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特点论文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一代,也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代。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当代大学生特点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当代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及特点分析
【摘 要】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提出问题,并给出促进网络行为积极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获取;网络行为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年轻力量,时间和精力比较充沛,又是潮流的引领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等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学习新的知识、进行网络通讯、购物以及休闲娱乐,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中坚力量。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当代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特点
互联网行为指的是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知识获取、信息交流、通讯、交友以及娱乐等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活动。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生上网终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他们通过网络了解社会、获取知识、品评时事、进行娱乐。以某校100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结果为例,发现经常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已经达到了95%,其中通过网络作为信息获取主要手段的学生占67%,48%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之外的知识;72%的学生通过网络听音乐、看电影;38%的学生玩网络游戏、聊天,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仅以玩游戏为唯一的上网目的;80%的上网者有网购经历,其中经常网购的达到二分之一;上网学生均表示使用QQ等聊天工具进行通讯、交友,60%以上的学生经常在网上发帖、灌水;问及上网是否有所收获,46%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52%的学生表示有收获,但是不大,2%的学生表示毫无收获;而谈到对学习的帮助则主要集中在提供学习途径和找到学习资源两方面;在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上网在传统的有线宽带上网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手机无线上网,各式各样的智能手机使得网络无时无处不在。调查结果显示,主要使用校园宽带上网的占70%,主要用手机上网的有48%,兼用两种上网方式的达到30%,去网吧上网的学生仅有8%。除此之外,调查还包括了上网时间、网络资源需求以及网络环境等方面。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里的生力军,其网络行为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调查报告分析以及实际走访座谈,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网络是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平台。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是无法比拟的,微博、微信等软件又使得这些信息更加的贴近日常生活,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不出学校便知天下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网络,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看新闻,上微博,了解天下、身边事。
(2)上网行为用以打发时间,以娱乐为主。在调查的学生中,70%以上的人表示上网时由于无所事事,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看新闻、听歌、看电影等,50%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QQ等网络聊天占据了他们大部分上网时间。
(3)进行网络信息传播,张扬自我个性。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上网,又是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对信息的传播及时又全面,在网上发表言论,既大胆又独到,充满创新性和时代感,处处体现着自我个性和满足感。
(4)上网时间不固定。大学生上网时间取决于上课时间安排和情绪变化,大多数学生是在课余时间上网,周一下午、周二早上、周三早上后两节没课,这些时间就成了他们的网络活动时间。除此之外,一般集中在晚上的20点~22点会是学生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这个时候进行休闲娱乐、参与网络社交或团体项目。
(5)网络使用无节制。在校大学生上网平均每天1~2小时的占50%,每天4小时及以上的占30%以上由于大学生多选择课余时间进行网络活动,时间宽松,外界干扰较小,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有可能延长上网时间,不加节制,致使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虚拟的社交活动中,无法自拔。
(6)不良网络行为的存在。网络世界千变万化,作为未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抵御网络的诱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还有部分学生经不住诱惑浏览不良网站,传播不良信息。
2、几点建议
大学生网络行为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端正大学生上网态度,杜绝不良网络事件发生,特提出如下建议:
(1)大学校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学校就应该利用网络发布正面权威的消息,增强学生所关心问题的透明度,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校,避免以讹传讹的不良影响。还要多开设网络公开课程,扩大其知识获取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产生积极效用。
(2)大学应该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是又缺乏自制力,因而学校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上网行为,比如开设互联网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区分良莠。另外还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比如限定上网时间等,用制度加以约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大学应净化网络环境,控制不良网络行为发生。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其源头是不良网站或个人的教唆和引诱,大学校园应有专门的网络监管和过滤措施和人员,尽可能的保证网络环境的质量,例如针对网络上不良信息问题,学校应该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控制、监管或删除,防治虚假、色情等信息进入校园网络,有效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3、小结
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系列活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网络习惯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其不良影响,切实让网络成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有力助手,增强人们对网络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敏.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引导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
[2]陈振亚,徐梦瑶,任晓燕.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及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9.
