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时间:2022-05-29 19:09:03 论文提纲 我要投稿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通用10篇)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1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其艺术特征、审美取向以及所表现出的精神风格都深深的影响了它后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它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和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思想内涵,也对希腊民族性格特征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在几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个人对于外国文学史 部分中,古希腊神话部分较为感兴趣,其后若干年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古希腊神话文学的影响和其中的精髓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因而,开始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论述。本文所有的内容论述是建立在2007年版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基础之上,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论文基本观点

  本文从古希腊神话的起源开始进行阐述,结合其本身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来分析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参含的文化传统,通览整部著作,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其中“神、人同形同性”这一明显的特征,神的族谱、神的阶层、神的欲望、神的阶变 等等,这其中,它所蕴含的思想性、故事性、文化性等特征,影响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最著名的就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主题母胎。《哈姆雷特》中的恋母情结,已被弗洛伊德考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纠结辗转的命运主题,更是屡见不鲜。“悲剧意识”,“悲剧情思”更是影响了三大著名戏剧家家的创作。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得斯的不朽名作《俄瑞斯忒亚》、《俄狄浦斯王》 《美狄亚》,精简的故事内容,严谨的故事结构,至今被奉为经典。

  论文的结构

  论文分为引言、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尾篇等四部分。

  一、引言

  1.1 神话的起源

  二、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

  2.1 希腊神话概况

  2.1.1 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2.1.2 神的故事

  2.1.3英雄传说

  2.2 希腊神话特征

  2.2.1思想特征

  2.2.2艺术特征

  2.2.3文化特征

  三、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3.1 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

  3.2 西方文学作品主题的母胎

  3.2.1 母题

  3.2.2 命运母题

  3.3 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3.4 对西方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

  四、尾篇

  主要参考文献

  《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 HA库恩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论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思想》 潘勇 著 来自互联网

  《外国文学史(上)》 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浅议希腊神话永久性魅力》 张金玲 著 来自互联网

  《历史中的英雄》 威尔杜兰特著 中信出版社 321页 2005年版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2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亦舒是当代著名的言情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

  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

  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

  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在我看来,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矛盾的,这主要来自于她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一方面亦舒深受传统文化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分析亦舒的小说,这种矛盾性可以从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故事中把握。如王剑丛认为:“她的爱情观是悲观主义的,对爱情持怀疑和害怕的态度。”[1]钱虹分析了亦舒对独身、同居等现象的态度,认为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现代和开放的[2];张秋蕙则认为“亦舒的爱情观反映的仍是女性‘寻找男人’的主题,在精明能干的表面,甘愿为爱情牺牲的女性美的,仍是她们性格的主宰。”

  学者们分析亦舒小说的女性意识时,见解也有分歧。主要在于:她是不是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钟晓毅在《亦舒传奇》里认为亦舒是个女性主义者,“她在作品中描述了独到的、真实地女性经验,将女性的命运,她们的心理和生理的……真实而自然地反映出来。”[4]林芳玫认为亦舒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因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对整体女性的影响并不在她的讨论范围内。”[5]

  综观近二十年国内的亦舒研究,亦舒作为香港文学的独特性得到了一定重视,这些研究文章在总体上都肯定亦舒小说有一定的意义。例如作者们从小说的女性形象、爱情观、思想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由此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亦舒的小说拥有极香港和极都市的味道;重视女性的思想、智慧、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爱情观浪漫而不脱离实际,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孤独和寂寞是小说中突出的情节主调;小说常常以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悲剧;语言则简洁凝练、泼辣直率,富于艺术性。

  三、本人的预期突破创新

  女性作家关怀女性问题,无疑在艺术背景上,还是历史情景中,都是合理选择。亦舒的小说,着力描写女性,关怀的是女性命运和女性意识,所以她笔下的女性,或传统,或现代。对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研究,我想从传统与现代性的综合上来解读。而解读这两者的联系,首先,我是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分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如何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香港文化身份的探讨与分析是《小说香港》最具理论个性与阅读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作者的研究思路得益于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受到的启发,关注“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从新的历史意识出发去辨识复杂的历史问题。”[6]从新历史主义探讨的是亦舒小说中香港女性无法摆脱的传统束缚,主要是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寻找,这决定女性无法冲破女性他者的姿态与男性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后殖民主义对香港的影响,主要是在价值观和文化上,这种影响带来一股极强的现代意识。亦舒小说中女性生活在殖民性带来的西方女权意识、商业竞争和道德沦陷的香港都市,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金钱观、爱情观和事业观上。其次,本文也想通过亦舒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单从文本出发来研究其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最后,就是从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心理来探讨亦舒笔下女性传统与现代性的表现与意义。总之,本文想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来挖掘香港现代都市女性真实地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亦舒对现代女性矛盾性的真切关怀。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传统和现代性两方面来研究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笔下的女性产生。

