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当前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成因
论文关键词:体育学 研究 问题 原因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与分析的方法,对当前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遇到的关键问题,如研究论域的模糊、研究方法的漂浮、研究主体的窘境进行了梳理,并深入挖掘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读书》主编黄平先生曾指出:“冷战结束以后,整个社会学进人了一个重新界定自己、重新界定社会生活的阶段,社会学合法性遭到置疑,全球化对当今社会学提出了最大和最重要的挑战”。同母学科社会学一样,体育社会学也遭遇到许多难题,突出表现为学科界限的逐步模糊、研究方法的贫乏以及研究者的主体困境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梳理,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阻碍我国体育社会学的若干因素,更好地推动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深人与发展。
1模糊的论域
1. 1在科学与常识间摇摆
随着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似乎只要对体育领域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就可以冠之为体育社会学研究。许多的学术论文里通常可以看到“新奇”的理论和漫无边际的研究对象,这些论文典型的加工模式是用自己一知半解的母学科和他学科理论来套鲜活的体育现实,这种方法早已经被制度化、专业化了,被包裹得十分精美。就整体的研究内容来看,宏观的对象与庞杂的结构总是相伴相生,最后的结果是陷入大量现象的描述和堆积,而不能切人问题的要害。描述的克星是“批判”,后者恰恰是我们扔掉的体育社会学的精髓。例如:申奥成功以来,对奥运会意义、价值、影响、作用的研究铺天盖地,这些研究中,主观臆断和归因偏差大量存在、解释力极其不足、对后效应的思考也极其匾乏。描述的泛滥使人们找不到体育社会学作为科学的本质,论域的广泛并不一定导致肤浅,但广泛性和描述性常常合二为一,抹杀了“科学”和“常识”的界限。体育社会学缺少经典社会学所表露出来的危机意识背后的批判意识,这种精神不单是马克思和韦伯传统的延续,也是迪尔凯姆一脉发展起来的莫斯的人类学研究,以及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这使得体育社会学在纵向上摇摆不定,常常滑人零散、琐碎、孤立、突兀的边缘。
1.2边界的善变与漂移
体育社会学的边界何在?抑或说体育社会学本来就没有边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常被作如下划分: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如果按照分类的原则,这种对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互斥原则。科克利也用列举的方法来划定体育社会学的边界,这种划分的非穷尽性同样反映了体育社会学的“善变”和“漂移”。假设边界存在,我们好像找不到体育社会学的核心和边缘:逻辑起点何在?理论假设何在?核心议题何在?
当然,体育社会学边界的模糊受母学科社会学边界模糊性的制约,难怪青井和夫在《社会学原理》开篇文章就是“社会学的暖昧性”。他认为社会学的暖昧性在于其对社会现象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学、学等力图按照社会生活的功能领域来分析社会现实,而社会学力图按照人格体系、社会体系、体系、物财体系这些分析性构成要素加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社会学边界模糊性的原因在于:我们真正研究和了解的并不是体育活动本身,而是社会人对体育活动所做的一切,社会学家鲍曼评论“社会学何为”时得出同样的结论。体育社会学领域的“泛文化”现象加剧了体育社会学边界的模糊性,在学科地位受到威胁之后对传统领地的收复使得体育社会学必须面临一个更为宏大的词语—体育文化。一旦研究体育文化内容,则使体育社会学的话语空间无限延伸,造成“混沌”状况更加严重。
2漂浮的方法
从分析方法的分类来看,体育社会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其他社会科学并无二致: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前,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水平被某些专家称之为“上不着天,下不挨地”,总之,我们面临着理论和实证的双重失位和错位。
2.1理论建构的断章取义
在理论建构方面,断章取义的理论照搬和模仿依然存在,即便是有理论预设和逻辑先导,也多以一元论的面目出现,缺少对理论的起源语境和演变的“谱系学”把握。例如:翻开中国体育社会学的“经典教材”,对体育社会学功能主义方式的理解随处可见,功能主义作为理论解释范式并无不妥,但其本身的功利主义倾向可能会抹杀其作为理论公正性的本质,研究者必须慎重处理理论的公正性与自身主体价值观的冲突。然而,这种单一的方法没有因为解释力的不足而退出学科界定的理论框架,反而占据了研究内容分析和界定的主要位置。此外,体育社会学教材同母学科教材的联系还存有模仿与复制的痕迹,体育社会学概念、范畴过强的母学科性依赖性使得体育社会学内生性的理论建构步履维艰。
