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创新特征

时间:2024-06-22 10:17:55 论文提纲 我要投稿

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创新特征

文章关键词: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社会论文

4.1集群型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特征

    企业家是企业“车轮”的轴心,是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的主体。(魏江 陈志辉 张波 企业集群中企业家精神的外部经济性考察 《科研管理》 2004.2)他们破坏均衡的市场结构并从中攫取利润。在产业集群内,大量同类型的企业积聚在一起,同时也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都处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中,称为集群型企业家。
并不是所有的经营者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对市场的变化比较敏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市场。(2)敢于冒险,不能安于现状。(3)有决策能力,能够推动事件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

而集群中的企业家和外部的企业家又有一些不同:

集群中的企业家处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所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对个人收益增加的期望,以及对事业和个人地位的追求。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往往亲自参与创新活动,即是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具体的工作人员。在浙江一些产业集群,比如慈溪的小五金,义乌的小商品,温州的打火机等,正式在前辈的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下逐步发展壮大的。在“硅谷”企业集群中,企业家勇于创新。硅谷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冒险、创新和竞争。一些企业家更希望创建一个新公司,然后把他卖出去。地区的文化也是鼓励人们进行冒险。

集群中的企业家有创新优势。集群中企业家之间由于频繁的联系导致了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够相互交流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加速了创新的产生,这与非。而且在集群内部由于同类企业的大量聚集,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这就使得集群内大量企业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讨论企业家特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企业家的心理和行为,即企业家精神。

米勒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冒险、预见性和剧烈的产品创新活动。企业家精神虽然只是个人性格的体现,在企业家行动的过程中却会对外部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外部经济性。。企业家精神象征着一种与普遍人明显区分的个人禀赋。它不仅包括组织内部成员受企业家影响而发生的认知调整(内创精神):在不考虑资源存量的情况下,企业发现并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还包括超越组织边界的外部性。这就导致了企业家精神的“外溢”。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在集群中扩散的结果是形成集群创新文化。

4.2集群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是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形式而形成的关于创新的一系列知识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新的管理哲学。美国学者安娜李•萨克森尼安(1994)在《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证明硅谷和128公路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硅谷文化讲究的是团队合作、鼓励冒险和创新,而128公路则是鼓励稳定、崇尚集权。但是在一个集群中,要改变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当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企业集群。集群企业的文化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区域文化的根植性。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或制度环境,企业之间的各种活动符合已经存在的各种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有效地防止了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这种区域产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信任与承诺”,一旦某个地方发展成功的产业根植于区域的本地化因素之后,它就能够形成新的创新机制,不断强化,不断自我更新。硅谷的的文化就是鼓励冒险和创新。(冯德连 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3.12)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以及先进的技术、迅捷的资源供应吸引了拥有相似文化的企业,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一个集群中要所有的企业自身创新文化相一致,或者说企业创新文化和集群创新文化相一致是不太可能的。当企业创新文化和集群创新文化无法匹配的时候,企业只好向外扩展。

    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在集群中扩散的结果是形成集群创新文化。在集群中,最先进入的企业家具备的企业家精神吸引了其他相关企业,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机群。而这种精神会逐渐根植入社会,成为传统的文化、规则和价值观,形成集群创新文化。但是这是在企业家精神能够超越组织边界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当企业家精神只能在企业内部发展时,再好的企业家精神也不会长久的。只有超越组织边界,影响集群内部的其他企业,单个的企业家精神才能真正形成集群创新文化。

4.3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在产业集群中不可能永远的存在下去,他们可能由于以下的原因而消亡:(1)技术上不再存在优势;(2)市场需求和集群产品不一致;(3)产业集群内部无法开展合理、充分的竞争。从上面这几个原因可以看出市场的作用大于政府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中毫无作为,听任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衰亡。恰恰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产业集群在处理产业集群内的关系时,一般要比政府的行政行为更为合适,但产业集群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它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1、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产业集群因为产业领域、市场环境、文化氛围的不同,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发展没有一定的模式,所有的一切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应该从集群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制订政策。不过,产业集群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如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愿意和规律。政府不应该试图改变产业集群的模式,而是对于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政府可以创造条件,加以扶持。如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使得企业能够较容易的进出集群,新的企业的进入往往会带来新思想、新方法、新的竞争方式,从而使原有的结构分化、瓦解、重组,促进新的创新,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如果产业群集的企业不能自由出入,新的企业进不来,经营不善的企业退不出,那么原有的产业群集就会逐渐僵化,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就会逐渐减弱,群集的优势便大打折扣。政府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使产业集群内的人才保持自由竞争、自由流入与流出。美国硅谷的发展就离不开美国实施的的技术移民的政策。

