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应对方法论文

时间:2024-07-14 00:41:06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应对方法论文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影响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也受到挑战。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受到移动互联影响遭遇困境。本文通过介绍移动互联环境中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面临困境,分析了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与对策。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应对方法论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高职课堂,教学困境,解决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移动通讯时代的到来,借助移动互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是大势所趋,不可抵挡。而智能手机也因其强大的功能和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身受年轻时尚一族的大学生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虽然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着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借助移动互联即丰富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移动互联”影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的困境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移动设备进驻了课堂,学生却拿它做跟课程无关的活动

  移动终端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成为现实。不少高职课堂里,为了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限制上课使用手机,而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堂,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了教学手段与方法。但不变的是,很多学生依然作为低头族,自娱自乐的。这也对课堂教学中该不该使用、如何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通过移动设备端在线课程教学,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员在线教学需要

  首先,手机设备限制。教师与学生的移动端设备大不一样,有的设备制造商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自有的操作系统与限制。比如:在线班级APP会因为某些手机品牌限制而不能安装,也就是说,有些学生无法参与在线课程的内容,这给了他们不参加课堂教学的理由。其次,班级人数限制也会影响移动互联开展课堂教学。大班课上课时,特别是百人之多的课堂,单由教师个人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教学,对教学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何况还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之分,这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移动设备造成了无形的负担。再者,校园wifi限制。对校园wifi没有覆盖的学区,通过在线课堂,超额流量,无形增加教学的成本。

  (三)强调移动信息在教学中的作用,却因此忽略了课堂本身特点

  移动互联的使用,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课程很多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在采用此方式时,如果不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部都采用此方式,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改革,会因缺乏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四)存在信息资源利用不当,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弱化的现象

  仅仅利用移动互联适应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只是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或人机共灌[2]的教学模式。这样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现象,如:不加分析的将线上的资源、信息拿过来,学生接收信息量太大,无法把握重点,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又或者,不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与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授的过程只是单纯的展示信息及资源。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更不可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这样的移动互联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考,交流,也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的特点、更突显不了移动互联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分析遭遇困境的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因素

  首先,高职学生的上网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移动互联网中,特别是微博、微信、视频的广泛使用,使其学习时间与内容变得支离破碎,而对碎片化阅读产生的习惯性依赖,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影响了高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1]。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总想着玩手机。再者,高职学生自觉性不高,表现为:自控力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玩的时间比学的多,对待人和事态度不积极。移动互联能24小时在线诱惑力大,信息更泛,对他们来讲更是挑战,若长期沉迷其中,消极态度,势必会助长我行我素,不容管理,不容说教,给学生成长和学生管理带来问题。

  (二)移动运营市场因素

  大学生本身就是强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未来市场新的新消费主力,移动互联正是看中这个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通过各种用户体验,形成消费习惯,培养他们成为忠实消费者。用手机消费,体验多样化,吸引力远远大于课程教学的力度。再加上使用包月、送流量的方法,能随时使用手机上网,也无形中增加了相关费用。

  (三)思想上有无重视教师主导课堂的因素

  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也就无法发挥。现代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多是单向传授,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但移动互联将单一的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那就更需要教师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筛选、整合,对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更突显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把网上资源搬到课堂,不适当选择,不合理利用,根本无法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方法、知识的精髓,更不用说让教师体验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了。

  (四)课堂教学存在与否的本质因素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适应现代移动互联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将取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着移动互联不能取代的优势———面对面教与学。课堂教学的面对面,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学习体验,加深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学合作过程。移动互联环境下,教学参与者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企业指导教师,网上指导专家,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师生关系,也改变了学生只能向老师求教的单向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从空间上构建起一个平等对话与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利用这个平台,将资源合理利用,合理的分配,依据学生特点个性化学习,分小组、参与、调查、反馈,最终回到课堂,交流、提问、讨论、总结。

  三、解决“移动互联”对高职课堂教学不利影响的方法

  (一)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并保有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

  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发生变化,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要适应并接受改变与挑战而不是排斥,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知识、思想、智慧的热爱。改变意味着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水平,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充满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学习的热情。学习如何让课堂生动,就像给学生将故事;学习如何在课堂里设定悬念,让学生充满期待;学习如何为自己课堂代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会如何授之于渔,而非鱼。学习好比做游戏,用互联网思维的游戏化,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

  (二)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认同感,道德自律,行为自控力

  陶行知曾经说:学校即社会,也认为社会即学校。高职学生更不可能脱离社会,他们需要更多的参与企业活动,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多动手,多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提升专业素养。无论是企业实习,定岗实践,还是小组课堂,调查报告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而非个人行为,企业里更不可想怎样就怎样,需要遵守规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只有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将是高素质的职业人,而不是教育阶段的后进生,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修养,能合理利用时间,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课堂低头族的现状可有效改善。

  (三)重视课堂面对面教学的学习体验,采取“全渠道”沟通与合作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更突显课堂教学真实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这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是和谐的,氛围融洽且乐学。教师能真实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参与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有效借助移动互联,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途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的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渠道”式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将线下的课堂移到了线上,将线上的资源引到线下。学校课堂,具体工作环境,模拟情景,灵活切换。学生可即时、同时提问题,说想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眼,脑,手,耳,口。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体验的满意度也会越高。

  (四)强调移动互联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安全责任、提升移动互联配备对教育教学的支持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保障移动互联信息传播的安全。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有技术特点,调整监管策略和思路,建立并完善运营的安全管控机制,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等,保障信息发布、传播的安全。另一方面,运营商行业不断地发展,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质量,使学生愉快享受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时,更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忠实用户,维护企业利益外,不忽略对教育教学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军强.严丽丽.仇兆波,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4(08).

  [2]谢舒潇.高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困境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2007(4)

  [3]移动互联网“入侵”课堂的隐忧[N].中国教育报,2013-03-30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应对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03-19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探讨11-24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3-07

谈谈高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调控策略03-20

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论文03-20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3-06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解析论文03-06

高职素描教学改革策略的教育论文03-26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3-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