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1
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形式和手段。对于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来讲,每一次辅导都是一次会谈,要通过会谈来达到影响和帮助来访者的目的。有效的会谈是需要技巧的,所以要提高,除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巧。
一、倾听
在心理辅导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而已,辅导教师还要借助一些适当的反应方式,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倾听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鼓励对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对方能够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使其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威信。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严厉,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良好氛围下的倾听,可以使对方畅所欲言,不仅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舒缓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鼓励
鼓励是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面对他人,人们总有一种心理防卫本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私人情况,尤其是这些情况涉及负面的心理问题时,会谈往往会出现中断。在这个时候鼓励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是指对被辅导学生所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是这样”“还有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心理,如“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是,我正陪着你”等。鼓励这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和倾听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既能使辅导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使来访学生了解到辅导老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这样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三、询问
询问的原则是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和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
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不仅仅是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流露出某种情绪,表明特定的态度。但有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能”或“我也说不清楚”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其他开放式的问题,如“为什么……”等。
封闭式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比如:“这件事就是你目前最头疼的吗?”“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吗?”“你是不是一直就很孤独?”这些问题就是封闭式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功效。
四、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在会谈中所讲的内容及表露出的情绪、情感、思想态度的实质,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通过教师复述,学生也可以再进行修正和解释,最终使辅导教师完全理解学生的问题,达到交流的效果,为进一步的会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澄清
澄清能给来访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自身问题的方式。当学生处于困惑之中时,往往缺乏较高的反省能力,而更多地倾诉自己所体验到的表面感受,不能很好地深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澄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自己的问题,把各种表面现象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实质。
六、面质
会谈中发现受辅导者前后所说的内容不一致、它所具有的自我形象与他的行为不一致时,可以向他提问,以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某位学生说他的记忆力急剧下降,什么也记不住,可他在最近一次考试中却名列前茅;有的同学说他很自卑,各个方面都不如人,可是据其他同学反映,他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来访学生处在矛盾之中,又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只是在情感上觉得混乱,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运用有效的面质,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达到对自己更透彻的了解。在心理辅导中需要面质的地方有:第一,来访学生的自我观念与他的理想自我不一致;第二,来访学生的自我观念与他的实际表现不一致;第三,来访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辅导老师对他的体验和印象不一致;第四,来访学生所谈到的体验、思想或观念前后不一致。关于面质,如果教师使用过多或运用不当,会对会谈关系造成损害。
总之,在个案的辅导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掌握简单的会谈技巧,我们就可以为心理有障碍或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更好的咨询与辅导。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我们的辅导一定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当然,辅导的技巧很多,面对不同的个体辅导的技巧也各不相同,但我们只要认识到辅导技巧的重要性,就会给我们的辅导工作提供帮助。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2
摘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对加强心理健康普及、心理问题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
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
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
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3]程素萍.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王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3
有关心理学家曾对全国近三千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一些小事过分苦恼和担忧,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因此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课堂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应变能力
生物教学中还应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按常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水平上,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在解题时表现为思想受阻,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经过若干次挫折后克服思维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些活动,设计一些方案,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使他们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描绘未来的蓝图。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4
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市场需求下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本科为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生产实训基地和高成本教学资源,随着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确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覆盖面也在日益增长,其中,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比例大约为 30%,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各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心理活动,研究分析并掌握其心理特点,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提升自信、克服困难,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勇气,这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和高校稳定的需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开拓视野,学会感恩,提高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脱贫。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成员围绕共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引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需要得到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上的脱贫,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环境适应、情感障碍、抑郁焦虑等五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案,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适应环境、改善人际关系、开展团队建设,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生源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很低; 二是城镇家庭但父母下岗或无固定收入,收入不稳定; 三是家庭人口众多、子女众多,在读兄弟姐妹众多; 四是父母离异等家庭变故导致; 五是家庭主要亲属患有重病; 六是特别困难情况,单亲家庭甚至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特点,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程度保持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明辨是非、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但由于经济上的束缚,往往又存在着自我萎缩、自我压抑、自我封闭、自我粉饰的消极心理反应。
