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时间:2022-09-23 18:29:45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通用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通用8篇)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任何一方外出时间达1年及以上者。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跨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十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逾80% 。据此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6102. 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 %,占全国儿童的21. 88%。五年间全体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为242万。同时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且有增长的趋势。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整群抽取了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6—13岁在校学生1143名,采用Rutte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1 -4月,发出问卷1191份,有效问卷1143份,男629名(55. 0% ),女生514名(45.0% )。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达到1年及以上的13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纳入留守儿童组698名(61.19%);将父母亲均未外出务工的13周岁及以下儿童纳入非留守儿童组445例(38.9%)。以上2组均除外患严重躯体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者。

  1. 2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学龄儿童,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一般健康和行为问题共26条,每一条都有一个分数(0,1,或2分),总分52分。向班主任说明调查表的内容和填写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填写。评分标准:儿童行为问题分违纪行为(A行为)、情绪问题(N行为)和混合性行为(M行为)三种。评分以9分为临界值,大于等于9分评定为有行为问题,A分值>N分值为A行为(违纪和反社会行为),反之则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或情绪障碍),评分相等为M行为(A,N混合行为)。

  1. 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 0软件进行检验。

  2、结果和讨论

  本研究采用国内外已有完整信度及效度的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对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6—13岁698名留守儿童和445名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45.3%,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0. 7 %。2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这也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近。表明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检出有行为问题的男、女农村留守儿童在3种行为问题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孩以A行为为主(P<0.05),女孩以N行为为主(P <0.05)。这与国内有的学者报道吻合。

  有研究证实,缺少父母关爱、家庭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以直接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以间接方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留守家庭是不完整家庭,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亲子依恋减少,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较难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因此留守儿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些较高级的需要(如,依附或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也就更无法得到满足,这些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就越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就会把目标投向外界,一些不良外界信息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发育,因此也就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特别是针对学龄儿童而言,其正处在个性形成的阶段,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健康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文献显示: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表现出较少的行为问题和心理病理症状。早期与父亲安全依恋的儿童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行为问题和犯罪行为。可见,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共同呵护,长期的父母缺失对儿童身心发育成长都有影响。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会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留守儿童存在如此明显的`行为问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医学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父母尽量不要外出务工,多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要采用恰当、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处于稳定的教育氛围中;积极创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口前我国家庭结构、教育制度、价值观念等均在迅速变化,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形成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家长、老师、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

  本研究还显示了在非留守儿童中也存在一部分的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所以在号召大家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电视、网络同样也会影响到非留守儿童行为发育。

  总之,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正面因素同反面因素同时存在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科学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2

  [摘要]: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上好社会这堂大课,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总之,只有让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好,为祖国的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减少犯罪,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让社会多一点关爱,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的世界里多一点温暖,既然给了他们生命就也要给他们一方充满阳光的世界。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3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独立性提高。

  相对受尽长辈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说,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关爱导致产生孤独感,影响交际。

  由于缺失父母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缺乏沟通使留守儿童不合群,出现交流障碍,严重者出现自闭症。大量负面情绪袭来使留守儿童对社会产生厌烦心理,情绪波动严重,性格上出现不良特质。孩子因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儿童就会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励、引导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缺乏正确引导,价值观扭曲。

  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的亏欠,会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出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现象。这样一种补偿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价值观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亏欠用以物质补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享乐主义人生观,出现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由于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孩子没有是非判别能力,分不清好人坏人界线,孩子的价值观会和社会发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识过强会引发独断主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4.缺乏沟通,心理发展不健康。

  苏北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爷爷奶奶照看,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质都跟不上社会时代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学性管理。临时监护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甚至想不到自己一个小举动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烦恼得不到倾诉,只能埋在心里,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易产生内向、胆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点,亦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有的采取上网、偷盗等不良行为发泄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倾向。

  5.缺少父母监管,留守儿童学习发展不全面。

  由于父母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有的留守儿童具备某些天赋,却因得不到重视培养,而被埋没荒废;有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人管教辅导,成绩始终上不去,变得不务正业,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走上辍学之路;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有的父母进城务工看到当代大学生“毕业则失业”的现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他们将消极、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子女厌学情绪。

  6.农村安全隐患的威胁。

  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不尽职,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保护,安全隐患堪忧。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太弱,被拐卖、被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的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对留守儿童是一种极大威胁,对留守儿童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苏北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产生强烈冲击。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1)苏北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缺失现象归根究底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积极的宏观指导作用,积极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幅度,使农民不出家乡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的关键所在。

  (2)政府应从户籍制度限制着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免除一定的学杂费用。各地政府应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实施优惠,使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而且有助于稳定社会、团结民族。

