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原理的新教学和授课方法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 专业认证工作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 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认证工作的推进已经成为国内各高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交换原理作为通信类学科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专业认证中进行评估和考察的重点。然而, 现有基于交换原理的教学和授课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本文从专业认证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以冀该课程能够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 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通信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专业认证; 交换原理; 教学改革;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上世纪末国内通信市场的繁荣, 国内通信工程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各大高校竞相开设通信工程相关的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 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通信技术人才自始至终是困扰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一大难题。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 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 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1]。如果能够严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来对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进行要求, 则上述问题是否就可以迎刃而解?笔者多年从事交换原理课程及通信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因此就基于交换原理课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交换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主要涵盖信息的检测、传输、交换、处理和识别。而交换原理是讲述通信网中信息如何在两个或者多个用户间进行交换, 是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交换原理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对通信网中基本的信息交换过程有一个基本认识, 了解电信交换设备的组成和电信交换系统的信令系统, 以及智能网、软交换等新的专业知识, 初步掌握现代电信交换设备功能组成和工作原理。从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 交换原理课程为学生完成了基础的信息交换知识积累, 让学生了解交换技术的发展脉络, 给后续的研究及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2]。
二、交换原理教学现状
交换原理作为核心课程在通信人才培养方面理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主要存在问题:
(一) 重理论轻实践
交换原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在当前的教学中, 过于追求对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这门学科, 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才能对信息交换的理论和技术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针对每一种交换技术进行适当的实验配置, 学生才能知道不同交换技术之间的优劣。
(二) 重古典, 轻现代
在讲述交换原理的教材中, 核心内容部分大多数还停留在程控交换的阶段, 而和当前通信网络中已经广为应用的软交换技术相关的内容则非常少, 即便是现代交换原理的教材也对这些新的知识一带而过, 仅仅进行概念性的介绍, 对底层的工作机理不做深入讲解, 造成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三) 实验环境不充分
交换原理课程的实验环境在各高校都不尽人意, 主要原因在于搭建一个能够实现信息基本交换功能的、可供学生实验用的数据交换网络耗资巨大, 因此, 除个别专业性院校外, 很少有院校具备适当的试验环境, 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为这门课程配置实验环节, 从而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太多实践性的认识。
三、面向专业认证的教改探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通信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提出了很多详细的、可量化的要求本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11种能力[3]。而在这些必须具备的能力中, 最核心的就是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 基于上述问题, 交换原理的授课和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如下调整:
(一) 理论实践并重
在对理论知识讲述不放松的基础上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投入, 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 实现融会贯通, 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综合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 古典现代并重
古典的交换技术和交换设备尽管已经落伍, 但其交换理论是现代交换技术的基础, 所以, 在当前的形式下对古典交换技术的讲解应该重点放在理论部分, 而对现代交换技术的讲解则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理论的讲解力求有深度, 而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则要有综合性。
(三) 试验环境的搭建
相对于搭建一个古典的程控信息交换网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而组建一个软件交换网络则容易的多, 特别是搭建基于SIP协议的软件交换网络。因此, 课程的开设一定要有试验环境的配套和有针对性地实践环节的配置。
四、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当前的形势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心。为了适应专业认证的要求, 各学科也在大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的学时安排。这固然是一个好的现象, 但是很多学校为了在专业课中增加实践环节而大幅压缩理论课的学时量。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 实践环节也无法顺利开展, 其实与教学大纲调整的初衷背道而驰, 并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角度, 基于交换原理课程对通信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改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并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希望与有助于我国高校通信类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余天佐, 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6:28-33.
[2]纪红.“现代交换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 (3) :42-44.
[3]郭爱煌.通信工程专业标准、专业认证与特色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8, 4:33-38.
【交换原理的新教学和授课方法的问题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的问题和创新策略分析论文11-19
体育教学动力问题分析论文02-27
建筑暂估价问题研讨和分析的论文03-04
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的论文01-14
税收筹划原理及运用分析论文02-17
制盐企业的节电原理分析论文02-21
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03-01
中职院校历史教学问题分析论文11-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