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健康;策略
摘要: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如何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整个中职德育工作提供参考,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比较严峻,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跨人,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是中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措施,为中职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对于中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中职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符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高级功能这样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在未来社会,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水平将会有新的提高,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重视个人价值、人与社会的和谐、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充分发挥个人的心理潜能等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对此,人本主义心家马斯洛提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班杜拉说过,能力不是固定资产,弹性极大,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它,也就是说一旦学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潜能被充分发掘出来时,就会成为一个马斯洛所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一种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这的确是心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体现职业心理教育的主线
职业心理教育是根据国家建设中所需人才的特点及学生个性心理各方面的特征,给予适当的有关职业方向性的指导,使其了解某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品质,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确立职业定向,做好心理准备,并按照职业的要求和特点培养有关方面的素质和才能。由中职学校的本身的培养目标所决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职业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有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机器,拥有竞争的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提高。因此,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适当职业,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自己气质特点的适应性,但也不要过于强求其一致性,明白在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质可以发生变化并逐渐适应工作和职业要求。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的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应努力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扬积极的性格品质。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根据年级特点,实行分层教育
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体现出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心理的整体发展,有侧重地进行教育。一年级新生主要是适应性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行为,克服自卑,悦纳自己,提高自我能力。许多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更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人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利用各种心理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可以考虑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卫生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二年级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和专业学习教育。他们心理波动小,这时应让他们了解、激发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技能,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心理发展类的课程,如《性别心》、《人格心理学》等,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侧重心理发展教育,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
三年级主要进行职业角色教育。大多生随着毕业的临近会感到即将步人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扎根基础,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理想,脚踏实地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发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确保毕业生健康人格发展。可开设《择业心理》、《社会心理学》等,目标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学会做人,终身发展。
(二)针对学生性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针对中职女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她们进行适合女性心理专题教育,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妥善地解决。如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了解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学会正确对待性角色,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点,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树立自尊、自强和自信,使心理教育更为细致周到,讲究教育策略。
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活动澡程为主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是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应拥有与其他学科同样重要的地位。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宜多样化、灵活化。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参与制订计划,参与设计活动,参与自由讨论,充分开放自己的心灵,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助、他助活动中实现学生心理互助的目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注重活动与体验相结合,借助活动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经历学生主体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感和体验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二是要注重问题与经验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经验为中介,另一方面经验又是学生个体发现问题,正确评估自身心理状况的”凭借物”,所以活动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经验一与自己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三要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师做学生平等的朋友热心的参与者,忠实的旁听者,不妄加评价,不草率否定等,但也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要做把一根珍珠串起来的线。最后要注意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活动课程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总之,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让学生产生感受一感知一感悟的模式,教师要把教学从目标引人、活动展示、情景体验、问题解决、启发感悟、拓展提高等基本环节,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发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办法,最后仍要“系铃人”自已来做“解铃人”。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意识,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这是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使中等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篇2
一、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分析
由于中职生学业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相对而言,也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导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无所作为的心理;由于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不足产生的破坏性释放心理等。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自我压抑、自我封闭、好奇猎奇、寻求刺激等心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此认识不够,几乎没有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有些学校即使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2.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失调。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4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中职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二是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多由班主任、团委教师或政治课教师兼任,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很少,很多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这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硬件设施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没有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咨询室等。
3.心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有偏差。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事后的一种干预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进行补救,问题产生之前的疏导或是预防则更具有长远性。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强调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德育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心理的教育进行科学分析,忽视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赞同程度,结果往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跟踪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机制,对于一个中职学校是否具有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是至关重要的。
二、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逐步建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24年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各相关职能科室分块实施,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等全员共同参与,利用学校网站、校园环境等各种媒体,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德育导师结对、社团活动、个别辅导等立体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也就形成了“以德育导心育,以心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
(二)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首先可利用每周的德育活动进行,其次是建立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应由教务科安排专职的心理教师授课,保证每学期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课及每月一次的心理活动课。在教育科研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学校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人负责业务指导,由专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都要不定期检查心理辅导的工作情况。要求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辅导中有记录。心理辅导室根据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制定《心理辅导预约制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和《班级心理通讯员制度》等。