篇二:浅析当代大学生着装风格特点与趋势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对着装风格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诠释。本文针对大学生着装的风格特点、发展趋势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与个性发展,从而探析大学生生活中的思想教育问题。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着装风格;个性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鲜明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其着装总是折射出青春包裹下的美丽心灵。服装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外在表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有学者认为在与人进行交谈时,有53%是判断你的外表是否与你的表现相称。着装是一个人最表面、最直接的肖像,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着装特点是什么,什么因素影响他们的着装风格,以及大学生着装风格有什么样的趋势,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着装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背景
根据调查分析,从服装的消费水平来看,72%的大学生购买服装价位在150元以下,19%的大学生在150-300元之间,只有9%的大学生购买服装的价位在300元以上。由此可见家庭收入,也就是经济收入决定了他们的服装消费水平。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都会造成即使在同一班、同一个宿舍的同学也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理念。比如有的学生的父母在着装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穿衣比较讲究,思想较为开放,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着装特点,那么处于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够把握服装流行趋势,穿出自己的个性,拿出自信的一面。
(二)同辈群体及媒体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一个人如何着装,并不完全是私生活范畴的事情,校园内的着装环境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看到别人穿什么就选择自己穿什么的人占9%,这类大学生完全跟随者别人的脚步。受时尚杂志、大众传播媒介、网络等影响其着装风格的大学生占11%,此类大学生的着装通常是既能张扬个性又能显示时尚,既能引领大学校园的着装潮流,又不失得体、典雅。
(三)入校时间长短
在大一,学生的大多数衣服是从家里带到学校的,因此大一新生的衣服各式各样,其中还保留一些中学时代穿着打扮的习惯,着装意识与高中时期相比基本没有改变。而到大二、大三时,看到周围其他同学穿流行时尚的服饰时就会产生购买的欲望,直到大四时,就会逐渐走向成熟。
(四)个性特征
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对服装的要求也不同。那些思想开放,有自己审美审美特征的大学生, 70%以上的服装都是以时髦型为主。这些人认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要穿出自己的个性,如果一味的模仿别人的着装方式,就显不出自己那特别的一面。那些思想较为前卫的大学生,他们的服装大多以休闲运动型为主,着装既大方又不失个性,既得体又不张扬。而性格较为内向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去追求什么个性特点,只要把自己打扮的清清爽爽就可以了,买衣服时也是随便买一件自己认为穿着舒服的衣服即可。
(五)专业背景
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的学生在着装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调查显示,73%的艺术类的大学生的着装也比较“艺术”,追求洒脱与个性,崇尚自然舒适,注重个性品味。75%的理工类学生的着装则以稳重、简单、舒适为主,追求适合自己的穿着舒服的服装。而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生则追求不同的着装风格,他们时而尝试新颖时尚是服装,时而选择休闲型的。
二、当代大学生着装风格特点及趋势
(一)休闲为主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人们渴望放松的心态使休闲服大为发展。大学生比较喜欢休闲类的服装,因为此类服装品类更加丰富多彩,有大众休闲、时尚休闲、运动休闲等可供学生挑选。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喜欢穿休闲装,其次是半休闲装和运动装,这是因为休闲装既简洁大方,舒适方便,又能突出个性美。
(二)品牌效应
大学阶段是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大学生对着装有着特殊的要求。其中品牌服装是最受年轻大学生喜欢,这代表大学生在服装上的消费层次正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中性化趋势明显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国人的传统审美观逐渐被颠覆,中性美在大众中进一步蔓延,并逐渐确立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大学生正逐渐改变着原有的性别意识习惯,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着装风格。人们对于传统审美标准感到疲劳时出现,让人有着耳目一新的感受――具备逆反心理的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这种意识行为的主要标榜者。
三、校园内外着装风格比较
大学时代,学生们的着装通常是比较随意的。由于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审美观不同,各种装束都可以让学生们在校园中问心无愧。调查显示,62%的大学生们都抱着“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心态,可以穿各类服饰,保持着特立独行的装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内心的想法以及性格特征完全体现在着装风格上他们可以穿运动服,休闲服,可以时尚,可以性感,只要自己喜欢。而已踏出校门参加工作的人不能那么随意。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选择合适的着装,但通常来说,多以正式为主,少了些花哨。而且他们不像在大学时那样追求服装的数量和款式,而是更加注重服装的质量与品牌。他们多喜欢休闲又不失庄重的衣服。
四、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着装风格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着装风格,然而对现代大学生的着装风格,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调查显示,50%的人认为着装反应的是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经济条件,大学生切忌为穿而穿用来显摆自己。干净整洁、自然得体、文明大方应是大学生着装最起码的要求。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刻意追求奇装异服、喜欢露胸、露肩、露肚、露腿的着装不符合大学生服饰礼仪的要求。他们主张衣服的造型款式、色彩、质地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体型、肤色。衣服虽然可以显示个性,但不赞成以奇装异服哗众取宠。
还有些人认为,大学就是展示个性的平台,大学生的着装也应该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欣赏大学生穿各式种类的服装。他们主张大学生应该通过服饰张扬自己的个性,关注流行时尚,从而形成自己的着装风格。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气质特点有选择的运用流行元素,使自身整体服饰的搭配比较和谐,使人赏心悦目,既能体现个人的风格,又能成为校园里流行着装的先驱人物。
五、大学生着装建议
大学生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对着装风格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着装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不要为着装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
调查显示有13%的大学生经常购买一些不是必须的衣服,只为自己光鲜艳丽,追求名牌,从而加大了生活费用。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没有基本自主经济来源,基本生活费用都是有家里提供的,过高的服装消费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大学生的着装消费应该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适当的消费。
(二)不要过于追求另类风格
服饰的打扮体现着个人的审美风格,一些大学生追求新鲜另类,总想在服饰上体现先锋时尚,独一无二,可另类的打扮能代表大学生的形象吗,这样只会引来大家异样的目光。爱美不浮于表面,美的适合,美的得体,美的深刻,这才是大学生审美品位所应追求的。因此建议大学生的打扮要得体大方,符合自己的身份。
(三)也不能忽视着装
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同学自己表示很少注意自己的着装风格,主要体现在穿衣服随便,没有自己的审美情趣,衣服少,在穿衣过程中不注重个人卫生等。对于此类学生,建议适当的关注自己的精神面貌,在着装上形成自己看法和个人风格。
(四)重视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更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调查显示,有12%的同学表示自己在着装上花很多的时间,过分强调着装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自身的气质修养,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着装是必要的,但是不应该过分的关注。建议这些同学协调好学习和着装之间的关系,在注重外在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内在气质的提升。
通过以上的分析,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着装打扮意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自我感觉以及客观角度上的社会评判,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大学生的着装风格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一方面要适应社会主流审美情趣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遵循社会美欣赏的主流,并且进而享受服饰外在美和自身内心对于着装的真实喜好。
参考文献
[1] 买丽萍.透视校园服饰文化[G].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2(03).
