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论文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为发展中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当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最佳的外部条件,如果仍走老路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那些当前不是很合理的中职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做一定的改革与探索。经过近年来几轮大规模的电网改造,整体的电网结构、设备等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的逐步实施,电力行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力企业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138万名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技师2.3万名,两者之和不足职工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由此充分说明,电力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电力专业技能型人才基本上不会为岗位需求所束缚,唯一要提高的就是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向电力行业输送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电力类中职技工院校应顺应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及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
一、“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中职)专业简介
我校“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中职)专业的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是3年。培养目标是适应电力行业、及其他电力建设、安装、维修等单位及电力用户,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掌握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电气操作、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相关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校还要求学生获得国家或重庆市有关部门规定的中级变配电室值班电工、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或其他上岗资格证书。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1)企业自备电厂、企业供配电:电气操作、运行、检修、维护等。(2)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电厂、电站、线路的安装、施工、调试。(3)电气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电气设备装配、检测、调试;电气类产品的营销,技术服务工作。(4)工矿企业、小区物业、大型建筑、事业单位,以变配电值班、供电系统运行维护为主要岗位的电气运行。2.本专业培养模式:采用“2+1”模式,即两年教学加一年顶岗实习。第一年主要开展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其中部分课程要开展实验或综合训练。第二年主要开展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第三年组织实习,同时根据当年用人市场信息和需求情况,对部分学生组织有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也有少部分由学校和用人企业共同组织到相关企业开展岗前培训。第二年和第三年教学进程中还要安排电气运行相关专业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及考试、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培训及考试。
二、本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我校本专业为例,归纳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本专业教学质量整体认可度高,但仍然存在下列问题。1.公共基础文化课的设置门类和学时都略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中职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熟练的单一技能已无法适应就业、转岗和学历提升的需要。2.课程设置重复,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被反复讲授,如中性点的接地运行方式,但都不完整。3.部分课程的教材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如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课程。部分教材难度太大,且难度大的部分并不适用,如电机学、电力系统运行、高电压技术课程理论及计算部分。4.我校经过示范和骨干建设已建成和更新了很多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和实验实训基地,原有课程设置未及时更新,未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导致学生对设备不认识、操作不熟悉。5.中职学生大多厌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趣味性方面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6.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三、本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专业教育有较高的文化起点,扎实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基础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科学世界观发展的必要基础。基础越扎实,形成的发展后劲的“能级”越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也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因此,建议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中对课程结构的要求,结合电力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紧密结合,搭建贯穿三年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使得毕业生达到相当于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能取得计算机及英语相应证书,有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便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人才“立交桥”的构建铺垫基础。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应因材施教,更注重培养职业能力
1.形成讲、练、操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如建议设置“电工基础及测量”课,将原电工理论课与电工测量实训融为一体;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与实际操作交互进行,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2.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课程。建议增加“电气运行技术”课学时,因为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后进行的一次“岗位大练兵”,是本专业所覆盖的所有岗位上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大综合,包括常规操作、事故处理、事故分析等。通过理论讲解、认识实习、仿真操作,把观察、思维、操作结合起来,促进他们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改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偏多、偏难、偏深的现状。如“电机技术”课和“电力系统”课应适量删减学时,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突出职教特色。4.增减一些课程。如为适应微机监控、无人值班等新技术的要求开设“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课程;删掉传统的“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以技能训练与技能考核取而代之。5.课程内容科学筛选、及时更新。按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筛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建议弱化电力系统运行课程计算部分、高电压技术课程理论部分,删除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不再使用的部分设备,增加新设备类型,简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原理与运行课程计算部分,增加微机保护内容等。
(三)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电力类专业的特殊性、高电压大电流的危险性,运行中电气设备不可以随意触碰和操作,大大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地培养与技能水平地提升。学生不能进入真实电力行业运行环境,即便到了顶岗实习阶段,也只能远观不能靠近,更不能动手实作,导致本专业课程学习与现场脱离,学生学习兴趣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建议调整本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我校已建成的信息化资源,如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电气检修仿真实训室等,最大限度实现一体化教学。其优势在于:(1)构建虚拟教学情境、解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安全性与学生操作性的矛盾。(2)虚拟工作职场,学生可以角色扮演与参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3)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专业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适应情境化教学的需要;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人数的要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根据课程设置,建议本专业扩建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基地及变电运行三维仿真实训室。
(五)考核制度与方法建议
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的新的教育形势,必须改革学业考核制度与方法。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全面的题库,并且可以公开,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的目的。考核形式上,基础、文化课考核宜采用传统的集中书面考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更宜使用过程考核和项目操作考核。
(六)加强职业资格宣传,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质量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电工电气方面的职业属于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因此,对该专业学生应从日常管理和专业课教学两方面都应该加强职业资格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安排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课程,保证良好的培训质量,使学生毕业前能取得电气运行相关专业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和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书。
四、结束语
本专业适应面广,学生发展潜力大,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学生职业能力逐步提升的规律,培养学生从中职新生递进到具备初级职业知识的学生,再到具备中级职业能力的学生,最后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论文】相关文章:
商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论文03-20
论中职化工专业教学改革论文03-06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3-07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2-17
关于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论文11-29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3-1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3-06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3-13
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2-1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