2 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综述
前人研究,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图雅、梁瑞琼等人采取定量研究,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试发现,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等 11个维度上,贫困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 P<0. 05) ,此研究结果与国内曾天德、牟艳娟、蓝琼丽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汪明、郑禹、包春雷以 SCL—90 为工具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则显示,贫困生较非贫困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惧和偏执等方面可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较多,但在焦虑、精神病性方面与非贫困生差异无显著性。
综上所述,结合城市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个案和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实际,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是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不愿袒露物质的缺乏,急于通过自身行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 另一方面,同学间炫耀攀比之风见长,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逐渐滋长,叠加起自卑的情绪体验。自尊与自卑的交替反应,使其产生强烈矛盾。
二是焦虑与抑郁的消极情绪。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并存的困惑,可能导致精神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长此以往造成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也将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
三是人际关系敏感。经济困难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常采取逃避离群的方式,同学关系因此更加疏远,加之他们内向含蓄的性格,与同学存在沟通障碍,生活中的误会和摩擦不能及时消除,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3. 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3. 1 经济困难学生主动性增强每项活动设计都有团队建设和破冰活动,强调在活动中敢于突破自我,主动尝试与人沟通、表达自我和积极分享,有助于增强经济困难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主动性。
3. 2 经济困难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适应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营造出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气氛,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体验得到尊重和保密,他们可以真实、坦率的开放自己,情绪和压力得到释放,能够正确体验同学间的真诚和关怀。
3. 3 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分享过程,同学间相互倾诉犹如“照镜子”,通过队友的描述,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优劣势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盲目攀比,摆脱过分自尊或自卑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另外,在指导者的不断鼓励下,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到活动取得的进步和成功,在指导者的正确引导下,经济困难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逐渐增强自信心。
3. 4 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团体心理辅导编排的情景剧,能够体现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际关系矛盾,被试学生首先作为旁观者观看情景剧,能够客观判断事件因由,然后指导者组织被试学生讨论,如果作为当事人应当如何处理,最后大家分享交流各类处理办法的优劣,被试学生较容易接受一些合理的方式,且从中学习了各种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宽容,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4. 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一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内部体验与外部分享相结合,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强烈的心里对比,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效果显著。二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相比个体心理咨询虽说不够具体深入,但能够有效引导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隐患,可实施性较强。三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主题设计不同方案,有针对性且吸引力较强,整个心理素质训练方案包括对经济困难学生应激环境、自信心、观察力、自我意识、生涯规划、情绪调解、人际沟通等主题,有助于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品格。四是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训练营,定时辅导,及时反馈,长期跟踪,以保证心理辅导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5
摘要:由于特殊家庭背景的影响,高校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其消极心理特征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提出认知矫正、情绪管理、社会支持、个性优化是有效解决高校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特殊家庭;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策略
一、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其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学生恶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特殊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正在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最基础的组织。本文所指的“特殊家庭大学生”是指和正常家庭相比,生活在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再婚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环境里的大学生群体。
2009年,我们曾对盐城高校89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抑郁、自卑、封闭、偏执等不良心理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贫困大学生在合理使用社会支持、应付问题策略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同样,单亲家庭和再婚重组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成员结构发生特异性变化,婚姻关系发生变故,其心理发育和发展过程受到很大影响,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或发生罪错行为。
由此可见,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结合特殊家庭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从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及再婚重组三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增强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
根据多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验的结果、日常观察、访谈和心理咨询中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缺陷,具有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再婚重组等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1、以模糊、偏激、自责为认知特征
贫困家庭大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的经济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在大学生活、学习及心理上极不适应。有些贫困家庭大学生由此产生模糊的社会认知,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社会也是不公道的,对那些来自相对富裕家庭的同学产生仇视心理;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扭曲,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给予过低消极评价,产生过多的自我否定,自认为低人一等,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也尽量不参加聚会活动,给人一种不合群、难以接近的感觉。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早逝,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看问题非常偏激,认为世上没有好人、没有什么是可信的,父母离婚了就没人爱他了、同学和老师也会瞧不起他;他们不仅怨恨父母,还会迁怒于他人和社会,他们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人进行感情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发泄内心压抑的不满,甚至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不负责行为或对异性产生不良看法。
