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时间:2024-10-04 07:47:58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摘要:如何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需要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受众,积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准则与健康的心理界面之间形成正常的链接系统,努力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政治自觉,从而实现对道德教育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网络化、终身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和紧迫的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教育部公布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20年前相比发生转折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90%以上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对比过去几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等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状况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等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使得部分大学生“三观”出现了错位,引发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状态也不容乐观。如有的学生思想上接受而行为上很难不接受;有的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存在着虚假接受乃至被动接受,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接受理论和各种接受现象的研究,探寻其原因,把握其特点,以便促进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接受”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面对新形势,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基于接受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思想信息的影响,并通过内化和外化,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离开了接受过程,思想转化就无从实现,道德教育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接受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选取“接受”这个视角来研究,因其能关联到上述多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思想信息的影响,并通过内化和外化,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离开了接受过程,思想转化就无从实现,道德教育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接受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来看,在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创新等诸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状态也不容乐观。有的学生思想上接受而行为上很难不接受;有的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存在着虚假接受乃至被动接受,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接受理论和各种接受现象的研究,探寻其原因,把握其特点,以便促进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接受理论,从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实际出发,深入研究道德教育中接受的内涵和实质、接受机制和接受矛盾,探究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真实接受状况,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问题,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问题,等等,目的在于力图构建一个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接受理论,并用以指导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既是改变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又是提升道德教育水平和效果必然要求,也是使学生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心理基础。

  一切外部教育影响最终都要经过受教育者个体心理内部的矛盾运动,取得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发挥效应。个体道德内化的过程既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也是社会道德需要向个体心理道德需要的转移过程。因此,要顺利实现道德内化就必须认真研究个体的心理需求,从个体的原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出发,了解个体的道德需要。

  个体的道德需要由于个体本身方面的差异,其表现的强烈程度、需要类型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实际调查深入到个体的生活中去,倾听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对个体的外部行为的研究来揭示个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并以此作为我们开展研究和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材料,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个体的各种道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道德教育的方案和策略。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方法的有效性选择

  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也处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

  (一)注重道德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统一性。

  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克服各种心理困扰,努力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统一性。

  要借鉴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做法,注意创新思维和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两者的最佳优势。如采用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思想教育目的、内容等,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三)注重新媒体技术与道德教育手段的统一性。

  网络目前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许多学生在遇到压力、困惑时往往通过网络表达心情、舒缓压力,或者通过网络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不少大学生痴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网络赌博,使得学习注意力发生转移,学习成绩迅速下降的同时,道德观念、遵纪守法意识淡化,并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问题。基于此,要求我们认清形势,认真梳理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借助网络新媒体,如微信、飞信和微博等强化引导方式方法,切实特高大学生认知能力和道德素质。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既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联系,也不能把二者简单合二为一,应使两者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原则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二者准确定位,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才能做好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论文01-10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分析论文12-01

中职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的论文03-13

浅谈茶道思想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02-21

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社会学论文12-21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论文01-03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03-25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02-22

高校关于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论文01-12

浅谈墨子伦理思想对医患冲突的启示论文02-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