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的原因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4-07-28 00:42:0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的原因分析的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深圳的非中考科目的背景下,核心知识的筛漏现象十分突出。本文以深圳市八年级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主体地位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几个原因,并希望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办法。

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的原因分析的论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知识筛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程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使得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过分地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表现为学科核心知识的筛漏现象明显,并日渐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在深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非中考科目的地位,使得该问题更为突出。本文意在从课堂实施的几个重要环节分析在思想课堂中核心知识筛漏的原因。

  一目标确定和达成的过程中核心知识的筛漏

  新课程改革固然是摒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不顾学生感受、体验以及需要的课堂教学,更反对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但是,新课程改革绝对不是反对知识本身,而是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获得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故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知识目标的确定和达成,在三维目标中具有基础性和首要性。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一般会有知识目标的确定,但是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并没有上升到核心知识的层面,甚至没有知识的突破和提升。例如,八年级上册《诚实有信》一课中,其核心知识,也是其主题词:“诚实”、“承诺”、“信用”。笔者认为,本课知识目标的确定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三个关键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级的递进关系。笔者认为,做一个“诚实”的人,是基础目标;做一个履行“承诺”的人,是关键一跃;做一个恪守“信用”的人,是终极目标。然而,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能够真正潜心挖掘核心知识,并有突破和提升的,乃凤毛麟角。

  在课堂教学中清晰界定核心知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首要一步,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的基本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充实和丰富教科书里呈现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以更好地提高核心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而造成核心知识的筛漏

  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创新多样的教学形式,以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之前课堂教学活动中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过杂的“表演类”活动,往往犯了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主题的错误,使得课堂教学中核心知识淡化,甚至筛漏。

  当前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小品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表演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学生的热情参与烘托了课堂气氛,但是常常因为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使得在剧中不能够切实地体现核心知识的内涵。“讨论性”活动则更为常见,甚至节节有讨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没有可讨论性的,这样的“讨论”也往往在学生的嬉笑和老师的等待中结束,不但没有启迪学生思维的意义,更有画蛇添足之弊端。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既不能利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也不能很好的体验过程性,更不能升华情感性目标。

  三教师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而造成核心知识的筛漏

  在新课程改革中,确立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让人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不是被遗忘,就是成为一个宣读串词的“主持人”。这样的情境下,课堂不仅失去了有效的管理而无序化,同时,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我们仍然以八年级上册《诚实有信》一课为例说明。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很新颖的,她根据本课的主题,把全班分为“诚实组”、“承诺组”、“信用组”,让每个组的学生讨论本组的主题,并由各自代表表述成果。这样做课堂气氛热烈,一改往日的枯燥,但是在各自代表表述成果时,另外两组的学生不是忙于整理资料,就是在谈话嬉戏,即使个别学生想听,也因嘈杂没有听完整。老师也只是与发言的学生进行单向的交流。这样的一节课,大多数学生只是对本组的知识理解比较深刻和透彻,对另外两组的知识知之甚少,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是不完整的,更不能够达成本课知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不仅仅能够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秩序,也能够弥补学生在年龄、阅历以及知识上的缺陷或片面认识,做到及时纠正和有效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更能指导学生核心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缺乏有效性评价机制而造成核心知识的筛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较为呆板的教学模式,使得在当前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日渐多元化,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因为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更加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也侧重于情感的投入和价值导向形成的评价,而知识性评价过于淡化,加之深圳的思想品德课程的非中考科目性质,使得这一课程的核心知识的筛漏现象尤为明显。

  在深圳,多数学生不清楚思想品德课到底学了哪些内容,也不认为这些内容对自己的成长会起多大作用,这固然与多数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有很大关系,但归根结底是缺乏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当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一旦缺乏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仅会造成学生及其家长的不重视,也会造成教师上课的随意性。这会使这一科目的核心知识的筛漏现象突出,甚至核心知识缺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目的。所以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合理评价机制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这一课程课改推进的前途。

  五结束语

  简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圳的思想品德课程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师生的参与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思想品德课程在深圳的非中考科目地位,使得老师和学生这一科目的重视程度很低,以致出现了思想品德课程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核心知识筛漏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改推进力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意在从思想品德课程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分析这一核心知识筛漏的原因,并希望能够从原因的分析中找到一些可行性办法,为推进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作出点滴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周淑萍主编.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韩镇主编.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方道德.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政治教学方式的对策[J].文教资料,2006(18)

  [4]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的原因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逻辑哲学的核心问题分析论文02-14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教育论文03-14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参与论文04-01

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01-18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核心制度分析论文11-21

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论文02-21

煤粉炉排烟温度高的原因分析及运行中可采取的措施论文03-09

用户设备对主网的影响原因分析的论文02-22

课堂教学中的疑问议论的论文04-0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