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医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中医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运用不仅带来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笔者结合多年中医教学实践,认为在中医教育中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特点和发展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特点。由于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但中医理论的形成又具有源于生活的特点,如生活中“水能灭火”,中医五行相克中就有“水克火”一说。
而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2]。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中医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理论。
如《中医基础》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理论性、叙述性强,概念过于抽象,对于刚接触中医学的新生,确实会觉得艰涩、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此时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中医基础》教学中自觉地渗透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阴阳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昏太阳落山时的大山,通过对照大山的向阳和背光两面的不同,让学生自己体会阴阳“是什么”,再提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昼与夜,水与火”等内涵的阴阳归属,最后再提出阴阳的中医学概念,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对一些中医的作用和物质加以阴阳的辨识;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阴阳学说的内涵。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中医学科的实践特点。中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针灸学中许多技能如点穴、针刺、电针、艾条灸、拔罐、梅花针叩、耳针、头针、穴位敷贴、刮痧等操作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但我们发现,传统中医学校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之间是割裂的,知与行之间是分离的,最终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病患茫然失措。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典型病例、模型操作、规范化案例等方式创设情境构建(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并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或团体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完成知识构建。
如在讲授推拿手法学时,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模拟推拿临床实习带教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直观地去模仿和掌握这一技术,然后再分组讨论和演练,获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中医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继承。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性。而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的往往是一个个相对孤立的知识点,也即是学到的是“中医之技”而非“中医之道”,其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按照中医自身的知识结构层次把合理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交给学生[3]。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设计进行中医知识点之间的相关链接,在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处理上可以按章节由纵向主线进入,也可以问题为中心横向展开,让学生多角度学习课程的知识内容,并对整个课程的逻辑框架都非常清晰,获得一个完整有机的中医知识体。如在教学中讲解“崩漏”时,可纵向以崩漏为题,展开讲解女性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症状表现、理化检查的结果、治法方药及饮食调补,还可横向涉及病邪、气血的特点及主要脏腑与气血化生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使学生的联想思维活跃起来,自然地进行新旧知识、相关知识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开阔思路,活跃思维,锻炼了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建立起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如辨证论治和整体观),进一步理解中医的精髓。
最后,建构主义理论有利于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虽然众多,但最根本的问题恐怕还是人才的质量问题,而人才的质量问题则与教育方法和模式的优劣有着必然的关系。
面对发展迅速的现代医学,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源质量差-毕业生质量差-就业率低-生源质量更差”恶性循环的现状,中医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不要说发展中医学,就是连生存都受到威胁[4]。
因此,振兴中医的关键在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传统中医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而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见解,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把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作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2]。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医教学实践,以如何发挥学习者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与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中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2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医教学的注意事项
2.1 要理顺“学”和“教”两个中心的主次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发生内因是“学”,外因是“教”,外因“教”通过内因“学”而起作用。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但中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教与学的矛盾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些情况下,学是主要矛盾,在另一些情况下,教可能成为主要矛盾。所以,要反对绝对的“以学为中心”,或绝对的“以教为中心”的观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认知风格、知识水平、态度以及动机等因素)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动态适时调整。如在学习气血理论时,由于“气”较抽象,而“血”则相对具体,对于前者可以适当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对于后者可以更多的利用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2.2 要注意“协作学习”有效有序进行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2]。但“协作学习”在中医教学实际中容易出现组织松散、效率较低、形式化的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需要构建的学习内容要明确化,选题要精致,使学习者准备方向明确,避免跑题;②给与的准备时间要充分,既利于学习者有完整的前期思考过程,又利于资料的准备,避免讨论时言之无物;③教师要提供合理的线索,引导协作学习的正确方向;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课堂调控力,保证讨论的有效进行,并随时记录协作学习的精彩要点。
2.3 要合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其影响日益扩大。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信息技术,如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而忽略了教师和学生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3 结语
在中医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理念和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实现新时期中医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5):74-81.
[2] 张建伟,陈 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0(4):21-23.
[3] 吴丽丽,严 灿,徐志伟.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育中的运用及思考[J].2004,23(2):25-26.
[4]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的有关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2005,18(3):37-39.
【浅议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医教育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浅议生态工程在水利施工中的运用论文07-09
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08-14
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论文范文07-01
浅议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论文10-19
幼儿教学中教育游戏的运用论文08-10
浅议母亲在亲子阅读中的语言运用06-1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