  (2)举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会。由于缺失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不良现象,因此,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既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3)定期安排家长教师交流会。学校应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间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学校应展开“手拉手”活动,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平等相处,使之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3.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

  (1)社会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讲是一个大家庭、大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整治社区环境,营造良好互助和谐氛围,让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邻里之间应对留守儿童轮流进行照看、关爱、教育,让独孤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正常的关爱,受到公平对待。

  (3)社会成员可自发组织以帮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留守儿童送关爱、送温暖。

  4.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孩子未来的成长。

  (1)家长可就近务工,既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孩子对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校近况,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观。(2)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不少家长以物质弥补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会使孩子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与精神关爱是任何形式都弥补不了的,父母应转变观念,尽量挤出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满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需要。

  5.留守儿童自身应转换观念。

  (1)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自卑。留守儿童应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如学会向他人求助,向家长、老师、同学、临时监护人或者邻居倾诉,寻求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理解父母,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作者:张颖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4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全国农村青少年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响应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推进我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本篇文章主要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当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希望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数学情感教育渗透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留守儿童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数学学习习惯较差、忽视数学学习重要性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论述。

  (一)数学学习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接受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教育,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与正常的儿童有所不同。在本次调查中,近八成的留守儿童感到有压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

  (二)忽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丰富的数学知识能够指引留守儿童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多数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居于班级中等水平或者偏下水平,成绩良好或者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使留守儿童真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数学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

  在指导留守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趣”生“情”,以“境”生“情”,以“疑”生“情”,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

  (一)以“趣”生“情”,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组织留守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感受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留守儿童对“平方差”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开展“我是算数小明星”的游戏,教师可以出示“99×101=?”等题目,由留守儿童进行抢答,抢答正确加一分,答错则不加分,最后的优胜者可以获得奖励,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以“境”生“情”,丰富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以“境”生“情”的方式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心理条件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留守儿童个性的展现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顺学而导”,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造“比赛情境“”探究情境”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在“轴对称图形”这项内容教学完成之后,随意指出教室中的任意一个物品,比如黑板、电扇、地板砖、三角板等要求留守儿童进行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找出其对称轴的条数等等。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使留守儿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以“疑”生“情”,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

  疑是思之源,疑问能够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热情,并使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思考意识,对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在回到家之后,没有父母的监督,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够保证数学知识的学习。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在不断提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提出“小丽和小倩去书店买文具,小丽买3支笔和2个笔记本花了12元钱,小倩买2支笔和5个笔记本花了19元,问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自主思考或者与同学一同进行思考的方式,共同解答问题,使问题能够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思考能力,真正发挥以“疑”生“情”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留守儿童对数学学习深入认识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等方法,真正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关注留守儿童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5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和无望感严重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2.焦虑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父母在外创业,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挣钱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精力有限、无力管教孩子,大多持一种宽容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主要在物质上关心,很少关心其心理成长和心理上的帮助指导。这样容易使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3.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农村寄养和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隔代监管(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监管)、上代监管(即由孩子父母同辈照管)和自我监管。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都跟祖父母生活,这样,一个完整的家庭被分成几个部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即使想见上一面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家庭教育成为孩子的空白。

  2.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4.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重视力度不够

  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显然不能有效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社会对游戏厅、网吧不能有效地管理,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淫秽等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发,实现农村教育的相对公平

  1.增进父母关爱,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1)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了解相关家庭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第二,父母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或是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没有条件的,也要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则可就近在本地务工

  (2)留守儿童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多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其次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此外,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也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丰富留守儿童校园生活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

  (1)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2)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3)尽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渠道。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成立心理咨询室,利用一些高校师生做社会实践或大学生支教的机会,加强与当地老师的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辅导素质,加大教师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环境中。

  (4)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导致的相关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现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亲情匮乏和个性发展极端化等等。本文从国家社会、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多个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浪潮。然而,现实条件的制约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带其子女进城就读。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便由此产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状况上都有异于同龄儿童。现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0多万,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极少,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教导与关爱,导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亲情匮乏以及个性发展极端化等等。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解决问题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认知偏差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自制能力弱、对理想的追求浅薄。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年纪小而不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逐渐对父母产生隔阂与怨恨,致使亲子关系面临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们在思想认知上缺乏引导,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

  2、亲情匮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长期缺乏沟通,导致相互间的亲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儿童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部分孩子也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亲情的匮乏使孩子逐渐疏离父母,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依赖感,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碍,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情绪。