  这两种特性的原因和意义。论文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来解读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回归和现代叛逆。

  首先,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和香港的特殊性来挖掘亦舒小说中女性的传统回归。赵稀方的《小说香港》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认为香港人一直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正因为香港的历史性,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与道德传统,使亦舒的小说创作无法摆脱这一特殊地域和文化与道德的沿袭,其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得不为找寻归属和身份认同而回归传统,因此小说仍以“女性寻找男性”为主题,其中女性的自我觉醒,人生价值的规定,还是有一个先在的尺度——男性标准,所以,现代女性骨子里依然有传统文化的束缚,体现在女性的温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家庭的回归。另外,以赵稀方的观点来看,香港也曾深受殖民文化的浸染,殖民主义带来的西方思想,使香港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香港由此成为最具现代气息的大都市。现代的香港社会分工更细,适合女性的岗位更多,女性参与社会能力更强,但残酷的商业竞争和道德沦丧,加上男性不会以平等的眼光正视女性,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没变,女性所受的强大经济压力没变。在这种现代意识浓厚的氛围中,女性极力争取独立自主,但却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和男性世界带来的压力,这使得女性内心十分矛盾,而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就是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挣扎。由此看来,亦舒笔下的女性受到香港的历史的传统性和殖民的现代性双重压力,尽管她们是事业上的“女强人”,个性鲜明,女性意识强烈。外表越坚强的她们,内心就越脆弱,并且她们的脆弱来自于始终不敢背离爱人与家庭太远,她们害怕孤独、寂寞,害怕被抛弃,而喧嚣和繁杂的都市社会让她们更加找不到自我,所以这些女性不得不做“新潮女性严重庸俗平凡的女人”——寻找理想男性和回归家庭,以此获得另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从香港的现代性造就了知识女性和都市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中,我们发现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再是传统范畴的依附性,而是掌握了经济独立的职场精英。此外,亦舒也投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以非常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凸现的女性意识成为贯穿于她小说的灵魂。而且她把女性意识探索的目光由婚姻家庭投向了外部的世界,把追求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生命辉煌作为其内在需求的核心,把女性意识升华到以女性的社会参与、人性自由和精神建树来实现女性解放的更高层次。这种独特的女性书写,赋予了现代女性一种叛逆意识,她们不羁于传统的束缚,不断为实现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张扬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奋斗,足以表现在她们对金钱、爱情、事业的看法。对待金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表现的更加实际和超然;对待爱情,她们持怀疑态度,并用客观而冷峻的眼光视之,她们清醒的知道爱情既美好也易逝,两性之间的情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保障,以平等的两性关系为前提;同样在事业上,亦舒笔下的女性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工作对于这些新女性,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就是亦舒小说中女性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性。

  最后,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亦舒魅力,就在于她们的传统与现代性,尽管她们生活在现实的矛盾中,但却展现了香港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了亦舒对现代女性的真切关怀。

  五、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用一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找研究香港文学和亦舒小说的专著和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相关文献书籍等,对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研究。

  2、浏览法:浏览各个网站(如中国知网等),亦舒论坛等查找研究亦舒笔下女性形象的相关资料。

  3、比较研究法:通过查阅研究亦舒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此来分析女性形象。

  六、参考文献

  [1] 王剑丛《香港文学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 钱虹《香港女作家婚恋小说选》[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年1版一印。

  [3] 张秋蕙《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n],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 钟晓毅《亦舒传奇》[m],广东人民出版社,xx年1月版。

  [5] 林芳玫《权力与美丽》[ol],维基百科:

  [6] 转引自赵稀方:《小说香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xx年5月。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3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一定的规范,可当规矩变成一种僵化的模式,成为不得不去努力套用的公式,就需要我们打破这种枷锁,以便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本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因此撰写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类学术论文更应较之讲求数据、逻辑推理严密的理科论文享有更多表达方式上的自由。本文将通过与理科论文撰写依据的对照、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类学术论文“文学化”写作的可能性。

  一、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题目

  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一个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文章加分。这一规律适用于一切创作,文学作品如此,文学类学术论文亦是如此。

  然而,目前笔者看到的现状是:文学类论文的题目与理科论文一样,被要求遵循着一种公式化的拟定标准。既无文彩,又缺乏新意。千篇一律都是《论……》等格式。即使有很多没有使用“论”这个标准字眼的,也都摆出着一副准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的面孔,不敢使用任何个性化的、包含个人感情色彩的字眼。仿佛论文的题目一旦带上了一点点文学性,就会显得不太“专业”,不符合自己研究者的身份。

