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时间:2023-03-22 01:03:06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心理学的论文,欢迎查看!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生物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包括了其研究的范围、功能与作用。分析了生物教学的现状,以及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从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情感要素、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几个方面,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物教学;情感要素;积极行为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通过科学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们所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进行充分的挖掘,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包括了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的狂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能够增添正能量。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系统地塑造个体内部的各项能力,有助于预防工作的开展,而并非被动地修正缺陷。人类自身存在着许多种力量,如,勇气、信仰、毅力、希望、职业道德、人际技巧、乐观主义等,都能够有效地抵御精神疾病。研究其形成的过程与途径,通过恰当的干预,从而塑造这些优秀的品质。

  二、生物教学与积极心理学的联系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重视,生物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分数始终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践活动的开展较少,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非通过简单的修补就可以改变,而是需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贯穿积极的情绪和人格,并非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传达一种心态,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积极心理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物教学本应该采用分班制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授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实际情况是课堂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针对学生熟悉的生物话题展开演讲,采用课堂答题比赛等形式,往往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更活跃了课堂氛围。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堂教学离不开自然世界与科学实验。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观察各种植物与微生物,通过创造自然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通过改变教室的环境布置,增加一些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

  2.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情感要素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对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往往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孜孜不倦地学习。生物教学也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积极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取决于学习的兴趣,还取决于学习的动机与顽强毅力等非智为因素。这在众多版本的生物课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渴望被理解与认同,同时还会伴随着不成熟的行为表现:自尊心较强,渴望表现却又很矛盾,对教师和家长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又容易莫名其妙地陷入低迷期。因此,教师应当认真了解并研究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方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过于关注一个人的弱点,或是任其自由发展,都会使其走向极端与负面。生物学科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改变学生的一些行为。向他们传达正能量,帮助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鼓励其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颖的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间。教师应当敢于挑战自我,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学会启发、鼓舞和尊重学生,并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不仅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更有益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共同收获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景根苗.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尝试[J].求知导刊,2013(3).

  [2]陈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2).

  [3]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1(9).

  心理学生态化思潮探讨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逐步延伸出生物学和地理学而进入了人文学科,它渐渐由自然观演变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它强调环境背景作为研究背景及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它与心理学的结合迎合了心理学发展的新脉络、新方向、新趋势。改变了以客观主义为代表的、实验室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心理学生态化研究修正了以往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不足,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整体性、连续性、变化性思维方式,为心理学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生态学;生态心理学

  一、生态学

  生态概念的雏型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他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不过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851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后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概念及方法的引入而使其逐步完善。由于它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生态学本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强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其核心是协调、适应、共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导致的环境变化成为人们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课题,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地学、环境管理学等环境学科成为较新的学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恶化,生态研究的视角逐步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拓展到人类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世界发展的关系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生态化系统理论最早是有美国心理学家UrieBronfenbrenner在其论文中提出的,其定义为:研究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成长的人类个体和最近近景(即发展的个体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的性质之间的相互适应,并且这一适应过程受到了不同环境间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了包含这些不同环境的更大的情景的影响。

  二、生态心理学和心理生态学的崛起

  生态心理学是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结合的结果催生了生态心理学和心理生态学这两个新兴学科。生态心理学是从生态学的出发的研究,是考察生态环境、生态危机中的人的心理行为问题。但是,所谓的心理生态学则更进一步去考察反过来的问题,也就是从心理学出发的研究,去考察心理生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把人的心理生活看做是包容性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葛鲁嘉)生态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家库特勒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办了《心理生态学》期刊,他开创了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先河。其理论核心是巴克和吉布森为代表的理论范式。他们的思想基础是:生态心理学以一种研究动物(或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是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倾向或取向。然而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并非一帆分顺,它在主流心理学蓬勃发展时却备受冷落,它的种种长处被暂时地遮蔽。只是当主流心理学敗于解释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的心理现象时,由于生态心理学采用生态效度实验法和自然主义研究法相结合的策略,它就把自身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易于解决实际为题的优势展现出来,此时它才从边缘地带渐渐回到关注焦点。由于生态学反对孤立、片面、割裂地认识与思考,而强调联系、整体、协调、适应、共生地认识与思考,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拓展了各自学科研究的疆域。例如,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目前翻译学研究最热门的科目。随后诞生的生态心理学和心理生态学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发展和壮大。