再婚家庭大学生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他们对父或母的再婚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中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所适从,对社会、对家庭、对事情的认识都会发生改变,不少人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自以为是;再婚家庭由于血缘关系改变,比较容易滋生矛盾,一方面子女对继父母不了解、不熟悉,认识上模糊,不容易亲近,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搞不好”的观念存在普遍的认同,双方都有适应的心理障碍。对于来自再婚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他们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家长往往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等现象,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责的心理,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2、以抑郁、焦虑、悲观为情绪特征
一项抑郁自评结果(SDS)显示,贫困大学生中有较重抑郁的为20.9%,高于普通大学生有轻重抑郁的2.4%。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每年要为高昂的学费、必需的生活费四处奔波,经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状态,除了经济和学习负担之外,还可能承担着同学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和歧视、就业压力等,致使紧张、焦急、恐惧等主观感受时刻伴随,造成无法自拔的焦虑情结,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由于多重压力源的客观存在,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受“首因效应”定势作用的影响,难以忘怀与旧家庭成员相处的时光和亲情,他们对失去(或离开)父或母十分痛苦,心理受到极大刺激,很容易悲伤,情绪持续低沉、抑郁、悲观,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有严重抑郁情绪的人数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无法得到足够地满足,总是羡慕别的学生所拥有的,很容易生成嫉妒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来自再婚家庭的大学生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伴随着严重的紧张情绪和压抑心理。主要原因是再婚家庭子女在新组建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支配权,均与自己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有一定的距离或差异,使其内心产生出忧郁、紧张、压抑、烦恼等不健康情绪。有这样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虽然心理已经趋于成熟,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多少还带着这些情绪的影响,在大学生活、学习中不时会表现出来。
3、以脆弱、冲动、回避为意志特征
在大学校园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一些贫困大学生一时难以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出现“学习不适应”,学习受挫便会导致对父母的愧疚感而焦虑感,对前途悲观失望。由于经济贫困,能力不足,人际交往的困难,加之偏高的抱负水平,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形成挫折感。面对挫折,他们常采用逃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
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虽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是他们经常有意识回避家庭生活中的缺欠,试图寻找自我安慰的境遇,以求得心理平衡,在形成挫折感或恐惧之后,就会产生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心理折射,以宣泄心理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或排除心理承压的郁闷,易于出现冲动、攻击行为。有的产生实物折射,如用脚踢门,故意摔东西;有的对他人产生折射,如寻求打架斗殴,欺凌弱小者等。还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遇到困难很容易就妥协逃避,甚至自暴自弃。
再婚家庭在对待子女往往存在重养轻教或者袒护的现象,特别是带着子女生活的一方往往会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冲动的性格,来自这样家庭的大学生很容易存在意志薄弱、回避困难,依赖性强等问题。
4、以敏感、孤僻、自卑为个性特征
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由于经济的压力,怕被别人嘲笑“土”、“粗”、“脏”、“小气”,在生活与交友中,过多的自尊与虚荣心使个别贫困大学生特别敏感,试图努力摆脱“俗气”,盲目追求时尚潮流,不切实际地与他人攀比,以期得到同学接纳和友好相处,反而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有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不完整,容易产生猜忌多疑的心理,特别敏感,有时会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甚至把别人的善意帮助等行为曲解为恶意。
有些再婚重组家庭大学生对重组家庭的不满意等使他们深深的感到自卑感,表现为总是低估自己,并过分地保护自己,再加上有的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境,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人际交往中常以回避的方式加以掩饰,常常是独来独往,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和同学、老师接触、交心,即使主动与他们交往,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甚至排斥,逐步形成封闭心理和孤僻性格。
三、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当然,不是所有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再婚重组等家庭背景的大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他们的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但是高校作为他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环节,需要对他们给以更多的关爱和帮扶,在物质解困的基础上,加强心理解困是关键。本文从“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角度,探索高校心理工作者对特殊家庭大学生的有效心理辅导策略。
1、矫正认知偏差,正视家庭现状
认知心理学认为,变态心理是认知的歪曲。改变特殊家庭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部分。针对不良认知,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来甄别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了解非理性思维的负效应,从改变不合理信念到逐步改变其不良的认知结构。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之所以贫困或者破裂的原因,正视家庭的现状,正确地认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特征,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家庭,不要怨天尤人。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用亲身的体验去感受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所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善意的,不要把问题和责任都推到社会或者他人身上,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父母,更好地处理成长中的问题。
2、学会情绪管理,调适不良心境
情绪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具有信号功能。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消极情绪产生后,要理性地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于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要选择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用恰当的方式宣泄;还要懂得调节不良心境。从心理健康意义上讲,可采用具有积极作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指个体为了避免一些有害情绪对人的心理造成进一步伤害,而在心理上运用歪曲、夸大、否认、升华等来减轻或摆脱情绪困扰,以维持自我同外部世界协调和谐的关系。
3、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应付信心
社会支持对于特殊家庭大学生而言主要指获得家庭、学校等社会组织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家庭因素是特殊家庭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发源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使大学生倍感家庭的温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醒大学生利用好家庭这支情感纽带,在内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与家长达成共识,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获得更为快捷的成长。
高校对于特殊家庭大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在产生心理问题时,特殊家庭大学生要主动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求询,将内心的痛苦与郁闷讲出来,与咨询人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灵去面对人生的一切挑战。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救助体系。特殊家庭大学生在入学后即进行心理普查,对他们建立特殊心理档案,并对档案进行必要的动态管理;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宣传手册等途径向特殊家庭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康知识;要重视对特殊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及时预防心理疾病产生和扩大。要充分发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
