳动而存在,比一般劳动复杂得多的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它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简单的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学技术劳动的认识。马克思在分析创造价值的劳动时认为,“商品价值体现是人类劳动的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肌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的耗费”。“当然,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耗费”。例如,人们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在缝衣、织布、开机器等具体形式中耗费劳动力。因此,不需要经过学习和专门训练,一般人都能进行的劳动叫做简单劳动,它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叫做复杂劳动。其中,能够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生产要在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人们学习和培训主要是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以便能胜任复杂的劳动。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提高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标准,如过去看管仓库的劳动算是复杂劳动,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己成为简单劳动,在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看机器可能是简单和劳动,而在经济科学落后国家却是复杂的劳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具有非实体的渗透性,它“物化”在生产资料上,改善其素质,提高其功能;“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改革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的效能。两种“物化”相互促进,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三次大革命就是一例。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力学理论建立为标志,物理学、化学方面的新成果,钢铁的出现,创造了蒸汽机等机器,出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力得以大发展;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电磁学理论建立为标志,使蒸汽机转变为内燃机、发电机、发动机,实现了工业电气化,生产力又得到发展;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遗传工程、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把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推进到自动化、现代化的水平,大大推进生产力的迅猛前进。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科学技术;创造科学技术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劳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的方式和手段。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时代,科学技术虽然还不够发达,但马克思深刻地看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后,科技人才的多少和水平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中的要素—科研成果—专利的多寡,体现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准,国家间的竞争表现为以科技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坚持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既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原创含义,又反映了现代劳动的特点。
第三,深化对服务劳动的认识。在当代社会,以服务劳动为主的第三产业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产业构成看,第三产业比重约占70%,并呈不断加大的客观趋势;从社会功能看,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与物质劳动、精神劳动一起构成现代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社会劳动。如果没有第三产业服务劳动,人们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就无法正常进行,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就无法正常运转。社会财富就无法增长。有些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不仅重要而且还十分敏感。如教育部门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社会重任,这项工作不仅影响现在,更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行业如金融、电信、保险、商贸等一旦出现波动,很快就会波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严重的还会使整个国家陷人无序,甚至瘫痪。在现代社会里,第三产业就象一张网连接着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直接地或间接地成为社会整体劳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看待在社会生活中比重占70%的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已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热难点问题。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原理,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用于交换的有用的劳动,它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二是用于交换即价值,大部分服务劳动具备上述两条件。虽然这些服务劳动凝结非物质化,但不影响作为商品的性质和作用。马克思认为:“商品所以有价值,一般说,物所以有价值,仅仅由于它们是人的劳动的表现—不是因为它的本身是物,而是因为它们是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不是要这种产品是不是实物,即不是看劳动是否凝结、固定在可以捉摸的物品中。因此,创造价值的劳动并非一定物质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物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承认服务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说所有的服务劳动都创出价值。首先,从事商品场所变更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如商品运输仓储、保管劳动,传播各种信息(书信、电服、电话消息)劳动,这些劳动是发生在流通领域特殊的生产性部门,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其次,生产有形和无形精神商品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如教育、文化技术、社科、自然科学、文学、广播、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领域的劳动,其中包括讲课、表演等无形商品和服务劳动。其三,从事劳动力商品服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些为生产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主要的任务是保障劳动持续不断地提供,这些行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体育、旅游等。一些服务劳动虽属于第三产业,但这些劳动不进行交换,如上层建筑的劳动包括政治、行政、军事、法律等服务劳动,有一些服务劳动的性质不创造价值,如属于商品价值形态转换过程的服务劳动包括一般贸易、金融、中介等部门的服务劳动。也有一些服务劳动,不仅不创造价值,反而损害社会总价值,形成“负价值”,如毒品营销、淫秽服务等。
第四,深化对物化劳动的认识。物化劳动是过去的活劳动的创造物,是凝结产品中的劳动,是积累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认为,“惟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是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创造价值。商品价值是过去劳动和现在劳动凝结之和。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它只能转移价值,即把原材料的价值、机器设备的价值转移到生产的产品中。如果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那就等于说生产资料创造价值,重蹈萨伊要素价值论的覆辙,这是马克思当年坚决反对和批判的谬论。我们坚持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但物化劳动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生产资料,人们的劳动就失去了对象,也无法进行劳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资本有机构的不断提高,表面上看是物质资本投人大量增加,实际上反映了劳动力运用资本要素的需求能力的提高,单位活劳动推动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在不断增加,因此,在社会资本总量中,不变资本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比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技劳动创造出的生产资料单位内化的有形或无形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些生产资料就象物质从动能转化为势能一样,替代了原先需要人的活劳动,从而减少和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如机器人代替工人进行生产操作,表面上看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实际上是通过科学家(此时也是工人)看似简单的操控和释放凝结状态的活劳动,生产出比原先多得多的产品,而在简单操控的背后,机器人的研发、设计、生产、维修以及设备、程序等更新、改进、发展都凝聚人们更多的复杂劳动。从而再一次证明,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创造物,同时又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物质载体。
第五,深化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认识。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财富所需要的各种必要条件,包括劳动生产要素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生产要素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非劳动生产要素(包括物化劳动和自然资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社会资本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成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产物,既体现了一般劳动价值,又体现了各种生产要素价值,从而让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当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底线。马克思曾经坚决批判萨伊的要素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就对象而言,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分配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从逻辑分析看,劳动价值论与收人分配制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及其权重的问题,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不是一个完全对应的关系,价值创造是与劳动相关联,而价值或财富的分配与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及其权重相联结的。因此,资本的本性在于增值,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资本多元化的内在合理要求。
【浅论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相关文章:
浅析深化和发展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12-05
浅谈关于深化对科学劳动认识的几点思考03-05
浅论“台”的艺术价值12-05
论析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3-05
浅论英语教师创造素质的提高02-22
创造性游戏教学的价值思考论文03-02
浅论现代工作价值观研究述评12-08
音乐教育创造性价值分析的论文02-19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12-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