2、产业的升级。产业集群的升级主要依靠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和自增强能力,但是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来支持。现在很多的产业集群还停留同一产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产业集群内几乎没有研发机构,这样的产业集群迅速衰亡的风险很大。政府应想办法促进产业的升级。如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产业集群的联系,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更多地是“精益求精”,使自己的产品更好地适应本产业集群,而不考虑产业的升级换代,使得产业集群整体对产业的升级有很大的“惰性”,这也是政府需要加以引导的。

3、消除产业集群负的外部性。产业集群的吸聚效应、协同效应、激烈的竞争和紧密的合作都可以认为是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但产业集群也存在外部不经济性,如产业集群内一家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集群受到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温州的制鞋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使温州鞋业这个产业集群受到很大的打击。产业集群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由产业集群内的机制来消除,但产业集群外的机会主义行为往往需要政府行为来消除,或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建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协会,从内部消除这种机会主义行为。

4、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这里新的产业集群是指新的产业的形成。如北京中关村的崛起就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印度的IT产业基地班加罗尔岛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与印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的扶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有人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不需要政府的参与,认为政府的参与破坏了产业集群的自生性。我们认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初期,产业集群的优势还没有建立,还形不成吸聚效应,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4.4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身处于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为本企业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集群创新能力。在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有着自己的创新特点:

(1)中小企业创新效率高。虽然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的资金和研发能力,但是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共享集群内部的公共设施,隐性知识等。并且在集群中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资源,从而减少投入,能够迅速的取得经济效果。而且中小企业一般避开周期长、风险大的创新项目同时又能瞄准特定的市场,切合实际,重点投资。(古祖雪 文罡 梅其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科技管理研究》 2000.4)所以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有相对较高的创新效率。

(2)集群内的创新更容易培养一种创新文化,从而加速创新。中小企业在空间上聚集之后,区域文化、社会、民俗形成一张无形的人文之网,构成企业集群的文化根基。通过非正式交流,隐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得以传播,形成区域性的隐性知识。(吴友军 集群式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2003.9)由于这种隐性知识根植于区域内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集群外的企业不能轻易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集群中的从业人员形成相似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集群的隐性知识和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及制度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集群式创新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更有利于创新的发展。

(3)单个企业必须和集群相匹配。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集群内部,必然要求企业和集群中的其他相关企业相匹配。这样才能获得集群内部资源优势,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规模经济优势。

4.5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这三种大的类型。但是如果针对每种类型作出不同的分析,就必须作出相应的假设。

假设1:集群中企业从事相同的生产,技术水平也相仿,集群内部和外部没有模仿的产品和对象。

当企业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时,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或者保持原状。企业采取创新或者保持原状的战略,并不是由企业高层的主观好恶决定的,而是由两种不同战略带给企业收益的不同所决定的。由于假定产业集群企业的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所以,保持原状战略下的企业处于市场完全竞争状态,其利润由于竞争耗散为零值。由此,产业集群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净收益大于零。

创新净收益是创新成本与创新收益之间的差额。研发出一项新的产品或工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取决于技术的复杂程度,以及作为研究起点的现有知识水平与物质技术条件。现有技术如果与目标技术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技术跨程,中间技术环节复杂,则技术创新的成本就会比较高。一般而言,技术创新成本与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企业技术创新的收益却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有密切关联。一项新工艺的发明应用,使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因而单位产品收益会出现一个增量。发明的技术越先进,产品质量提高、性能改进、成本降低的幅度越大,单位产品的收益增量就越大。技术创新给定时,创新的成本不变,创新总收益却随创新企业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同比增加。当大企业的创新收益减去创新成本足有盈余时,小企业的创新所得可能还无法补偿创新开支。创新收益与生产规模之间的这种强相关性,使企业对创新战略的选择依企业规模不同而不同:大型企业往往选择重大技术创新,中型企业选择一般技术创新,小型企业的创新动机较弱,通常放弃创新,或从事一些边际技术改进。

假设2:集群企业内部之间信息传递非常方便,成本很底。而且对于技术的保护不是很完善。

    当创新企业可能被其他企业迅速无成本模仿时,创新企业的收益会随着模仿企业的增加逐渐减小。技术模仿使创新企业与模仿企业失去技术的差别,同时也使整个产业集群的产品与技术趋于雷同。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一项先进技术一旦扩散成为许多企业采用的通用技术,创新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也就完结,全部企业又重新回复到完全竞争的零利润状态。这必然使创新企业的内在创新激励受到严重抑制。模仿企业由于不需支付任何模仿成本,同时也不需承担任何创新的费用和失败的风险,其收益甚至可能超过创新企业。