4、建立自我认同,优化个性特征
对特殊家庭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评价自己、认同自己、欣赏自己、尊重自己,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信心。有些特殊家庭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另一些人则过分自卑,自觉在社会中毫无价值,悲悲戚戚,这些都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要教育他们正确看待人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为社会尽责任。只有将个人的需求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只有深刻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才不至于落入“人穷志短”、家破志缺的烦恼之中,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从自卑、抑郁等不良的个性心理中走出。要从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特殊家庭大学生通过优化个性最终解决心理问题,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42.
[2]孙永明,钱秋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83.
[3]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1.
[4]冼吉昌,王甘斌.更多地关爱和帮扶特殊学生群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57-58.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6
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培养、指引大学生具备完善人格和正确思想的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可以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主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学识、作风和人格与学生相互作用影响,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学习方法不擅长,且动力不足。普遍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自我约束的情况。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愈发严格,高职学生比起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自生活、就业的压力要更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面临的学生工作也更加的凡琐、复杂。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
第一,学习压力大;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第三,恋爱问题;第四,经济困难问题;第五,就业心理困惑;第六,意志不坚定。
2.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
2.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育人工作的的核心内容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正面、积极、向上的人格。高职学生正处于从求学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关键时期,辅导员个人的人格对其学生人格的成长方向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具有卓越非权力影响力的辅导员能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交往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视其为楷模,继而逐渐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
2.2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工作在第一线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体,其在工作中对事业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有情义有担当的生活态度,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创建以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对产生的困惑和挫折时他们会自觉地借鉴辅导员的人生态度。
3.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
3.1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辅导员人格影响力
第一,陶冶高尚品格,加强师德修养。第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三,恰当使用权利影响力,逐步将权力影响力转变为非权力影响力。
3.2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辅导员职业影响力
第一,加强学习,修身。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意识形态的守护者。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90后”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更为广泛的渠道接收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相应的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了解、分析“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对于大信息量和复杂纷乱的社会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修身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的去学习,辅导员要将学习变成自己人生的常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还要学习开展工作所需的其他相关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同时辅导员还应培养涉猎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第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增强,必须建立在高超的工作能力基础上。如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演讲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提升。因此,辅导员要注重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实践中总结提升自己,将经验上升为能力。
3.3把握工作艺术。提升辅导员情感影响力
第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是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管理者,而学生则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被管理者,可以说辅导员和学生在某种角度来看是存在天生的对立面的。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交流,可以帮助辅导员融入学生中去,得到学生敞开心扉的信赖,从而逐渐培养非权力影响力。
第二,待学生以真挚情感,努力提高人文关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
辅导员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交流,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在接触中受到辅导员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在内心深处对辅导员的理念、人格产生认同和接纳,将辅导员的新观点与新思想融入自己正在成长并逐渐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从而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总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校方必须积极主动的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在此辅导员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变化、成长的过程,既伴随着不同学生心理行为的个性,也随着辅导员个人阅历、经验的成长而变化。尤其是面对“90后”高职学生呈现的新特点,辅导员非权力因素也在不断磨合、推陈出新,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对“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更好地助其成才。
作者:田林 李建楠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辅导和教育手段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并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新教育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结合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历程的完善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全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改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面还局限于心理讲座和心理健康电影观看等方面,这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特殊情况,而是涵盖整个高校系统的普遍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几乎涉及每个学生,那么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只靠辅导员这一个单独的力量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全力配合与力量的整合。最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对于最近一段时间部分高校出现的心理问题而酿成的事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综上所述,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可知,其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并且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影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并非是高校辅导员的单方面职责,而应表现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努力也至关重要,在各方面齐抓共管下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 篇8