(三)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前提。在职的教师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出资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同时,须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班主任心理咨询培训工作,让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努力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和教育水平。在科研方面,应积极研究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谋进步,以科研促发展。
(四)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心理通讯员队伍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以学生为本”,中职学校可以借鉴高校成立的班级心理通讯员队伍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先是对班级心理通讯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再由心理通讯员向全体同学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创立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特色服务
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开设心理专题辅导,根据辅导老师的特长,以“专家门诊”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辅导。如人际关系专题;女生生理、心理专题;亲子关系专题;学习与就业专题等,使广大同学能尽早摆脱心理困惑,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六)构筑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各任课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讲课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情况和学习心态,多引导,少批评,尽量让学生快乐学习。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大型的节日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技能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讲座,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广大学生能提高心理健康的认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通过以上各种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甚至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如此,师生间的关系同学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我们的校园自然也就会更加温馨和谐了。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篇3
1、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1思维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
中职生在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也更重视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思想意识活跃,兴趣广泛。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没有动力,导致中职学生在校厌学的较多,体现在上课睡觉、玩手机、打闹甚至中途放弃学业。
1.2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
中职生自我意识较强,把自己当成“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反对父母和老师权威式的干涉,希望能以独立人格出现。由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情绪失控,所以中职生经常为一点小事情发生打架、斗殴以及破坏公物等现象。
1.3有严重自卑感,但反抗意识强烈
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来自学校、老师、家长、批评较多,来自同学的歧视较多,一个人长久得不到认可,形成了自卑情绪,有严重的自卑感,对学校和社会充满着冷漠和仇恨。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这种自卑的心理作用下,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怪异和反抗,有时甚至用过激的行为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顶撞老师、逃课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学生渐渐就会形成反社会人格倾向。
1.4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
中职学生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不擅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能力较差,存在一定的社会障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水平低,害怕别人嘲笑而不愿意和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形成极为内向的性格,不与人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障碍。
1.5受挫能力较强,但发展目标模糊
中职学生从小就在学习上受过多种挫折,受关注的程度也不高,生活上也较早独立,大部分遇到挫折时能独立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普遍受挫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中职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自己的缺点、兴趣、爱好、特长不能准确地评估,得过且过,发展目标模糊不清。
2、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特有反映
中职学生在年龄上大多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时期,这是人生的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或“第二断乳期”。在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不甚稳定,对事物的判断拿不定主意,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
2.2家庭原因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很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务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部分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关爱,心理敏感、叛逆,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和行为。
2.3社会原因
中职教育一直以来受社会上的歧视,在这种社会认识下,加剧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认识,认为自己没出息,由此引发自卑,缺少学习动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同时,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也给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当一线工人,这也让他们感到学习没有动力,自卑感严重。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中职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全,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做法是:对学生传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用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各个量表的测评,如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SCL-90)、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测评,自信心测试,社会适应度测试等9大方面、43个量表的测评。通过科学地测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2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在一些关键的时期如新生入学初、学生就业前夕、新学期开学伊始等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如举办:“新生入学教育”、“珍爱生命、关注女性健康讲座”、“就业前心理准备”等,通过这些讲座的举办,让学生在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稳定其心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所面临的新环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3.3增设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咨询
心理咨询室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地调节自我,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学校应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即具备“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配备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并且功能齐全,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放松室等功能单元。在科学的规划下,心理咨询师对来访学生进行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并挖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进他们及时地转化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调整心态,增进交往,增进自信,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总之,在新形势下做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培养中职生健康的心理。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篇4
一、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生个体
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这易导致他们在升学率至关重要的紧迫形势下,不被重视,甚至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忽视,因此自尊心受到打击,自卑感上升;另一方面,学习上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其它方面的长处也得不到认可,贴上了“笨蛋”、“调皮捣蛋”等坏学生的标签。进入中职学校后,这样负面消极的心态并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善。由于原来基础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新学校的课堂上仍然不能较好的汲取老师所讲授知识的精髓,学习落后,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破罐子破摔。长期在这种消极情绪的笼罩下,心理压力大,觉得身心疲惫,产生对学习及自身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放任不管的消极心理。
2.家庭的影响
“一些单亲、特困家庭和不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阴影。有些家庭中存在严重的封建思想加之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学习更是漠不关心。”[1]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性格偏激暴躁的父母就会对孩子动则打骂,过分苛责,认为他们没用,给自己丢了面子。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从情感上帮助学生减轻压力,给予学生鼓励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无能的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就是在父母长期的责骂和埋怨中对学习丧失兴趣,看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前进的方向,盲目的混日子,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最终产生厌学,叛逆,不以为然的心理。