  3、个性发展极端化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个性偏激、极度敏感和自我封闭的性格特点。农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采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并使其个性发展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冲动。另一种则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农村留守家庭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首先,政府应培养监护人对子女的养育意识,使其明确其抚养义务。其次,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自觉的教育意识,通过教育使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精神与心理进行教导与管理。最后,监护人自身应积极接受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负责。

  3、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1)自信心的培养

  由于隔代监护的缺陷,留守儿童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差,从而导致其成绩的落后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监护人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产生问题应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疏导,时常鼓励孩子,并辅导孩子的学习,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多有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监护人应多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产生的相关儿童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因此,重视由社会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改革教育体制、推进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梓亭 徐宏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

  [2]杜明娟.家庭教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

  [3]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7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结合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无论是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学习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而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从四个方面造成的。政府方面,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政府部门缺失管理。学校方面,农村教育师资发展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安全教育涉及过少。家庭方面,隔代监护的教育观念受限,父母外出时无暇顾及子女。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不健全,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等。

  4.1 政府层面

  4.1.1 城乡二元体制

  根据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之所以会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尽管我国高度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但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城镇地区的行政体制管理与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模式仍然有所差异。在教育资源补给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镇地区往往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城镇市民只需花费少量的额度参与建设即可。相比较之下,农村地区得到政府扶持的力度相对较低,在地方性政府扶持力度低下时,他们更倾向于对城镇地区予以补给,而农村地区则不得不通过自我支付的方式,补给相应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同样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享有不同的户籍管理模式,二者是无法相互融通的。尽管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试图在城市中打工时,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镇地区一起生活,但由于受到城乡户籍管理模式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带子女在城镇地区生活的想法完全破灭,在户籍基础上形成的城乡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居住的可能性。在诸多因素限制下,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最终致使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价值观念错误、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失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是归结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4.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也有所加快,但禹城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使得城乡贫富差距有所拉大。在初期发展阶段,农村地区仅采取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每户人家只能耕作几亩地,实际的耕作效果和耕作效率都有所欠缺,农民收入相对较少。尽管随着农作物物价买卖的提升,农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这就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在部分区域,农民群众凭借着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销售和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就整体发展而言,互联网技术尚未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大多数农民群众只能采取传统的销售买卖渠道,实现对农产品的简单销售。当农产品数量增多、农产品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供过于求的表现,会致使农民销售出现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战城市市场后,城市劳动力资源富足,生产加工效率提升,农村地区却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面临较大的发展障碍,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自然会进一步扩大化。

  根据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在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当下,禹城市的青壮年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消费需求,选择到周边城市打工的方式取代务农,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随之增多。

  4.1.3 政府管理的缺失

  政府部门作为服务社会的中坚部门,需要从行政管理角度,加强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管理,当社会层面出现行政管理问题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解决。结合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禹城市之所以会面临严峻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欠缺有效管理。在禹城市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多的当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镇地区打工,而不是选择停留在农村地区继续务农,农民工迁入城市的次数不断增多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自然也随之增多。禹城市政府部门理应从宏观角度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性处理,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禹城市政府部门不仅没有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健全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培训机制,而是任由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而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后,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日常建设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撑,农村经济发展自然相对受限。禹城市政府部门对农村经济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后,他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这个问题自然更不关注,政府管理的缺失会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4.2.1 农村教育师资发展滞后

  纵观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城市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扶持,能够基本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和教学师资设备的健全化,而反观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较为薄弱,生源逐年减少,大多数学校无法得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与扶持,资金扶持数额相对较少,农村教育发展自然比较落后。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发展还需要匹配大量的优秀师资资源。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拥有较高学历的优秀教师,会更倾向于选择到城市中就业,因此,他们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中进行日常授课。尽管政府部门为农村教育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但就整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看,大部分师资资源会在农村教育事业中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跳槽到城市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发展。长此以往,农村教育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也是比较滞后的。尽管近年来,禹城市农村教育的相关负责人员,已在原有基础上加快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的投入,对于原有的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系统,也做出了逐一的修缮和修理工作,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设备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改善。但相比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仅采用少有的多媒体设备,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是比较明显的。目前,农村教育师资发展滞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时,会由于教育师资资源相对匮乏而无法获取有效的教育效果。

  4.2.2 尚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获取相应的教学信息,把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展开有效沟通。因此,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和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学校教育尚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尽管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时,学校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员也疏于对心理健康活动的有效安排,心理健康活动的落实效果差强人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方面未能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未得到保障。学校方面不仅没有为农村留守儿童制定长期性的心理教育及心理辅导,在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学校方面也未在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使得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心理健康的窘境,他们无法获得相应的答案,这使得他们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解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或亲情及其他情感的缺失,会出现一系列极端问题,这也是由于学校教育尚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4.2.3 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涉及过少