所以,在企业数量较多、企业规模分布比较平均的地方产业集群中,如果存在无成本的内部模仿环境,模仿就可能成为企业的一致技术战略偏好,从而可能导致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机制的缺失。(李永刚:论产业集群创新与模仿的战略选择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2.12)

假设3:以上都是假定集群内部企业的规模没就较大差异。现在假设当集群内部在规模上有较大差异,存在一个在规模上占优势的核心企业,其他为跟随企业。

    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其所占市场份额密切相关。给定一项技术创新,创新成本不变,核心企业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越大,获得创新净收益就越多,内在创新激励就越强。当跟随企业数量增加或跟随企业的相对份额减少时,跟随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就越难以满足。核心企业与普通跟随企业的行为选择就会出现分岔。核心企业将选择技术创新,跟随企业则只会选择技术模仿。而且,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还具有模仿环境下的稳定性。因为核心企业占有市场的主要份额,即使模仿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收益由创新企业和模仿企业共同分享,核心企业也仍将得到与其市场份额和规模权重相称的大部分创新收益;跟随企业的模仿不会使创新企业收益大部分耗散,使核心企业从创新战略下撤离。对规模较小的跟随企业而言,它与技术创新却相隔两道难以跨越的“沟堑”( 庄子银:南方模仿、企业家精神和长期增长 《经济研究》2003.1):创新成本可能超过受企业规模决定的创新收益;(任寿根:模仿行为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 2002.1)对模仿环境扰动的极度敏感和脆弱性;即使跟随企业选择了一项成本较低的边际改进式的技$术创新,但是如果被其他企业效仿,创新收益也会很快耗散殆尽。因此,在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集群中,在核心企业选择技术创新的局面下,模仿是跟随企业的最富吸引力的理性战略选择。

4.6产业集群的创新扩散

技术扩散是指创新之后被许多使用者采用。技术创新扩散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主动的转移,即创新技术供给者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创新技术的过程。另一种是被动的学习,即潜在的采用者对创新技术的使用,再使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这里主要讲的是在集群内部创新的扩散。

我们从技术层面来看技术是怎样在一个产业集群内进行流动和扩散的(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绩效研究 吴添祖 姚杭永《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通常把技术分为三种:一是使用技术,二是生产工艺和设计方法,三是产生技术的原理,有了这个原理就可以马上转变成技术。⒁之所以包含第三种,是因为一般的企业不是只接受一个已经存在的技术,任何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都是可接受的。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产业集群内,接受者技术层次的提高使整个集群内的技术层次差缩小,更容易形成比等级关系更复杂的网络式的扩散。

4.6.1在产业集群中对于创新的扩散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扩散的速度,所有的创新优势都是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的。当其他企业掌握了新技术时,创新企业就没有了相对优势了。而且一项创新的优势越大,其他企业就越想掌握,它被采用的速度也就越快。

其次是创新技术的复杂性,一项技术越容易被分析、理解和掌握,那么这项技术就越容易被采用,而难以理解的技术相对来说就不容易被采用。所以简单的技术比难的技术扩散的速度要快的多。

再次是关于创新的可接受性,当采用者或者消费者能够接受这项新工艺和新产品时,创新才能得以扩散,越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相适应,相比那些会引起争议的,越是能够被采用,扩散的速度也就越快。

在创新扩散的同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扩散的渠道。新方法的传播最有可能发生在相似的或相同的两个主体之间。所以说扩散的渠道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近的采纳者属于同一团体,住址相近,一起工作,并且分享共同的兴趣"由此产生了相同性。社会的接近使得传播成为可能。

4.6.2产业集群对创新扩散的影响

产业集群在扩散渠道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这种非正式交流上。 研究成果表明:科学家的4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得到的,工程师通过非正式交流获得知识高达60%。 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集群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群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个人内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使各采纳主体间的相同性较高。在浙江,很多产业集群内的采纳主体是小企业或家庭作坊。他们得到一个创新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已经形成的地方人际关系。当区域中的精英通过不同途径成为创新接受者时,他同时成为新一轮扩散的发出者。在一个产业集群的地理范围内, 扩散就呈现出邻近扩散的特征。如浙江温岭的产业集群扩散分布,并在这过程中相互信任相互认同。
而且,产业集群本身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扩散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现有的各个集群中的成员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它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这就有一个很好的扩散的氛围,而且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充分,创新扩散进一步发展得以实现。

【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创新特征】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及产生机制提纲12-04

研究产业集群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03-28

中小企业集群区域营销战略的演化博弈分析03-28

谈谈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03-24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现状与创新12-09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02-21

林业生态模式下产业发展探究01-16

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11-16

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探索论文03-2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