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分析论文
低效生态林是指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造成的生态林林木生长发育迟缓,且林分结构和树木组成比例失调,致使生态林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由此生态林的林木产量、生物存活量以及生态功能与其他生态林相比较差,不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林木业的需要。
1.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
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生态林的制约包括低温、干旱、土质、水质等,在一些土地相对贫瘠、干旱情况较严重的区域,要选择相对耐旱、根系发达的树木进行种植,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北方的冬天相对寒冷,在生态造林时,要选择能够适应寒冷天气的树苗物种,种植时注意种植的时间与天气环境,保证树木的生长程度能够顺利度过冬天不被冻死。人类不可忽视自然环境对生态造林的影响,雷雨天树木被雷劈中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引起林木火灾,危害生态林,造林时要做好应对自然因素的措施和准备。
1.2人为因素
造林人员在造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生态林树种初值密度表进行种植,并在选择树苗过程中对病株、虫蛀的树苗进行筛选,最终保证选择健康的树苗进行种植。因此生态林的建造对造林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造林人员要熟悉掌握林木种植的土地土质、天气环境。对生态林形成专业的、数据化的治理制度,记录生态林在不同时期需要预防的病虫害以及需要做的保暖和补充营养、肥料等措施。而现今生态林的管理工作缺乏人力物力,缺少人力对生态林的统一治理以及生态林的防护措施,没能对生态林进行隔离,导致人类生活对生态林造成环境污染,抑制生态林的树木生长。另外,除了生态林治理方面的缺失,人们缺少对生态林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生态林低效发展的原因之一。一些林木区域放任牲畜过度啃食,对生态林造成破坏性的伤害,树木发育迟缓。抑或是人们的过度砍伐,使树木大大减少,破坏了生态林中的树木种类结构平衡,严重影响了生态林的生长环境。
1.3其它原因
造林时的资金投入不足,高效生态林的建造对树木的苗木要求极高,首先在造林之前,要进行清山、打穴等工作,经费不足,限制了种植人员对山林以及当地气候环境与山地土质情况的研究工作,不能很好的选用适合土地生长环境的树苗,且在树苗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的树苗,以致于低成本的造林收获的是低效率的生态林。生态造林要经过一定的设计工作,如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几棵树之间应该混中哪些品种等,生态林的树木密度等,将影响林木的整体发展。生态林间的树木密度平均,树木品种之间安插合理,可有效帮助生态林木防治病虫害,林木之间相互促进生长。
2.低效生态林的改造技术
2.1造林之初做好准备工作
生态造林在造林之初要做好三相工作,首先是在选好的造林区域做好准备工作,清山、清地工作即将生态林的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清理,并做好打穴、施基肥等工作。为生态林的建立准备良好的生长环境,去除其他植物中的病虫害危害。其次是选用健康的苗木进行种植,并计算好苗木之间的'种植距离,以及苗木的安插工作,建议初始造林的密度在每亩120株以上,且具有抗寒、抗病、抗虫的相同物种树苗要混搭种植,确保分布均匀。最后是苗木种植的气候选择,树苗种植要在每年的四月份之前完成,保证树苗生长过程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可以补充苗木种植,且苗木在经历温度适宜的生长季节后,才能在冬天具有御寒的能力。
2.2严加看管,补种树苗
在树苗生长过程中,要保持对树苗的关注力度,一些树苗生长缓慢或死掉后。需要造林者调查树苗的死因,观察树苗周围其他树苗的类别及功能,推测树苗的死因,可以在种植时将树苗进行编号,记录树苗的生长状况,方便树苗的整体管理。树苗补种时,要考虑树苗与周围树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结合树种的耐阴程度和生长速度进行补种,实现高效率的补种树苗。如对于天然下种能力弱的树苗,改变种植时间与种植方式,人工促进其生长成混交林。
2.3技术改造,科学管理
生态林木的生长过程中,树木的生长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要求造林者对树木的生长环境进行维护,如除草、施肥、病虫防治等,除去树木周围的杂草,减少其他植物与树木的水分竞争。修剪树木枝条,确保生态林的光照环境,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加强生态林防火、防寒等措施,保证生态林适应大自然的生长环境,如此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生长质量。
2.4人为规划,科学育林
生态林的改造,要根据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模拟实验,在大面积的生态林种植之前,要根据天气环境及树木的自身情况进行规划种植。如将喜阳、抗干旱的树种种植在地势较高、光照相对充足的地理位置上,将喜阴、抗涝的树种种植在地势较低、光照较弱且土壤湿润的区域。生态林的种植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规划的种植过程,因此生态林的管理人员要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掘树林生长的规律,科学育林,让低效生态林在人们不断的技术探索中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态林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
【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分析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