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文化根源
论文关键词: 和谐
论文摘要: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的基础。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文化根源,提出了改革的几点方案,和同行们商讨。
走具有中国特色体育健身之路,关键在于体育民族化的进程,体育民族化取决于体育化的程度。体育社会化的基础在学校,学校体育开展的好与坏不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是否充足的百年大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方针就明确指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单纯地追求升学率,体育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重智育而轻体育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重文轻武的倾向究其根源,与我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及其学说有着直接关系。道家的“以静养生”说“虚静”思想,主静不主动的精神,“贵柔”“不争”的人格思想等等,构成了忽略健身体育的文化渊源。在人体观上,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汉代赵飞燕作“掌上舞”的故事;魏、晋、南、北朝重人物的风采清秀;到封建社会末期对男对女都重视人的气质、风度、神韵和内涵的现象,与之源—希腊高度欣赏人的强健的肌肉力量的审美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含有轻视体力劳动的成分,只要看一看“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等等观念如何代代相传,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封建意识是何等地深人人心。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强壮的体魄只是进行劳动和战争的必要条件,而对于读书是为做官“治人”的人来说显然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可见,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意识是中国古代学校不重视体育的又一原因。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选拔人才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从汉代的“察举”一直到隋唐以后的“科举”,选拨人才着重在所谓的“德才”两方面,而身体的好坏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选拔人才的标准则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通过一篇文章不仅可以让人飞黄腾达,而且还可以使鸡犬升天,在这种现实面前,学校怎么会从根本上重视健身体育呢?
这些旧的传统思想意识无疑是我国实现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障碍。我们抓全民健身战略,必须抓好学校体育这一关键环节。学校体育在教育方针中虽然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层次与位置的天平上,它仍处于次要地位。因为社会和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往往只看升学率,评价一名学生的好与次也是看考分多少,在这种重智轻体误区的导向下,就促使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促使学生轻视体育课,忽视体育锻炼。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21世纪高校体育工作的思考
我国教育正步人一个世纪之交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构建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物色的教育体系,多出人才,为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体育属于教育,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日的,也是体育的根本目的,身体教育是体育的真义,更是体育最本质的特征。
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普通高校首先要改造异化了的形艺体育,区别体育与竞技、健身与体娱,挖掘、整理、推广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各种健身术、养生法,这是历史赋予体育工作者的使命。否则,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势必缺乏民族化的基础,也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
其次,要改革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竞技体育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所针对的对象又不是专业的运动员,而是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因为他们从事体育运动不是为了当职业运动员,而是为了锻炼身体。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满足这些非职业选手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我们迫切解决的主要课题。
其三,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意识,必须改革高校的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这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真正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最基本的条件。
建国50年来,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前苏联传统学校体育观的影响,在体育项目的确定、内容选择、学法运用、组织措施、评价等方面,一直延续竞技运动教育和教学模式。教师只会上运动技术专项竞技娱乐课,而不会上体育健身课。由于高校体育的种种限制,教师在体育课中是永远培养不出高水平运动员来的。反而在体育课中又缺乏对学生兴趣、能力、习惯、个性的培养,导致经过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其中主要是体育课,培养了一批既不喜欢体育,又不会从事自我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失误。
笔者认为,以健身为内涵,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高校体育课和以运动为内涵,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竞技运动训练,由于两者的内涵和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从事这两种事业的人采用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才是他们各自的奋斗目标,而前者才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本质工作。因为大学阶段的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在校学习体育的最后一站和从学校体育走向体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中心应该转移到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并为终身体育项目的选择提供实际经验。如果忽视这一点,全民健身计划将付之东流,奥运争光也将是一句空话。
在中华宝库中派生出来的中华养生文化,从理论到实践在上曾达到辉煌和鼎盛,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未能发扬光大。可是以自娱、修性、崇实、保身为准则的养生之道和它倡导的意、气、形、力高度地和谐,则是我们今天全民健身运动的民族化的基础。我们应采用民族之精华、吸取国外之经验、结合本国之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影响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文化根源】相关文章:
论竞技体育对人社会化的影响11-19
论学校文化\教育对体育行为的影响11-21
初论体育社会化教育11-20
论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社团的促进作用11-27
论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11-22
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03-29
论消费文化的盛行及其对电视传媒的影响11-21
论体育高职院校建设多元体育文化的思考11-30
论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化的制约11-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