90后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如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自我教育,尝试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角度为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可行性方法。
当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民族未来之希望,他们正接受着更高层次的教育。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愈加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全面成才的育人教育工作愈发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使大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引入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1.团体心理辅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类必定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这个大团体。当人们对周围环境发生作用时,环境也会对人们起着反作用。为此,当个体出现消极心理倾向时,往往团体能够将其强大的反作用力反作用于个体,从而使个体摆脱困境。
团体辅导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
2.积极心理取向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人类的积极品质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固有主张,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其主要观点就是要以人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为出发点,对人的心理现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做出新的解读,进而使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得以凸显,并用之帮助有消极心理倾向的人、普通人或在某方面存在潜力的人,从而使他们自身的潜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得以激发并享有良好的生活。
3.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联系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各有其内涵,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对象相同,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情境中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个体成员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从多角度反观自己,以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如果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不是人这一主体,那么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大学生自我教育则是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个体社会化以适应社会活动,其主客体都是人。可见,大学生自我教育永远是随着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而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活动的,因而它也是做人的工作。
第二,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经历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后,改变团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它有两种具体形式。具体来讲,一种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减轻困苦;另一种是,帮助个体进行自我了解,增强自信,进而实现自我。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则是使大学生能够按照其身心发展阶段所体现的规律予以适当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将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善于肯定并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思想的能力,以及勇于否定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的能力。换句话说,也是改变团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这种改变也必须是在社会允许范围内,符合社会要求的,否则就不符合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大体一致,但后者的目标层次更高一些。
2、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应用
在进行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中现有的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和相似性,例如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大四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问题等。若进行个别谈话,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加之有时学生还未必能够很好地配合;若进行班会集中引导,其实效性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不妨将有相似问题或相同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步骤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应用时,其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的基本理论知识,有系列的将一连串的团体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自我教育的目标。其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学生的现存问题。要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必须要首先了解学生有哪些共同的现存问题。第二,明确团体的性质,确立主题与目标。团体心理辅导大多属于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主题一定要适用于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所在。第三,收集相关资料。辅导老师需要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第四,完成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表。设计表应涉及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类因素。第五,制出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框架及流程。
2.团体心理辅导各阶段的设计重点
针对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在方案设计与活动选择上也有不同的考虑重点。一般而言,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团体心理辅导初始阶段,其设计重点就是要关注这一阶段的进程,积极营造温馨气氛,并安排轻松的相识活动,从而使团体成员能够体会到与传统教育的明显不同。第二,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其设计重点就是要选择增加团体成员凝聚力与信任感的活动来激发团体动力,并以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其设计重点就是要引发团体成员间正向的反馈活动,讨论与团体目标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即使团体成员自觉地接受团体目标,并促使团体成员改变行为。第四,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其设计重点就是要让团体成员进行自我评估进步的程度,处理离开团体的情绪,让成员互相祝福、互相激励。
3.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应与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紧密相联。毕竟我们只是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为此,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避免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任何活动都只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应避免只顾及活动,而忽略交流分享的问题。第二,要避免照搬照抄。在设计方案时,要根据自身团体的性质、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第三,要避免不适当的活动。团体发展是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开始阶段就安排负向的活动等,通常会阻碍团体的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为了解决团体成员发展过程中共存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心理规律,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方式,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丰富现今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浅议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巧论文(通用8篇)】相关文章:
论文:浅议初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引发策略07-30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技巧10-01
浅议财务分析的应用论文07-19
浅议电算化会计中的若干会计方法毕业论文10-17
浅议顽皮男生的教育策略的论文10-19
辅导员在三生教育中的作用论文10-04
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运用08-14
浅议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论文10-24
浅议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的选择和应用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