欧美国家体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与此大相径庭,首先是分析工具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te-phen K. Figler所著的《美国人的体育与游戏》中,四个层次的分析工具十分清晰:直接描述,分析评论,社会批判,社会工程;其次是理论框架的完整性,每个专题都有几种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这些框架和综述尤其突出体育社会问题的生态性和跨性,倡导学习者和研究者用多元文化的视角看待体育问题。体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不足使得我们的体育社会学学术论文容易出现苍白无力的叙事、大而无物的架构、同义语反复的结论、甚至是内容和方法的自相矛盾。
2. 2实证研究的医乏与伪装
在实证研究方面,我们遇到了更大的问题:实证研究自身的匾乏和“伪实证研究”的泛化并行不悖。“社会学是一门注重研究,强调从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学科”。其实,方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适用性的高低和潮流的问题。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学的重大转向就是以研究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主实证研究风潮占了上风,注重构建宏大理论的社会学派相对弱势,但帕森斯、霍曼斯、吉登斯和亚历山大等为建立普遍性社会学理论所做出的工作影响了整个社会学界。
我们的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学研究在对国外主流社会学方法思潮的追逐中由于研究主体的地下能力和方迷信而误入歧途。在对实证研究理解、把握存在偏差的“方法学迷信”主导下,体育社会学有些实证研究设计和完成的低劣程度甚至超出了科学形式的纬度,进人了科学讨论的范畴,快餐式的问卷设计、闭门造车式的问卷发放和回收、简单百分比样的分析往往导致归因的简单化、线性化,不但无法因果关系的假设,反而使有关问题的结论和对策显得十分荒谬,实证研究的解释力为之大打折扣。由于体育社会学工作者实证研究方法技术的掌握不足,在最需要数据和第一手支撑的研究中,不是材料不充分和错误,就是直接简单的推导占据上风。
3窘境中的研究者
3.1独立性的缺乏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感叹:“社会科学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得到必不可少的研究经费,同时又能保持独立性而不蜕化。各种学术机构为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研究者如果具有学术工作的理想与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又能获得大量上的资助,其研究会有一个科学化、可供检验的成果,但目前的问题不是学术机构功利化的倾向和学者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而是许多科研成果自身缺乏批判力、解释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只有是有闲阶层的事情,才能保持独立性而不受到世俗的干扰,当科研课题成了衡量研究者专业学术、职业生涯进步和再造的唯一祛码时,如何苛求以上提到的独立性、批判性、解释力?科研成果自身的质量更是可想而知,再加上民间学术机构和研究者无法自由、通畅地享用这些成果,最终的研究成果只能成为一堆束之高阁的学术符号。
3. 2反思性的离场
长期在学术独立性、生活压力形成的漩涡中挣扎,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常常陷于选择的困顿而不能自拔。布迪厄是一位以毕生的研究实践来捍卫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学者,在他看来,作为自主性领域的社会科学和主导和商业法则之间,天然存在着紧张关系。行政主导也好、课题基金也好、企业赞助也好、它们有可能使研究者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被规训、被诱导。虽然目前的制度安排和习俗传统,使得体育社会学研究者讲学术良心、讲知识分子的变得过高,但海德格尔说得好,离你自己最远的也许最近,但你总是“在世界中”。研究者低水平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依然严重,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导致了研究者缺乏集体反思的力量,最终造成自身身处学术水平与社会地位两难的窘境。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当前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成因】相关文章:
谈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本质08-08
社会学在体育研究中的作用04-18
群众秧歌活动的体育社会学研究08-08
谈刍议体育社会学发展趋势与对策08-08
谈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思考08-08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04-25
谈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08-18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