3.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向学生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人生的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性质不但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而且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2]有的中职学校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生。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个别教师在长期面对他们后会慢慢失去耐心,会不停地抱怨,潜意识里也认为进入中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差生”,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进而会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愿意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不能用一颗真诚平等的心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训斥,甚至是挖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因而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和隔阂。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变得封闭,情绪压抑,甚至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产生的消极的回避态度,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偏见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部分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品德或行为上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在当今这个崇尚高分和学历文凭的社会中,许多人都无法用正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都习惯与用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去审视这些学生,因此他们就变成了大众眼中“不学无术”的坏典型,成为了老师口中没出息、扶不上墙的“稀泥巴”,成为了家长眼中不上进、丢脸面的“坏孩子”,而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尊严是极大的伤害。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外界的眼光和评论会对他们脆弱的心灵造成难以补救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被他人冷漠对待、瞧不起、鄙视的状态,听到的多是埋怨和苛责的声音,看到的也多是漠然和鄙夷的眼光,这些非善意的对待导致很多学生变得内向,自卑,不敢与人交流,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愿意做任何的努力和尝试,从潜意识里自我否定,认为真实的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天生的庸才。
二、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实情况是一些中职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合理安排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工作中去。
1.地位尴尬,重视度不够
虽然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3]要求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2.师资薄弱,缺少专业性
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师资匮乏。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业从事心理健康健康的教师。在现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资队伍多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乃至辅导员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具有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经验,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态度,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即使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有一定得理论储备,但他们中得多数人尚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4],“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知识机械地套用传统学习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5]这并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反而会因为不专业的教学而导致学生对此课程的轻视、厌倦和抵触。
3.形式呆板,教法缺灵活
目前在一些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古板,不生动,缺少活力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式多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辅以刻板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压抑,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缺乏,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局限于照本宣科,案例的讲解缺乏理论支持和现实分析,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不足,体验性不高,加之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能致使学生在独立处理一些自身心理危机时感到力不从心。
4.难以评价,考核方式陈旧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考核,一般采用的多是与普通文化课程相同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掌握程度,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无法让学生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特征以便更好地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全无体现。
三、关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依然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不作为所引起的。学校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学校应认真研读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充分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专门的学科形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自信心,改善师生交往的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2.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引进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关键在于解决师资问题。首先,学校必须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容不得马虎和敷衍,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因此,学校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才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7]其次,学校还可以吸收心理系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中等师范改制中大多数需改教其他专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到中职学校任教,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3.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政策及财政许可范围内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端正态度、克服自卑、自闭心理,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8]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小组讨论,情境演绎的形式,一方面创造一个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小游戏中也能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疏导方法,消除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惧怕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生动形象的教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4.保证教学时间,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进教学计划中,并保证一定量的课时。课程安排应使学生尽早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为好,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及咨询机制,使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尽早的接触到相关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接受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教学内容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进行选择和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听懂、易掌握、有共鸣,以教育和警示学生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丰富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问卷、课外作业和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必须要深刻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多了解关注最新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案例。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较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篇5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职生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多方面的压力,在生活、学习和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对中职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引导中职生不断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及时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疾病,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教育教学任务,也是中职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当代中职生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又该如何在正确认识它们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当代中职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1.来自学校压力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们看来,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来自于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动手创新等方面造成的心理阴影。具体来说,由于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与同等年龄其他在校生相比较低,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交流沟通能力不是很强,遇事不够冷静,出现问题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从他人那里寻找发泄渠道和途经,往往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遭到反对或者出现与自己心愿不符的言行的时候,经常产生挫折感,同时不懂得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给予恰当的缓释,使心理问题越积越深。另外,中职生的知识基础比较差,动手能力相应较弱,在应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创新不够等心理挫折,以上种种,不胜枚举,都是中职生在校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相应来源。
2.来自家庭压力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笔者多年分析和研究来看,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家庭的压力。具体来说,部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职生大多是家庭不和睦或者父母离异家庭出来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学生平时寡言少语,不爱和同学、老师交流,一些较小的心理障碍或许通过自己的调适能得到及时解决,但很多出于外在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如缺少家庭关爱,不懂得理解和关心别人,无法融入集体中,使得学生不能锻炼和施展个体的语言和交往能力,容易陷入孤独、焦虑的不良心理中不能自拔,学习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父母离异,缺少经济来源,在校容易形成自卑感,是一系列心理不稳定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3.来自社会压力的`心理健康问题。
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不良环境影响,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拜金主义流行是一个重要方面,对处于世界观正形成时期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不良引导。一旦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往往使身心受到严重损害。
本文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症结,但归根结底,这跟中职生个体的自我调控力有着密切关系,中职生在心理上造成如此种种不同阴影或者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正确引导和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十分欠缺。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渠道。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从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出发,施教者按照一定心理教育方法,挖掘受教者心理发展潜能,使其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预防和消除各种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的教育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接受良好心理培养和计划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开设相应课程,帮助所有学生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帮助其挖掘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困扰其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问题。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权重。