  诚然,学术论文之所以具有权威性、评判性,就在于它的严谨、理性、讲求根据。可如若一篇论文有一个文学化的名字,它就一定不严谨、非理性、无根据了吗?笔者认为二者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理科论文之所以无法拟定一个文学性的、个性化的名字,更多是受到它自身研究对象的限定。而文学类论文研究的本就是作家个性化的、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创作成果,自然不应与理科论文遵守相同的标准。文学性的题目能给人诗情画意、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它应能体现出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感情。而读者看到一个新颖的名字,也会产生强烈的去了解和读下去的好奇心和欲望。甚至经过很长时间之后,论文作者当初想要表达的观点行将在读者的脑海中淡去,然而想到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读者也可能会忽然想起了当初作者巧妙的切入点,从而回忆起论文的内容和观点。文学化的论文题目不应成为写作时的禁忌,反而应当成为使文章增色的方式,成为文学类的学术论文独有的特色。

  当然,这里提到的题目的“文学化”处理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标准的。不应脱离研究内容去拟定题目,只追求题目的引人眼球、而导致读者读完整篇论文也不知其与标题有何联系的“标题党”行为是不可取的。这里所说的文学化的题目,应是能够代表所研究内容特色的、紧扣文章主旨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题目的“文学化”要有一个“度”。

  论文题目的“文学化”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只看题目,读者会不知其内容所欲言为何物。关于这点,笔者认为这并不应该成为禁止论文题目“文学化”的理由。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副标题的作用。点出论文题目想要论及的对象。例如陈思和老师的论文《我们的抽屉》,后缀副标题《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郜元宝先生的《撤去丝绒帷幕之后》,后缀副标题《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等,都是很成功的案例。读罢我们很容易记住了陈思和老师将当代政治高压时期不允许发表的真正不朽的文学作品比作“抽屉文学”的创意,也记住了它的鲜明论点:我们的“抽屉”不是空的。而郜元宝先生将深读《春宴》一书较之浅读之的区别比喻为“撤去了一层华丽的丝绒帷幕”,并通过论述自己“撤去丝绒帷幕之后”的所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副标题,论文摘要、关键词等的结构设置,也同样为“文学化”题目所带来的“不知所云”的弊端和论文检索时的不便扫清了障碍。

  特别要提到的是,文学类论文题目缺乏文学性、无新意、较公式化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中文领域,外语类文学论文同样存在这方面问题,甚至更加严重。例如日语类的“名词+动词+名词”的格式,就刻板至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各国文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二、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正文

  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正文,在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上,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来论述语言风格。作为一名专业学习语言的学生,笔者对于“语言即工具”这样的说法并不感到陌生。语言的最大功用就是沟通,能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观点和表意,语言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语言即工具,但又不应仅仅是工具那么简单。在创作领域,语言更应成为一种艺术。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带给人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伟大的文学大师们能够用优美精妙的语言去表现普通人所习以为常的生活,而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既然语言是一种工具,意在表达思想,论文亦是由语言组成的,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可以说,论文也是工具的一种。那么,只要表达出了作者的意思,读者看了也觉得明白,用什么样的风格来写作,可以说完全是作者的自由,并不应过多苛求。

  但文学类论文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又不应仅仅沦为工具的一种。与理科论文不同,文学类论文研究的便是充满了感情、思想、具有其自身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它本身就是充满艺术气质的。试问,面对这样优美、灵动、具有无限复杂性和丰富内涵的研究对象,我们却只能依照所谓“论文应有之语言风格”,用干巴巴的、甚至显得枯燥的论证性语言去阐释它,仿佛哪怕仅仅只用了一句优美的、文学性的、艺术性的语言,就会显得自己的论文情大于理,不够严肃,不够专业,不“像”论文,这样的论文做起来怎么会不辛苦?文学类的论文既是作者向读者表达自己观点的工具,更应成为具有自己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文学化的表达应该成为文学类论文的特色,使人读之不仅了解了新的观点,增长了知识和见解,更受到了艺术与美的洗礼,心情愉悦,赏心悦目。这是单纯地传递数据、提供科研成果的理科论文永远也无法拥有的一个优势。

  而改进正文结构方面,主要涉及外语类文学论文。中文论文在正文结构方面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划定部分。而外语类论文就稍显死板,如日语类严格遵守的“はめに”、“正文”、“终わりに”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英语类正文结构必须大于等于3 部分的规定等,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作者的发挥,应予以改革。

