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论文模板
引导语:对于论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撰写过论文,那么要怎样找一份有关心理学的论文模板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摘要:如何探索高校德育模式是否有效以及高校德育有效之路,一直以来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命题。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的研究总体而言开始转向高校德育改革的生活化回归、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研究以及积极道德教育等方向。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就成为加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德育模式;消极品质;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独特视角研究心理学,集中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的幸福与和谐发展并且倡导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对于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主张及德育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兴起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传播如此快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观点的独特性主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1]。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
1.强调积极方面的研究取向,回归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价值
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代表心理学研究价值的回归。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对人自身和人的积极潜能的关注充分体现人性论的观点,主张研究人的积极人格并且帮助人们发挥积极力量追求幸福;另外,积极心理学并不认为缺点的改正就相当于优点,人的优点是需要培养的,认为人本身具有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发现人们本身所具有的积极人格,并对积极人格进行培养和扩大。
2.主张每个个体拥有积极品质和力量
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以认同和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个人。认为每一个个体内心都存在积极力量,并且强调对积极力量的发现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某些人格特征,还是人们能够准确调动心理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调动自身全部积极能量得到良好结果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人既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也有自我选择能力,人的生命系统的动态性与完整性决定“人有完善内心冲突的能力”。通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个体一般都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或状况以及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
3.提倡积极解释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认识和积极解释可以获得对问题理解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或创造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特质,但人们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解释获得一个发挥和挖掘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时,作为一个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历以及遗传基因的自主自在的个体,每个不同的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或者也可以说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对问题做出的积极解释有利于增加人们面对挫折时的抗挫折的心理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德育上的价值
1.以积极眼光审视积极和消极
在心理学一贯观点上,人们对“积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积极作为消极的附属物,认为消极和积极是一个整体的,消极的消除就是积极的产生,如果消极减少就能增加积极,那么就没有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必要,那就只需要一门解除消极的心理学;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和消极是互不影响的两个独立的客体,各自拥有各自的定义性变量。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想要预防心理问题,仅仅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改正是不全面的,更应该培养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人格,亦从而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心。受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和消极关系理解的影响,高校德育同样也应该关注对大学生积极品德的养成而非仅仅校正消极品德的举措来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发现、了解受教育者身上所存在的积极品质并给予积极关注。营造一种积极的受教育环境,以培养积极人格为核心,从积极体验出发,完善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完美契合,渐渐形成个体的积极品质,引领个体的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改善[2]。
2.以积极的视野审视人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欣赏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个人,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积极力量并且强调对积极力量的发现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某些人格特征,还是人们能够准确调动心理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调动自身全部积极能量来得到良好结果的能力,从而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人特质和潜能的培养与塑造方面的关注,调动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自身存在的积极特质和潜能,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教育中去发现和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德育的目的不只是在于思想道德和品质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得以传承。
3.以积极的手段引领和激发人的积极力量
尽管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是个体本身就具有的一种心理本性,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的积极本性就可以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自动地发挥出来,因为心理本性也有永远封存的一面,从而不能出现在人们眼前。人类心灵中所存在的积极本性的种子的成长既要依赖人类生活环境的滋润,也依赖社会和家庭用心地培育与呵护。从某一层面上来说,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就是打造一种能促进人类积极力量得到生长的积极环境,并且又为人们探索一种方法和途径来对自己心灵中的积极种子予以激活。德育工作中积极品质的培养同样需要积极环境的营造,德育工作者应该优化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创造一种对大学生德育有意义的积极环境[3]。
4.强调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地位
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关注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的形成。积极体验强调个体自身参与活动后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力量,而这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是人们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特质的总称。积极体验是指个体在活动中激发潜能后的积极享受,当多次激发积极体验后并形成一种体验习惯,随之而来的积极人格得以形成。人格可以指个体能够以一种长久持续并一致的方式而表现出与他人的不同,并且是一种稳定不轻易改变的性格特征,它与具体的生活情境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
二、当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
(一)高校德育不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目前,高校德育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偏向教育客体,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忽视大学生活的渗透教育;偏重课堂教学的系统理论,忽视应用于生活的实践环节;偏重执着于书本的教材体系,忽视德育模式的创新载体;偏向专业队伍,忽视其他力量[4]。积极心理学发扬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并且是独立存在的并且具有积极的品质,能够积极主动地遵循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规范,通过积极体验等方式,把大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德育忽视德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对人们所具有的积极力量进行挖掘,培养和扩大人们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个体对生活或学习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积极体验来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积极力量发挥的积极环境,既通过积极体验来形成积极人格,也通过积极体验对个体的积极人格进行巩固,人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德育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沉淀为自己的德行素质,而且人的内在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过于强调课堂教授的说服教育,片面重视道德的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违背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规律和内化外化规律。
(三)高校德育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来看,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并且坚定信念加以坚持,所以人们在德育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而现有的德育模式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仍停留在人总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忽略人内心存在的积极力量。一直以来,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是以灌输教育为主,认为大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不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德育。积极心理学重视自身的自我决定性并且认为个体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自育模式不是只为了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而是从全方位的人格塑造出发,使自主发展、自我塑造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身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高校德育的积极模式:以培养积极人格为核心
(一)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为核心
人格教育是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的核心和载体。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智力和技能的形成,还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高校德育就应该从人格塑造出发,加强对积极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并以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人格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德育提供良好的个人主观条件。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最高成长需要。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也应该从原来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并以培养积极品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以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为路径
在积极心理学中,个体的积极体验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成长发展方面都对个体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体验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官愉悦,这是一种解除身体紧张后产生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如饥、渴等身体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快体验;二是心理享受,它来自个体打破自己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时所产生的积极体验,即个体所做的超越自身的原有状态后所带来的一种体验。对于德育,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将德育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也只有人们得到积极的体验后,才能形成相应的积极人格,从而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德育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最终出现德育理想化的行为。积极体验可以促进个体积极行为的频繁发生,塑造积极的人格以及提高个体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体验能够提高人的感官愉悦性,满足人的感官对快乐、愉悦的追求;其次,积极体验能够促进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的产生;最后,积极体验能够对积极特质进行巩固,运用积极体验促进大学生接受德育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
(三)以提升大学生自育教育能力为动力
自育教育就是要挖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并且个体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选择自己的自育要求和目标[5]。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包含自我决定的系统,包括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以及潜在的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个体一般都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或状况以及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这与自育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
(四)以加强班级活动建设为载体
首先,加强辅导员在班级德育中的全程监督作用。辅导员有着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了解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其丰富的经验,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目标以及所需要增长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判断标准,积极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培养和扩大其积极人格;其次,以团体活动为德育的主要形式,对班级德育起到引导作用,团体活动不仅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使大学生情感卷入,发挥超越自身原有状态的表现获得积极体验后,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人格,并且在初步的积极人格出现后,积极体验并对其进行巩固;最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对班级德育起到支持性作用。重视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班级成员健康心理的形成。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同化于自己所在的环境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48-51.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25.
[3]刘志超.思想理论教育创新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3-134.
[4]李自维.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2(22):221-223.
[5]刘次林.德育:内外互化,人己互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47-50.
【心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学论文开题12-11
最新心理学的论文03-21
心理学及生活的论文12-07
行为心理学论文12-07
身边的心理学论文12-07
简单的心理学论文03-21
广告心理学论文12-05
品牌心理学论文12-07
认识心理学论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