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来说,其一时间很难走出已经遭遇的心理阴影。那么,通过参与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花样心理训练、校园心理剧竞赛及富有家庭和社会温暖的主题班会等适合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心灵涤荡和社会、家庭关爱。实践证明,这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而且对那些已经受到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特殊学生来说,成效十分显著。
3.注重培养中职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从上文分析来看,实现上面两项目标,归根到底是提高中职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因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者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中职生能否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这就是内因的决定作用。只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不仅注重外在心理培训和疏导,还激发和发挥中职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最终才能实现有效实施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让中职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通过课程学习、阅读报刊、参加社会心理实践及大型集体性活动等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丰富自我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陶冶性格、锻炼心理品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以便对自我有正确认识和评价,面对心理问题能根据科学方式调整和发展正确心理。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篇6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最叛逆、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心理更为敏感、脆弱,更需要多方的关怀帮助解决其遭遇的心理问题。在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题讲座,并在班里设立心理委员。但是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困难,使得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急需一种新的模式来补充、支援。
一、中职生心理特点及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初、高中生的是存在区别的。首先,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敏感时期。中职生大多都是15—18岁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十分叛逆的青春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脱离了父母的管教、约束,家庭教育产生空缺,而且中职生大部分是学习上的后进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他们的耐受力比较强,往往对父母、老师的批评和责备不放在心上。其次,中职生需要更快的接触社会,对人生、职业的规划也早于普通同龄学生,因而心理年龄上的不成熟、对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正确选择职业、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如何面对各种竞争等是承受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就完全能够解决。内心的自卑感也让其很容易产生许多心理困惑,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导。
职校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于学生的管理较宽松,而教学主要以传授技术为主,虽然近年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相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报告,设立心理社团及心理委员等,但在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较为单一。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足、专业水平也较低,故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个空缺,急需一种新的模式来支援、填补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同伴教育及其在中职生心理健康中运用的可行性
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运用同伴教育的新型模式。同伴教育原是指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广泛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戒毒、预防犯罪等方面。本文探讨的是将同伴教育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即运用同伴关系去影响、感化、帮助学生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所谓同伴关系,(通常是指同龄人或同辈人)是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彼此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生理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影响,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同伴教育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研究表明,中职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一般不愿选择求助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而大多会选择与同学、朋友、同伴倾诉。同伴教育在中职生心理健康中应用显然是最为合适的模式,同伴由于他们存在相似的背景、接近的年龄、有更多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容易相互信赖,可以减少抵触心理、防备心理,更容易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同伴教育开展的形式也较为灵活,可以超越时间、地域等限制,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容易展开。
三、同伴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班干部正是同伴教育实施的主体
班干部正是同伴教育实施的主体,要充分发挥班团干在班级心理健康中的主导作用。班团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在班级的管理及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班于是学生的榜样,是在学生信任和支持下选举出来的,他们代表着全体同学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身边的同学,要充分利用班团干的核心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让他们时刻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就会形成一个爱班、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的一个团结拼搏、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班级,也会让该班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一种有效而又非常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班团干因为经常进行活动组织工作,他们和同学之间的接触、沟通最频繁,这就让他们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变化有着极为优越的条件。从这些班干部中选择一些号召力、亲和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把他们培训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者,让他们先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把日常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各班团干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集体心理健康辅导,让他们掌握一些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让他们学会通过集体活动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他们培育成同伴教育实施的主体。再由他们把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更灵活、更适宜的方式将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给他们的同学。
(二)心理委员是学生心理健康同伴教育的桥梁
在班级里设置的心理委员便是进行同伴教育的桥梁,经常对心理委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信息员、联络员、辅导员,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员。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学期要做大量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以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班上设置班级心理委员,负责该班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发放、收集及整理,收集到的数据更真实。同时,心理健康委员的`设置可以让他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第一时间了解到班级同学的心理变化,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反馈给学校,为老师或班主任开展心理引导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第一手资料。其次,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络员。学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活动、讲座等可以通过他们进行传达,让他们能有最有效和最短的时间把学校的工作及时布置下去,充当重要的联络员角色。再次,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同伴教育的辅导员。让班级心理委员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他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一些常规的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他们可以用同伴易于接受的语言去进行开导,化解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方式比起班主任说教式的心理开导、教育方式有效得多。心理委员的同伴教育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以上方面的作用,大大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开展及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心理委员的设置为心理老师与学生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老师主导心理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同伴教育的新模式,弥补了学校心理老师不足的问题,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初期就能得到筛查。
(三)开展团体活动是学生心理健康同伴教育的载体
同伴教育可以通过团队、班集体活动、座谈会、讨论会、联合活动等载体,将心理健康知识自然的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降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概率的最好方法是以预防为主,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学校成立的心理健康社团和利用班会阵地、班级文体活动等进行团体与个别心理辅导,则可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问题,从而节约一定的教育资源。同样可以使每个班级成员产生归属感,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据此,同伴教育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其特有可接受性、经济性等优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会发挥无法比拟的作用。将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有潜力的模式,将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将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学校体育教育论文03-13
中职学校教育特色的构建论文03-13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育素质培养策略11-19
试论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技能教育论文03-13
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优秀论文03-13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论文02-16
试析中职美术教学策略论文02-18
教育激励在中职学校德育的实践论文03-13
中职学校新生入学启蒙教育研究论文11-2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