  三、关于文学类学术论文引用理论

  引用理论,本来是增加文章说服力的一种手段。它使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显得有理有据,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在文学类学术论文的创作上,理论引用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状况。

  理科论文大多是科研性质的,本身需要大量的数据、参数、公式等作为理论支撑。在推理论证上,有其自身的一套程序和规范。在理论引用上,理科论文是必须的,没有数据和理论支撑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可是,这一套体系是否也同样适用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呢?笔者认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今文学类学术论文的撰写流行着引用理论特别是西方理论的风气。诸如《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用女权主义方法分析……》之类的文章数不胜数。仿佛一旦论文中应用了文学理论,就会显得很有根据,并且十分“高端上档次”;而没有使用理论的文章就是毫无根据的,是作者一家之言的信口开河。因此,文学类学术论文的撰写出现了许多生搬硬套文学理论的现象,作者在撰写之前就已制定好一个理论的模具,为了依据这个模具取得成品,去肢解作品,将可以与该理论挂钩的部分一条一条提取出来,失去了撰写论文本来的研究意义。文学理论不再是辅助研究的工具,反而使研究本身成为了使用该工具来“炫技”的形式,买椟还珠,得不偿失。

  文学类论文的撰写初衷仅仅是研究者将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观点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给读者。它形成的最重要步骤是人大脑的思考和体悟,而不是理科论文的大量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刻板的,需要理论支撑的。人的大脑思考和体悟的过程则是灵动的,无规律可循的,很多时候它依赖于灵感火花的一刻闪现。我们不必非追求理论的运用与严密的推理,通过细读,引用作品本身,能明白晓畅地讲出自己的观点,仅此足矣。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4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作用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一篇在法国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撰写要求以法方学校要求为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要求用中文和法文各写一篇150字的摘要,并列出关键词。

  要求列出参考文献:至少列出3篇正式出版物。

  (论文的具体格式详见电子版范例。)

  三、导师

  导师主要由法方教师担任,具体安排由法方学校负责。我系教师负责论文的最后评阅和评审。

  四、关于对文献的合法使用的要求

  1)引用文献资料原文必须加注释(Notes),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凡是不加注释地引用或翻译文献将一律被视同抄袭或非法引用,将严重影响论文评价(见评审标准);

  2)引用必须合理,符合论证逻辑,但一般不应长篇引用文献;

  3)对资料中的事实或观点,可以根据论文论证的需要,在说明来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但所有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五、毕业论文的统一提交格式

  论文要求交稿一式二份,并用3.5寸软盘上交Word格式电子版。

  每份论文必须包括下列各页:

  1)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年级、导师姓名、日期等);

  2)提纲或目录(包括各部分的页码);

  3)正文,如有必要可为各部分加小标题,部分之间空2行,自然段间空1行,各边适当留出空白,左边留出装订空白;

  4)参考文献,要求至少列出2份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版本、日期等;

  5)Notes(注释);

  6)如有必要可加Annexe(附件)。

  六、毕业论文的成绩考核

  1.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

  论文首先由法语系教授和正副系主任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程序是:导师给出初评分数,评审委员会成员进行评阅和复审,确定初评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

  论文初评的评审标准如下:

  1)格式达到要求10分

  2)分析论证的逻辑性与合理性25分

  3)法语表达的正确与通顺程度50分

  4)文献引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5分

  (注:严重抄袭者上述2)、3)、4)项均将大幅扣分)。

  论文初评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

  2.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论文初评后,论文评审委员会召开毕业论文答辩会。要求论文作者用法语口头介绍论文的主题、主要论点和结论(5分钟),并用法语回答评委的提问(8分钟)。

  评委根据答辩人表述内容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法语口语表达的正确与流畅程度打分,然后经评审委员会综合给出答辩评分。答辩的满分为100分。

  3.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的评定

  论文的最终成绩由初评分占60%和答辩分占40%的比例计算评定。

  评审委员会根据最终成绩对论文给出以下评语:

  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4.被评为优秀论文者须提交以下文稿:

  1)论文的中文摘要一篇;

  2)论文的精彩片断3—4段,原文+中文译文A4打印稿,合计2页左右。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5

  【摘要】

  本文在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6

  摘要: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方言 语言习得 影响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那么,我们就先从Krashen的理论谈起。

  可以说,Krashen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Krashen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由此可见,Krashen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换句话说,按照他的观点,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没有听与读的语言实践过程,人们无法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仅依靠“学”,是学不“得”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Ellis,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learning)。

  至此,笔者希望说明的问题是: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对国外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来说,是不加以区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论,才会特别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际上有关研究文章中提到“语言习得”这个用语时,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正是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