  在现代化发展时,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不仅家长方面需要关心和照顾子女,子女也需要根据家长的付出,为其作出相应的回馈,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显得尤为关键。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学校教育疏于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内容,实际的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水准。在感恩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感恩的人群较多,他们不仅需要感谢自己的长辈,感谢老师和同学,还需要感谢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的政府和社会部门。

  但从实际的发展来看,由于学校教育疏于感恩教育,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未形成明确的感恩意识,他们不知道以恩报恩的做法。而对于安全教育,学校方面的安全隐患因素,众多学校教育理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安全教育问题,为其作出系统的教育和指导,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学校方面的安全教育相对缺失,学生在学校方面获得的教育内容较少,教育效果也较差。由于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从学校方面获取足够的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他们的日常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这亟待相关部门作出处理。

  4.3 家庭层面

  4.3.1 隔代监护的教育观念受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满足家庭开销,通常会到附近的城市进行打工就业,他们无法留在农村中陪伴自己的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通常由父母的长辈或亲戚朋友代为管理。由于留守儿童多数以隔代监护为主,爷爷奶奶等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认为读书无用,或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好坏漠不关注,此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比较限制的。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地区诱发犯罪的几率相对较大,农村留守儿童本身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欠缺安全防患管理能力,在农村留守儿童遇到相关问题时,爷爷奶奶们既不能给他们直接的保护,也不能间接的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应对不同的安全性问题,因此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也是限制农村留守儿童正常发展的一大原因。尽管对于部分隔代监护的家长而言,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条件,但由于资金和资源方面的限制,这些隔代监护的家长仍然无法很好的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获取有效的家庭教育,隔代监护教育观念的受限,最终限制了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4.3.2 父母外出务工时无暇顾及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往往会为了生活教育条件的改良,选择到附近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打工。由于受到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并不能长期回家照顾子女,外出务工时无暇顾及子女,也是教育方面的一大限制要素。基于目前的发展,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相对较长,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会长期居住在城市中,此时,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管理和指导,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留守儿童从小就没有与自己的父母亲一起居住生活,除去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能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习父母的.良好品性,独立思考、坚强勇敢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由于自己是留守儿童的群体界定,反而会因此放任自由,实际的学习自然会受到限制。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父亲或母亲的直接指导,他们在写作与父母亲相关的作文和作业时,容易出现思路中断问题,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4.4 社会层面

  4.4.1 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不健全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多个行业或产业之间的系统整合。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社会层面却未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本身作出加强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相对较差,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甚至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了价值观扭曲的不良局面。例如,农村地区对教育事业的管制不严,部分学校周边设立有网吧和游戏厅等一系列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害的娱乐场所。当网吧一类的娱乐场所不断增多时,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过度沉溺于网吧和游戏厅等娱乐项目中。当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及时给留守儿童足够的零花钱,农村留守儿童会由于拜金主义大摆阔气,他们到类似的娱乐场所中随意游玩,花费了不少钱财。

  而当他们将家中的零花钱使用殆尽时,他们可能会随意的偷窃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朋好友的钱财,到当地的网吧或游戏厅中进一步游玩。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习惯相对较差,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导致的价值观扭曲问题,会最终限制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

  4.4.2 公众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社会作为一个大的整体,对各行各业发展都会起到直接影响,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自然起到了一定作用。当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时,社会环境不佳对农村留守儿童日常成长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部分时候,甚至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直接威胁。

  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还相对生疏,他们仅是根据小范围内的社会群众表现,了解和判断社会环境好坏。对于某些尚没有形成成熟心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社会环境的好坏,会直接限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例如,公众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当出现社会问题时,公众之间相互推脱责任,没有某个个体针对特殊问题作出应对处理。此时,农村留守儿童也会根据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的表现,对其作出相应的效仿和借鉴。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地区未能高度注重公益化事业建设,志愿者数量相对较少,在社会整体未能形成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强烈意识时,社会层面是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扶持和帮助的,一对一帮扶计划难以落实到位。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 篇8

  摘要:文章从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4个方面简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针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加以分析,最后基于信息技术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策略进行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2],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4]。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6]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守儿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协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廖倩 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5)[2016-02-14].

  [2]赵延东,石长慧.用信息技术缓解“留守儿童”难题[J].当代广西,2016(5):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5)[2015-7-30]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5]倪凤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4):12.

  [6]李新.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刍议[J].人民论坛,2012(3):82.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酒店成本管理问题探析论文04-08

股权结构与代理问题探析论文09-26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析论文03-3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论文05-07

传播学抖音短视频成功原因与问题探析论文03-17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04-20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04-25

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探析论文02-25

胡适白话文体影响探析论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