  80年代年伴随着国际心理学学会的创建和《生态心理学》的创刊而走向完备,生态心理学自身含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而我们通常提到的是狭义生态心理学。在这一阶段生态心理学完成了其最重要的理论构建,尤为可贵的是,生态心理学相关原理被应用到认知心理等领域,扩大了生态心理学的影响力和应用范畴。生态学和心理学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等人文学科的结合较晚,但是它们自从诞生之日就显现出勃勃生机。因为心理学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宗教形态、哲学形态、常识形态、科学形态、类同形态、资源形态等等。人的心理存在即体现在个人的心理存在,又体现在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存在上。个人心理如同它们的细胞,个人心理的延续、发展、变化汇集成它们的存在与变化。细胞与整体本身就具有生态学含义。因此,心理学本身就该具有生态观,心理学树立自己大科学观,不仅仅和它们紧密相联,而且充当各个学科生存、发展和避免极端的根苗。例如,西方的科学危机及人文危机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危机,包括李约瑟等人极力主张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危机具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同样,各个学科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瓶颈时,只有心理上的认识性转变才能使其走出泥潭。从宏观的角度,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往往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身心关系,而人的心理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塑造和创造的关系。各个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无论如何发展变换,它们的存在或生存首先需要人们的领悟和认知,这时人们摈弃了“眼见为实”的传统认定生存或存在的方式,而是用“心灵”感受到它们存在的意义。然后,人们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本质的、基础的、具有原理性的东西进行筹划和设计。

  在领会和筹划之后,学科并未自身具有生存或存在的可能。为了进一步掌握学科脉络和实质,人们需要对它们进行阐释,只有这样学科本身的生存空间才能极大地拓展。因此,各个学科都与心理学有着通达的联络,深受心理学的指导和统筹,它们本身和心理学在根源上就是动态地互涉关系。他们的存在心理学是可以提供各种思维方式的源泉或根苗,它对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像“水和阳光”一样的源泉,促使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根苗、树枝、树叶形成了生态链,心理学和各个学科演变成学科群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1994年,UrieBronfen-brenner和StephenJCeci根据个体发展受到生物特性和环境力量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把这种观点概括为生物生态模型。运用生态学原理及方法能够较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这样,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带有生态学倾向,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学的生态化思潮的发展。科学技术过度发展带来的危机和隐患首先反映在社会心理学领域。

  三、生态学带来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为一些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尽管它还没有形成成形的研究范式,但它带来的是新的研究取向和趋势。生态心理学由于吸收了生态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改变了心理认知范式,使认知过程达到单一到多维,从横向到横纵交融、平面到立体的提升。许多学科领域和研究领域,例如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翻译学等等,专题类地被划为某一特定的研究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被界定和固定。因此,它们只好在固有的疆界内进行研究和探讨,往往是只知道此在,忘记了彼在。生态学则强调彼此之关联,即强调心理学的存在,又重视与其横纵关联的学科关系。首先,它强调共生、互惠、整体的思想方式,建构出宏大的视野来对心理学进行探索。其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对象可以在其他学科中找到证据和证明、逻辑和启迪、方法和验证,强化了各个学科间的互通和互融。再次,用生态学中进化论隐喻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共同“动态发展”,促进了心理学不断上升、不断促进、不断协调、不断融合、不断多样化、不断复杂化的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既可以维护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又可以借以生态伦理来规范和协调“与心理学相关学科群落”。

  心理学生态化即有责任协调心理学内部各方向的关系,又有责任平衡各个学科与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生态化讲求的是心理学诸方面所形成生态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强调的是心理生态的平衡和共生。另外,生态化研究改变了割裂的静态研究方法,促使心理学研究具有动态范式的性质,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U.TheDevelopment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

  [2]葛鲁嘉.心理资源论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0-141页。

  [3]胡珍生,刘奎林.创造性思维方式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35-136页。

  [4]葛鲁嘉.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

  [5]肖志翔.生态心理学思想反思[M].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M].南京师范大学,2004.

  [7]张风琴.生态学视野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心理学的论文内容】相关文章:

论文答辩内容06-14

记忆心理学论文04-26

审美心理学论文06-03

格式塔心理学论文04-18

爱情中的心理学论文04-21

康复心理学论文04-1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05-05

论文内容格式及装订要求04-20

论文提纲要写哪些内容04-14

论文致谢词的主要内容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