  1、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成熟后的发音器官的活动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定势,有时即使感知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也难以改变方言母语发音的习惯性定势,普通话语音发出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2、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话的语感,运用普通话交际时,还要经过一个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理解和表达普通话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就没有运用方言交际那样流利自如,因而显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时,心理上会发生碰撞,暂时不适应时,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抵触情绪,对普通话缺乏归附动机。另外,从语言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成年人已过了最佳语言学习年龄,学习标准普通话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这些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很多人只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地方普通话,不愿意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

  (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

  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

  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载承着一方水土风情的方言对这种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或是为了利用好的影响,或是克服坏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习得语言,加强各际的文化交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对学研习得的影响呢?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以供学者或语言教学者参考:

  (一)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普通话二方言+声调。其实不然,因为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等诸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区域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即或是同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区域,也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我国语言的特点。因此各方言区的人要讲好普通话,必须了解其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点,然后进行改正,这样才能讲好普通话。

  (二)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笔者认为,在促使学生选择学习外语的众多因素之中,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学习的根本原因。可从目前我们对语言习得环境的综合利用上来看,重课上学习而轻语言实践习得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对语言习得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只喜欢跟自己统一语种的人“扎堆”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实际上仅限于课上环境,课外环境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课方言开发和利用,并努力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标准语仅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工具,而真正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

  四、结论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将世界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注重依赖语境。 汉文化无疑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或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熟悉他所处的文化语境才能顺利进行交际,否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地方文化语境是来华留学生最先直接接触的具体语境,他们在华期间的一切生活和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语境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加以“扬长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强跨文化的交际,才不会出现那种仅会讲语言,但不懂文化的现象。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2008年第1期。

  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

  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3期。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7

  摘要:

  本文主要就古代 文学中意与境的三种交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做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

  古代文学;意境;境界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结合的的 艺术境界,具有极为广泛的范畴。文学作品中,不能缺少意,缺少意,就会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意境的统一和结合,交融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境界,则形成了呈现于世人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中意与境,主要有三种交融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意境混一。

  一、 情随境生

  文人自己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某些情感,只是在生活之中,遇到了某些事物或者某些 环境,忽然之间有所感悟,于是将自己的心境,借着事物或者环境表现出来。

  最明显的情随境生的例子,就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原本并没有惆怅的心情,只是高兴地打扮好,登上翠楼,去观望外面的春景,可是,突然看到春日杨柳冒出的新绿,使得自己想起夫婿已离别多日。这样的感情,少妇原本并没有自己觉察到,却在看到陌头杨柳,突然被激发了出来。随之,意与境想融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秋江雨景,以关河、夕阳、残照展现骤雨后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由此,作者想到了自身的羁旅在外,相思难耐。也是由境,入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当时滞留在密州,当中秋之时,当空望月,由此景,产生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感叹。月,是圆满的代表,是团圆的代表,而中秋,也恰恰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然而苏轼此时,却与胞弟相隔千里,不能相见。这样的月色,此情此景,勾起了深藏于苏轼内心原本深藏的情感。

  二、移情入境

  这是文人自身,原本就有极强的某种情感,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去看待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则“万物皆有我之的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借着周围的物抒发出来,形成一篇文章。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将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离开的故人的情感,融入到萧萧的班马(离群的马)的嘶鸣中,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红楼梦》中,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球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读者很容易就能 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感受,其秋花的惨淡,秋天草的枯萎,甚至秋夜的漫长,甚至风雨,都是凄凉的化身。然而,秋季并非是凄凉的景象,只是作者有此心境,进而视周围的物体皆有此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文,如果不看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也仍然觉得,这些景物,给予我们一种羁旅漂泊人的流浪和寂寥。

  同样是写枯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却借用枯木前头的万木争春,来鼓励友人振奋精神,表现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

  郑燮的七言绝句《竹石》,也是移情入境的体现。全文没有描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篇在写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明上,这是一首咏物诗,竹石扎根结实,历经磨难仍然坚韧挺拔的作风,是一种良好的美德。而实际上,却是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 意境混一

  意境混一,是指作者认为,物体本身就有情感,作者长期与某物或者某种环境接触,体验到物的感情。其实,这也与作者本身的感情有关,但是,又不完全相关,所以,本文将此种方法单独写出。而意境混一,还包括一种情况,就是作者将某物赋予其特殊的灵魂,从中寻找到人生的某一哲理。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堂前的燕子,本没有情感,可是,其生长的地位的与众不同,作者给予了其独特的意,随后引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这其中,作者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只是在生活中,领悟到某些思想,而恰好这种思想与王谢堂前的燕子相应,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体验。