[2] 尹志红.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着装特点[G].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7).
[3] 储咏梅.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与分析[J].江苏商论期刊, 2006(01).
[4] 林丽楠.对大学生着装意识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04).
[5] 丁颖.现代社会发展与中国女性着装心里的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0(08).
[6] 乔素娟.论大学生的服饰环境[G].赤峰学院学报,2011(05).
[7] 逢培.从众与个性并存中部地区大学生着装意识调查[J].纺织服装周刊,2011(07).
[8] 刘铭江,刘冰冰.当代大学生着装心里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08).
篇三: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
摘要: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青少年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情绪特征
1.缺少社会情感。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人缺乏起码的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体验地基、庸俗,不择手段的追求物质享受,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
2.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同伙讲义气、重感情,对正常人则冷漠、界碑,遇有冲突易导致攻击行为。
3.自尊与自卑共存。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多数逞强好胜,妄自尊大;另方面在外界评价的影响下,有具明显的自卑感。二者并存于一体,使大学生犯罪行为人经常发生内心的情绪冲突。
4.情绪突发性。大学生犯罪行为人情绪鸡不成熟,喜怒无常,极好冲动,经常为些微小事爆发激情,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
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至于造成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将其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卢德平分析,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知。这为发动社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与大学生群体对优势就业岗位近乎急功近利的期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办学的短期化、市场化,从而不同程度地淡化培养有长久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这一大学的传统功能。
(三)大学生的追求从道德自我完善转型为商业成功
与高考制度恢复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发愤苦读,社会评价普遍较高相对比,上世纪90年代后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确实表现出巨大的反差。“大学生的公共形象大致呈现三个轨迹”:第一,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第二,从纯粹的精神追求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的转变,大学生群体现在不能超脱于享乐主义的影响,物质欲望超过了实际的消费能力,所以在公众看来,大学生从精神跌到物质,是完全符合逻辑的;第三是从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到遭遇诚信危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马克思针对由货币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社会现象深刻指出:“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情变成恨,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去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某大学生凶杀寝室室友案了。22岁的马加爵是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平时内向不爱和同学多说话,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在农村,长期处于自卑心理。因一天晚上和寝室几位同学打牌发生口角,心里不愉快,以为同学是在嘲笑、愚弄他,一怒之下用铁锤将同窗四年的寝室室友杀害,手段之残忍。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几人脑的产物。”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从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化”,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及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标准逐渐接近的过程。同化不是个体对社会压力的屈服,而是对自己的特定社会环境的一种自愿调适,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表明,“同化是内化的前提,是形成与转变个体信念、态度的重要环节”。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
事件后说。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而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社会不满,报复性。
大学生尚年轻,但却渴望自立、自尊,获得别人的平等相待,不愿受管束,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成熟而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品行时,谁如果管教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4、生理不健康
情绪发生的速度和强度,均与个体的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身体素质等生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生理因素是个体的自然属性,不带有社会属性;生理因素只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一种可能性。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据反映,某些高校还存在男大学生偷看****书籍、录相不过瘾的现象。这是大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也是走向犯罪的一个开端。
(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反之,有一些家长则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孩子当“小祖宗”,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更是对其放纵。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社会在研究“问题大学生”时,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犯罪预防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期限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的道德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当从小就开始。很多人的价值观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有了牢固的框架。中小学一向重分数轻德育。特别是中小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对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是极端不利的。另外,缺乏诚信、贪图物欲、腐败现象等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做好堵塞性预防工作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因此要多给大学生进行一些普法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肃清一切腐朽思想、观念的流毒,杜绝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开展积极进步的社会活动,倡导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文明、洁净的社会环境。
(四)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五)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大文豪老舍说过,"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出身寒门,终成一代文豪,就是她母亲对他进行严格教育的结果。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当代大学生特点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自我教育的当代价值及特点论文11-27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01-02
浅议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01-01
当代社会思潮论文06-15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01-05
职教当代技术应用论文03-17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之我见的论文03-23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措施研究论文01-01
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探究12-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