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时间:2024-09-16 10:04:44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终身体育的界定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终身体育是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教学思想,其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概括来说,终身体育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在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其它的体育锻炼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知识技能水平,逐步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保障在脱离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之后,还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指导,以实现对学校体育的良好延续的一种方式。

  2在终身体育视域下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在高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推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当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技能、终身体育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而这一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之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长远性目标,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具体说来,在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时,应重视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的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长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工作入手,并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和关键来对待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其次,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时,还应注意从当前和长远两个角度来综合考虑问题。长远的角度,主要指的是通过终身体育教育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尽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并积极、主动的继续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以获得长期的、终身的健康成效。当前的角度,也就是短期的角度,则主要指的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这个相对来说较为有限时间段内,能够通过终身体育教育的实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为学生长期的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的问题。从短期和长远这两个角度来看,分别涉及到了终身体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成效,而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将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时,应注意从短期和长远这两个角度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考虑。

  2.2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应注意终身体育思想的渗透和落实

  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应贯穿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评价环节亦是如此,终身体育思想同样也是教学评价工作的根本性依据之一,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时,必须要重视终身体育思想的渗透和落实。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终身体育思想的渗透角度和落实方式十分灵活多样,而概括来说,最为重要在以下几点。首先,要保障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应注意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指导思想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只有确保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指导思想的一致性,才能确保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渗透,才能确保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渗透和落实。其次,要保障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还应重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全面、综合、客观的反应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更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多元化的指标,囊括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兴趣、体育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综合性,才能够利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体育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最后,要确保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还应重视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实际上指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应将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据此来实现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整体衡量和评判,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体育的价值观进行科学的评定,让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得以有效的凸显。

  3重视终身体育背景下新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体育任课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而与此相对应的,在终身体育背景下,体育任课教师就是终身体育文化、终身体育理念、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也是终身体育教育最为直接的实践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要确保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就要积极的构建与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相适应的任课教师队伍。而要培养符合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任课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调整。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通过知识结构的调整,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满足终身体育教学的需求;其次,要积极培养终身体育教育下教师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为了能够满足终身体育教学的需求,应积极从认知、动机、情感等多个方面来积极培养教师开展终身体育教学所需的各项素质,尽可能的做到一专多能,为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最后,以身作则,尽可能的成为终身体育教育的楷模。在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时,为了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应积极鼓励体育任课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成为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的带动人,积极发挥自身的楷模作用。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前言

  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与终身体育接轨的关键时期,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学生毕业后就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个强健的身体去胜任今后的工作,锻炼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体育意识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抓住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机会,针对学生体质的现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大学生的体质。

  2增强大学生体质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变化的现状,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评价、体育理论课教学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2.1教学内容要兼顾大学生兴趣,着重发展大学生的心肺功能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应该是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应该沿着解放思想、提高能力方向发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一直是以田径项目为主,其它体育项目为辅,基本上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再现,没有多大的变化和更新。脱离实际,重竞技性,缺乏娱乐性、基础性、时代性,使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望而生畏,通过调查学生不满意课程教学内容的也达到了33.7%,出现了大学生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内容上有针对性,通过多种不同内容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水平,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着重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提高活动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学生喜欢的项目调查(表1),我们发现在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一些“掌握类”项目和“探险性”项目备受关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而传统的篮球、足球也深受喜爱。跆拳道等搏击项目,受到期待。田径、体操等项目受到冷落。学生方面,从性别上看,男女生之间的项目选择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于男生来说参与体育课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和满足兴趣、娱乐身心,对竞争性、对抗性、时尚性、富有刺激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如篮球、足球、搏击类、流行舞蹈、户外运动等项目;而女生则主要是塑造体型和满足兴趣、娱乐身心,偏重于健身、塑体、娱乐性的项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即以娱乐、增进健康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课程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性别特征,兼顾娱乐性和健身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里选出一些对于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有明显效果的项目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过去锻炼学生心肺功能,主要是田径类的手段,比如中长跑,这种练习形式已经不被学生认可。我们可以采用新的形式。现在的学生都有冒险精神,对户外类项目比较热衷,比如定向越野。定向越野是一种长距离的间歇越野跑,它即需要有长跑距离的耐力,也有中距离跑的速度,这种在野外环境下的奔跑可以使肌肉的紧张放松,有氧与无氧运动身体的负荷与精神的专注不断的交替进行,使青少年全身都得到锻炼,促进了人身各系统的生长发展和生理机能的调节改善,特别是心肺功能的提高。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相同训练时间的定向组和中长跑组比较,定向组对心肺功能的增强显著,心肺功能提高程度要明显高于中长跑组[1]。类似这种既能发展心肺功能,学生又喜欢的项目,可以多开设一点。