  欧阳修的《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这首是一首伤春的怀乡词,诗人在赏花和伤春的时候,联想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红颜憔悴,想起两个人不能在一起,自己立刻产生了对家乡爱妻的思念。诗词最后,诗人表示,现在只有归返家乡最好,趁着自己和亲人还都正处中年,能享受团圆美满,以慰藉孤独、寂寞,流露出对仕途迁延的厌倦。这里,诗人并没有责备春风惹恨,花草添愁,而是朴厚、坦诚地讲:“相思难表,梦魂无据”。作者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错,因此无需去怨恨,只是这些场景,让作者有了无限的感慨而已。

  四、小结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很好地描述给读者。

  但凡诗句,必然都会涉及意境,而领会其中的特定情感,正是我们欣赏作品的关键。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不同,对每一部文学作品,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意境交融的体现。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8

  电视经济节目从选题到播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就象一个生产流水线一样,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传播效果。选题之后的策划则是节目成功不可忽视的一环。

  电视节目的传播离不开策划,一个新栏目的推出,也同样需要精心设计。随着电视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栏目是否能稳住受众,一个节目是否能抓住人心,事先的策划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JNTV经济部自成立至今,优秀栏目不断涌现,精品节目好戏连台,这与由精兵强将组成的“智囊团”进行的背后策划是分不开的。

  一、凡事预则立

  行事一贯讲究谋划的华夏祖先很早就提出“策划”二字,后汉书《隗嚣传》里就有“是以功名修申策划复得”之说。策划也作“筹划”、“谋划”,含有计划、打算之意,它有决策紧密相关,其含义深邃,寓意广泛。

  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电视工作者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节目报道的整体结构和传播目标的远筹规划。它不是具体的报道活动,而是报道方案或模式设置决策的形成过程。策划具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微观的,即报道方式的策划;一种是宏观的,即大型专题片的策划或栏目设置模式的策划。

  “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如今的栏目竞争,比的不仅是制作水平,拍摄技巧,主持人的发挥好坏,更主要是比创意,比智慧的竞赛,策划有时成了栏目间的激烈竞争致胜的关键。一个栏目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做支撑,早晚都要被淘汰。同时,一个好的经济节目,更不能欠缺章法,过于专业或过于平庸都不可能获得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是经济类节目所追求的风格,这种风格离开了策划一环就更加难以把握。

  二、把握受众需求的脉搏。

  大家都知道,设计一项新产品时,必须考虑消费者需求。与需求脱节,必然无法生产出畅销的产品。策划电视经济节目与此同出一辙,策划者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受众的需求。

  1.“三解”理论。

  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将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总结为“三解”,即90年代初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闷(因此有了晚会热、综艺热、周末热);90年代中期则变为解气(因此有了新闻热、焦点热、曝光热);而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应该是解惑。近几年来,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分房取消、下岗职工增多,国有企业改革,教育实行产业化……人们心头上都有种困惑:货币化购房,钱到哪儿筹去?下岗职工出路在哪里?“泥饭碗”也捧不住了,以后吃什么?孩子将来念书的钱怎么办?这些疑问就象石头一样压在心头,人们急于寻求答案。电视经济类节目要想获得受众的支持,就要调整自己的方向,推出一些深度报道类的节目,为受众答疑、解难,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经济部近两年来,在节目的“深”、“活”、“精”、“新”上狠下功夫,相继推出了《3.15专题》、《向贪困宣战》、《两本管理的启示》、《资产重组1+1〉2》等一系列有深度的片子,紧扣受众心弦,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十秒论”

  有人曾做过统计与调查:一个电视节目如果在十秒内不能吸引观众的话,观众就会用手里的摇控器换台。今天,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节目的丰富,竞争的加剧,观众拥有了随时随地对频道节目进行选择的权利,一旦节目的内容让他们失去了兴趣,他们会立即换台。过去,编导、记者常常是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的线状逻辑来构思报道内容的,今天则应首先考虑用一个怎样的精彩点开篇,每个段落埋伏进什么样的激变、情绪点、触发点,通过点来制造起伏和节奏,让观念在低点与高潮的跌荡多姿之间体会快感和愉悦。

  经济部一直力求经济报道的专业性,与大众传媒的通俗性相结合,用新思维创造出经济节目的新形式,在经济部成立之初,他们就提出了经济节目要好看的“十字”方针,即:“刁钻、到位、故事、深度、节奏”,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3.参与需求:

  参与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思想参与,即人们希望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一种主动思考的权力,参与到电视节目中。说教式的评论已经越来越令受众反感。被动地接受记者的观点,只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局外人”的感觉,不利于节目贴近百姓,更不利节目走进人们心中;另一种是行为参与。越来越多的采访镜头对准了受众,受众渴望在话筒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济部一直十分重视受众的参与需求,在许多深度报道的节目中,注意留给观众思想喘息的空间,让他们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思考。在许多版块里,事件往往被切到平常百姓身上。

  三、栏目与版块的定位

  策划工作首先是对栏目的定位。定位,顾名思义即找到准确的位置。节目定位的意义在于以明确的方向、目标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

  开一家服装店与办一个栏目,十分相似。首先这个服装店要有合适的“地角”,保证人群的绝对流量。而一个电视栏目的“地角”就是它在整套节目的位置。是中午还是晚上,是黄金时段还是普通时段,这个"地角"的设制非常关键。如经济部的《经济焦点》时间设在8:20,有意地避开中央电视台7:40的“焦点访谈”,以免“撞车”。其次是要有固定的消费群,这与服装店的商品种类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所销商品可以是女装,可以是男装,也可以是童装等等。如果一个小门头里面的服装男女老少的都有,恐怕消费者要么没有耐性看完,要么难有一件满意。一个栏目要想办好也必须有针对性,以获得固定的受众群。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栏目的细化也是必然走势。最后,服装的设计要满足消费的需求,既不前卫,也不过时,有风格、品味。栏目的设计也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大众口味,板块的设置与衔接等等都要精雕细琢。

  经济部栏目化让其受益匪浅,它贴近生活自身的节奏和需求,为观众传授知识、提供服务、梳理情感。为了能“锁”住一些观众,他们在栏目与板块的定位上狠下了一番功夫。

  四、找准“卖点”

  所谓电视节目的卖点,就是“这一点,节目自身具备,又能符合观众需要,而且其它节目存在空白;或者其它节目即使具备,也没有较强竞争力;或者其它节目即使同样具备,但还未能显现出来,成为一个突出特点。”打个比方:目前,海信绿色环保电视何以在彩电价格大战中,树立了一面“不降价”的旗帜,就是因为亮出了“有益健康”的卖点,成为市场上灸手可热的商品。在洗发水的市场争夺战中,“滋润头发”和“去头屑”成为潘婷和海飞丝各自的卖点,从而在市场上各争夺了一块领地。

  有人就电视节目的卖点归纳为:它是该节目最具吸引力的个性化品质特征。它是电视策划的灵魂。

  经济部自成立以来,一直向“开放式办节目”和“栏目专业化”方向努力,制作了许多跨市、跨省甚至跨国界的好节目。济南电视台二套已初步形成经济节目广度和深度结合、专业与服务相衬,既有地方特征、又有全国报道特色的经济频道雏形。

  实践证明,精心策划出重头戏报道是提高节目质量,扩大栏目影响力与知名度,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形式。

  1、抓精品工程,创名优栏目。

  经济部成立之初,部主任带领制片人和几名业务骨干数次进京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取经,参加了大量的座谈会、策划会,发现中央台经济节目之所以成功,主要凭藉的是策划之力。

  1996年秋,中央台《企业家》栏目改版,制片人就该系列节目出台前后写了一篇文章《从策划到播出》──先是社会上呼吁“企业家学者”的剪报送到制片人那里,然后是招集文章作者开座谈会,把选题定为对“学者型企业家”进行报道,一支“学者型记者”队伍也应运为生。接着是选取第一批报道对象,寻找内容与形式的共性,营造良好的拍摄环境。大量的策划工作成为整个制作过程的“重头戏”。节目一经播出,引来社会各界的齐声喝彩。

  济南电视台经济部在初创一个电视栏目时,巧妙地对中央台一些名牌栏目的卖点进行跟进(俗称“借势”),而且注意寻求“超越点”。在设置栏目时首先考虑与中央台经济部栏目的对应,并利用向上发稿的机会争取合拍,承担中央台选题任务。这样,就避开了地方台的短处,走出省市做节目,并提高了威信。

  在经济部已播出的重点节目中,很多获奖作品、有影响的节目都源于有好的策划。一旦题目选定,便临时组成专门小组打攻坚战,并实行开放式节目制作机制,邀请专家、政府领导、学者、同行业务尖子、多媒体电脑工作站形成合力。如《两本管理的启示》是市经委领导,部分理论专家和我们的制片人、编导共同策划出来的,此片在中央台播出后受到了中央台编委会的通报表彰。《抓大放小的启示》是97年经济部的一部精品工程,为保证节目质量,该选题先后经历了部门策划、中央台节目组审查、专家评审三个环节。在分镜头脚本中,画面、景制技巧、音乐及特技等都有详细的策划,其中解说词与同期声要求必须具体、原味。直到每个细节都经过润色之后,才付诸拍摄。