  另外针对男生喜欢一些时尚、刺激的项目,比如跆拳道、足球、篮球等,这些项目对于学生体力要求比较高,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也很明显。对于女生来说,相对文静一些,开设项目的激烈程度可以稍小一些。如有氧操系全身心运动,不停地跳跃、摆动、舞蹈,增加吸氧量、排汗量,大大加快新陈代谢功能,同时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改进和强化作用。有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45min的有氧操,一个学期下来女大学生心血管和呼吸机能增强,各项身体素质显著提高,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明显改善。其它如羽毛球、太极拳、形体练习、排球等项目,对于发展女生的心肺功能来说,均有明显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在适应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还应科学地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比如大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若只是让他们自由练习,而没有合理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是达不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的。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才可以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的目的,一般说来70%左右的运动强度,至少5min的练习时间对于发展心肺功能的作用显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心率较好地控制运动强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心率在140次左右的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大学生用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进行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教学内容兼顾大学生的兴趣,着重发展心肺功能的方法,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带给大学生宽松的体育环境,使大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产生快乐感。

  2.2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分层次教学

  高校体育的改革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大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目标难以把握。现在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集中授课,尤其是基础课阶段,在教学目标上搞一个标准、一个规格,在方法上用一个模式、一个程序,在时间上要求“一刀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统一,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分别,针对性差,忽视学生体质水平、个性爱好差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导致对体育缺乏兴趣与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原则。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因为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达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某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遵循体育的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素质、技能差异,分层次教学,区别对待,力求在某个层面上的学生能力相对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解决好课堂教学中起点适中的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形式对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分层次教学[2],实质上就是把各项教学内容划分成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按照学生素质、技能基础,分成不同等级、不同水平的教学班进行授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分层次教学是围绕《纲要》思想,建立在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理论指导下,针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和参差不齐的运动水平的实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打造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平台。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指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教学的真正作用不在于“训练”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引导发展,推动发展前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应该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即“跳一跳,摘桃子”。体育课分层次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实际水平,设置了“初、中、高”级班。高级班目标高,要求高,内容多,进度快,这一层次主要针对有一定体育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中级班目标适当,内容适中,进度适中,这一层次主要针对有一定体育基础,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低级班目标低,重基础,多重复,进度慢,这一层次主要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有对中学所学内容进行“补课”的意思。

  每一级层次都有相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师自己特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三个层次之间不应是相关知识的简单增减拼凑,而应该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运动水平的教学模式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时,教师要从内容和要求水准方面有所区分,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信心来自于能力的不断提高,而能力的不断提高又是建立在对某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分层次使学生有了准确的定位,自我表现的信心与欲望就会增强,因为起点一致,消除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了学生体育练习的信心与积极性,所以说它的实行不仅仅使学生体育兴趣自主化、保持教学起点基本一致,而且有助于同学学习体育的信心与各种能力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增强体质,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与评价原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让好、中、差各类学生都从自己的“起跑线”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实现发展与提高的最优化。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同时,它又能够从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出发,从实行分层次组织教学入手,注意有层次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因而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仅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益,而且对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应该提倡。

  2.3依据大学生运动能力进步幅度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3]。多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沿用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即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考模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起点因素,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努力也总是得低分。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削弱了“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的具体实施。

  因而,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方法,缺乏人性化,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体现竞争,但具有一定的偏见性,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等因素,可以说,这种评价方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据调查(表2),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不满意之处,比例最大的就是对教学评价方式不满,认为目前评价方式不能体现体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根据大学生乐意接受的考试标准调查中,赞成统一标准进行考试的仅仅占到15.4%,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乐意接受目前的考试方式和标准。而比较乐意接受的考试标准是大根据学生运动能力进步幅度制订出不同的考试标准,可见学生对体育考试标准的合理性期望很高,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体育教学了。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所以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不仅只适合少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要考虑更多的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的学生。要让他们有自信,在科学的评价方式里,通过锻炼,提高运动能力,一样地可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而不像从前那样,只能自暴自弃。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测试给学生成绩,也不关心成绩好坏,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为了激励和督促不同体质水平的学生努力学习,经常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使评价更趋合理化、人性化,真正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评价改革时,应该考虑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原来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考核分为体能和运动技能加上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进步幅度两部分,建立一个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的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评价时要考虑学生运动能力的进步幅度。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和完成一定的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条件和该项活动的基本技能。这种做法更能反映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展的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考虑到学生进步幅度因素,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有学者研究证实,过程性评价方式有利于使大学生获得长期锻炼参与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效应,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通过教学,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其它相关方面所获得的进步的情况,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重视过程评价便于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重视对学生进步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可以使整个评价更加客观,更符合体育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际。因此,把总结性评价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使两种评价优势互补,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科学性的需要。把注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将终结的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每个人都按照提高幅度和终结达标进行参照评价。众所周知,体育运动结果是重要的,但在体育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而注重提高幅度就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结果的肯定,因此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同等重要。运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标准参照评价模式”考核方法,应该成为今后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发展趋势。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在每学期开始时记录一下学生的原始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在期末考核时与原始成绩相对照,根据学生成绩的增幅在评分表中对应的分数,作为学生进步分评定。学生成绩增长幅度评分表显示增长幅度所对应的附加得分,应遵循生物进化“用进废退”的原则来设计增长幅度评分表,应充分体现在同一时期内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一般呈减速增长的规律,也就是说愈是运动水平低的学生,提高的幅度愈大,相反则小。结合学生运动能力进步幅度的评价方式使区别对待教学原则真正得到贯彻,人体差别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自信心提高,促动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促进了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知识等全面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体育学习效果和过程,避免了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个体差异所造成的自卑情绪,将学生置于动态参照系中,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评价结果的关系,体现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种评价方式淡化评价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实现学习评价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弱化了竞技性的考核内容,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体育活动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的目的,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2.4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获得体育理论知识了解体育锻炼方法的重要来源。体育锻炼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就会出现练习的盲目性,不确定性,胡乱锻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健身效果上事倍功半。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方法等内容,在锻炼中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目前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健身方法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凭兴趣,缺乏科学的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再者,大学生缺乏体育理论知识,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也是阻碍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学阶段对于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体育教学中站的比例很小,据统计只有10.3%的大学生反映在中学阶段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

  在制约体育锻炼因素调查中,有19.7%的大学生反映缺乏运动知识。理论知识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影响大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高校现在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心肺功能,是不够的,大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强调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体育课教学。所以有必要通过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是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大学生课外锻炼效果的提高。针对现在大学生心肺功能薄弱的现状,体育理论课教学需要强化两方面内容。

  第一、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加大对锻炼心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让大学生了解到心肺功能不足的危害,以及运动锻炼对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重视起来,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心肺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其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才能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逐渐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奠定终身体育的思想。

  第二、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教会学生增强心肺功能正确方法人体心肺功能的好坏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后天的工作生活及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体育锻炼也要讲究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对人体都是积极的影响,如果方法不正确,锻炼的强度、时间、负荷、密度等不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要通过体育理论课让大学生知道只有科学合理的锻炼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