  2、经济服务类节目定位于“服务”和“帮忙”。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它在经济建设,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桥梁,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向导,有利于百姓消费的参谋,成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活性因子。因此,电视经济节目不应只满足于动态和表层的扫描和信息化一般传播,而应当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参与经济中供求双方的行为,为企业和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由于经济服务类节目贴近市场,贴近百姓生活,使得《经济大观》等栏目的收视率始终居高不下,这也是把准受众脉搏的成功例子。五、电视节目要扮演“实验田”角色,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电视人都有同样一个感觉,就是:观众的需求变得太快。一个新栏目初创,无论事先经过如何周密的策划和对观众细致地把脉,播出后都难保证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于是就有了栏目定位的调整,板块的重新设置。等到栏目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时,观众的口味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栏目便面临着改版重整甚至“下马”的危机。

  令电视人同样头疼的还有同行竞争的激烈,往往是同样一个事件,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同样一种模式的栏目,各电视台纷纷“上马”,电视人若不时时保持独特的构思与周密的策划就会“流俗”,并被受众冷落。

  因此,我们提出“没有永远的名牌与精品”,节目要时时扮演“实验田”角色。一块地“重茬”就得减产,要不断变换品种才能有好收成。当然提到制作节目,并不是频繁地改版、更换形式,盲目图“新”来吸引观众,而是要根据受众口味和社会化形式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把节目当成“实验田”来经营,不易产生僵化模式,一些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想会逐步得到实现。与时代同呼吸,与受众脉膊一齐跳动,才能保持一个电视栏目的永久的生命力。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9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2003(5).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10

  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贯穿于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当中,儿童文学也渗透在小学教育的多种活动中。有效开展并指导儿童文学阅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现状

  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话题。儿童文学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现行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约有80%是儿童文学作品,如有童话《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凡卡》等,有寓言《我要的是葫芦》等,有儿童散文《秋天》《北京》等,有儿童故事《爷爷和小树》《兰兰过桥》等,有儿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四季的脚步》等。今年,甘肃省教科所和省小语会组织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现场课竞赛活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是为了引导教师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内外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课堂教学中,儿童文学对孩子的影响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深,大多限于对其结构、段落大意、主题、字词的理解分析,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的真正含义(包括外延书籍)。

  2、教师的文学素养缺乏,忙于应试,不能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3、社会上普遍的快餐文化也直接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和质量。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之需求,浮躁与功利也体现在一些作品中。

  4、有些儿童读物过多地强调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教育,忽视了儿童对贫穷苦难挫折之认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之影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成年后走向社会不能很快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育”,重点是为儿童向少年成长过程中人格健全、价值取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6~11岁,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及所接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喜欢,儿童文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识字习文的基础教学,还应加强精神层面、良好习惯、知识和兴趣、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1、精神层面之引导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精神层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美学观通过读物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流进在儿童心田滋润发芽。真正做到将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为“育”的重点。此类经典作品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代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丁阿虎的《今夜月儿明》,韦伶的《寻找的女孩》《神秘信物》等。同时也要选择描述苦难挫折、愈挫愈勇的儿童读物,如讲述贫困农村孩子成长历程的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等,培养孩子人文情怀和敢于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烦恼的勇气,给小读者以道义之力量和智慧之启迪。在美育的同时为其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精神层面的基础。

  2、良好习惯之养成

  少年儿童阶段是其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形成的黄金时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感染,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从而得到心灵的陶冶。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少年儿童在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上要远好于他们的父辈,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当下《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电视剧都是颇受儿童喜爱的作品。将现代生活需遵循的社会公德和秩序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作品的一大特点,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在学校守秩序、有公德、讲礼貌,而且回到家庭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3、知识和兴趣之萌芽

  现在知识类、科幻类的儿童读物非常多,既有国内作品也有国外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基础常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有逻辑思维类的作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读本,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广泛阅读学习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的兴趣萌芽培养有重要作用。

  4、综合素质之培养

  全社会都在讲素质教育,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的教育,忽视“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因此,从语文课本中的儿童读物到课外阅读的选择,教师要有自己的眼光,因人施教、有教无类,只要教师“走心”,就一定会有成效。

【文学类论文提纲怎么写(通用10篇)】相关文章:

论文提纲怎么写?08-14

论文怎么写提纲08-10

日语论文提纲怎么写08-11

sci论文提纲怎么写08-03

论文提纲模板怎么写11-12

学士论文提纲怎么写11-11

怎么写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写作全过程11-11

学年的论文提纲怎么写08-03

论文答辩提纲怎么写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