  要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首先要明确运动的类型,发展心肺功能最好的方法是有氧运动。其次要让大学生了解有氧运动的项目选择,强度安排及监控、运动时间、锻炼频率等因素。通过理论课的介绍为大学生课外锻炼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使其掌握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锻炼方法,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为了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可以得到更好地体现,体育理论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在课堂内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实践课进行传授,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传授教学内容。理论课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上完课就算完成任务,否则会造成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不重视,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并且把理论成绩以合适的比例计算到体育成绩总分里。理论考核的形式我们可以实行学生体育论文的形式,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电脑网上查阅及报纸广播等多方面收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学体育知识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多,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与能力。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达到融汇贯通,逐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3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出发,将传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于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大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相衔接的特点,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想,结合大学生当前的体质状况,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应有所改革和创新,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生活五十年”为最高目标,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元认知学习策略一词,元认知学习策略是指,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元认知学习策略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通过体育锻炼或改善锻炼方法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因此,元认知学习策略侧重的不是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而是侧重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1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含义

  元认知学习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元认知学习策略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手段又是学生进行课后补充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一项重要学习方式。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实质是通过不断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训练热情和训练质量。同时,元认知学习策略使用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极大的提升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过程和结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训练,这种全面提升的教学理念也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元认知学习策略也是培养学习方法的手段,学生发现问题后就会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学习方式的提升。

  1.2元认知学习策略体验情绪

  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实用性还有一个极为突出的作用,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果。任何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波动。这些情感的产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左右教学质量。例如,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学习过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以较为消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那学习效果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情趣的产生时间是有多重性的,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也可能是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产生。其截止时间也不同,有的学习情绪能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的会瞬时停止。因此,元认知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能够在采用元认知学习策略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问题的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必然就能够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1.3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调控管理

  所谓调控管理就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对教学内容不断认知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果得到加深的'乐趣。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将学习过程理解为对自身认识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调控管理也是学生通过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自发采取补正措施的体现。实践证明,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调控管理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地找到自身在教学过程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改善学习方式,调整训练手段,从而提升学习效果。而高校体育教学具有课时短、内容多的特点,有限的教学实践难以保证过多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教授。因此,元认知学习策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愈发凸显。同时,元认知学习策略对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不足的地方予以讲解和改正。这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进步。

  1.4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元认知学习策略不仅是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以及体育水平等综合素养的学习手段,更是教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调研可知,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具有极为明显的现实意义。首先,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在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其后期自主锻炼意识的培养有着突出的影响。其次,元认知学习策略能够弥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结合

  元认知学习策略能够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高效体育教学质量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将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更是我国新教学理念不断推进的结果。事实证明,元认知学习策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是极为正确的做法。

  2.1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原则

  元认知学习策略虽然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应结合一定的原则,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连接点,才能保证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具体效用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1.1以教学目标的进程为起点

  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引入必须要在教学大纲制定的计划中来实施。兵法上说:谋定而后动,只有必要地进行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正常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促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通常都是以国家教学大纲为原则来制订的。因此,在结合元认知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元认知学习策略不与教学目标相冲突,找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合理有效地进行引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美地利用元认知学习策略。

  2.1.2以高校教学原则为指导

  元认知学习策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应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思想,通过引用、结合的方式,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元认知学习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通过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改善缺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其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因此,元认知学习策略只能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在引用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造成不合理引用的现象。

  2.2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方式

  正确合理地将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体育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调研,笔者对元认知学习策略在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过程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2.2.1采用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将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应重视情景式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情景式教学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热情。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的设置必要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能够充分地认识自身,提高自身。同时,情景式教学也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体育锻炼的魅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2.2改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方式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施,因此,元认知学习策略能否有效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体育教学中,通常均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模仿训练,然后通过教师的指正来提升自身体育水平,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部分教师仍然信奉严师出高徒的错误教学心理,这也使得师生之间存在了代沟,这与现代快乐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与学生成分的沟通才能找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正确合理地引用元认知学习策略。

  2.2.3合理设定教学计划

  对于教师来说,元认知学习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手段,能否有效地将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联系与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制订的教学计划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并将其公布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具体目标,从而促使其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合理的目标也能在学生之间形成竞争的效果,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来实现体育素养的提升。

  3结语

  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结果,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等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同时,元认知学习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手段。将元认知学习策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发挥需要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本文对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一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作出贡献。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2-17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范文03-05

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措施论文02-25

高校体育专业网球课程教学改革论文03-1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述论文3篇02-18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03-06

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促进高校教学改革论文03-19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03-26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03-19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篮球选项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11-2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