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广度和教学巩固性原则论文
摘要如何牢固地掌握知识,一直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遗忘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样,知识的巩固性与遗忘成为一对矛盾。传统教学,复习是达到知识巩固性的唯一途径。但是复习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复习的有效性。本文介绍了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巩固性”的教学思想,为知识的巩固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知识巩固性原则复习知识的广度
一、一对矛盾
教师总希望将自己教的这门课的知识,学生们都能记住。记住是知识掌握的标志之一,也是知识掌握、应用的条件之一。可是愿望总归是愿望,实际上学生有的记住了七八十,有的记住了一半,有的记住了少许,更有学生边学边忘。所以,常有教师埋怨学生“我在课堂上讲过的,还做不出!”“一式一样的题目,再考一次还是错!”显然,这是知识巩固和遗忘的矛盾。巩固是人们的主观努力,遗忘却是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处在知识爆炸时代,为适应这一形势,学校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这样使得知识巩固与遗忘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
二、巩固性教学原则和复习
遗忘是一种必然现象,在学习中,有些知识的熟记程度不高、有些知识学而不用或长期不用,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知识的遗忘。我们的老师中,大都学过微积分,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都用初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基本上不使用高等数学,一碰到微积分,觉得无从入手,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基于这些学习情况,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一条教学原则,即巩固性原则,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是这一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我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实施巩固性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复习。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原则,虽然删除了巩固性原则,但是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我国教育,复习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复习还是实现知识巩固的主要途径。在现实教学中,复习环节存在不少误区和弊端。
1.不重视初记的重要性。不少学校为了对付高考或中考,三年教学内容,在二年内完成,留下一年时间用于复习,他们认为学生不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不要紧,可以在复习时解决。这样,不仅不能使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达到熟记程度,也为后续学习带来困难,尤其是系统性强的学科,前面的内容没完全搞懂,后面的教材也会愈学愈糊涂。实践证明,这是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复习方法单调、复习模式单一。不少老师没有花精力去精心设计复习课,采取复述一下学过的教学内容,归纳几条要点,举几个例题,然后运用题海战术来达到巩固知识,试图通过解题来实现理解知识的目的。许多是重复劳动,浪费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这种复习模式无异于“炒冷饭”,怎能唤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三、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1901-1977),从1957年起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复习未必能达到知识的巩固性。如在复习中,将各个知识点分列(孤立地)进行复习,没有将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虽然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复习,学生还是很容易遗忘。心理学上有一条规律,如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联系薄弱,那么它们就不能长期地保持在记忆里。若将相关知识纳入一个体系,就不易遗忘,在应用时可一件件拣出来。如物体的电阻,我们不必去记住不同材料、不同截面积和不同长度材料的电阻,只要记住电阻公式r=就行了。所以,赞可夫认为复习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影响学生的发展;复习仅仅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而且不是最好的途径,更不是惟一的途径。他提出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1.知识的广度并不单纯地意味着知识的范围很宽,最主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例如“词根”、“前缀”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循序地、恰当地揭示出这种联系,那么概念就会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而在这个体系内进行着个别概念的划分。学生在有机的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其效果要比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好得多。例如在教学“碱”时,“碱”在“常见的酸”和“酸的通性”之后,初中《科学》中酸和碱的教材内容相近且相通,可以一开始就启发学生,学习碱的方法与酸相似,让学生写出酸的通性,并各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把“碱”的学习建立在“酸”的基础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对酸碱知识融会贯通。
2.“知识的广度”也是指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在现代社会,各学科的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门学科相互交叉,各种知识相互渗透,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比如水,我们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去分析:体积、质量、温度、密度;也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成分、与其他物质的反应;还可以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分析:有多少对人体有营养的物质、有多少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们不可能拿到一杯单纯物理的或化学的或营养学的水,问题在于拿到一杯水时,能否根据需要用已有知识进行物理的或化学的或营养学的分析。现代的好多前沿学科,过去认为是风牛马不相及,现已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学科。也正是如此,我们初中原来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合并为一门学科《科学》。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伴随着许多心理过程。如迁移、联想。赞可夫的“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也是以这些心理过程为其心理学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思维活动也是相伴发生的,其中发散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知识的巩固,“巧”就是知识的发展。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发散性思维就是根据现有的信息和回忆中的信息进行重组,以寻求思维的多向性,这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成分。“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正是在这些心理活动中展开的。
赞可夫的这一思想,与结构主义者有相同之处。如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他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所谓学科的知识结构,通常是由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公式、定律和原理等组成的,是该学科本质的反映。如牛顿力学,力、质量、惯性、加速度等是它的基本概念;运动的三个定律阐明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即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运用于天体运动,从而构成了牛顿力学体系。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知识结构。
赞可夫,深入基层,从事小学教育二十多年,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试验,所以,他的教育理论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不再介绍,有兴趣的同行可参阅他的有关著作。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教育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好多以成语、俗语的形式留传下来,至今还是至贵名言,对现在的教育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其中不乏“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论述。如:
触类旁通这是说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对同类的问题也可以类推了解。语出《易·系辞上》“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及《乾·文言》“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文史通义·诗话》:“触类旁通,启发实多”。
举一反三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北堂书钞》卷九十八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意思是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怎样才能既向学生传授许多真正的、严谨的知识,而又同时保证知识的巩固性呢?”这是教师们长期以来努力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一直是以复习来达到这一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复习的弊端,难以全部实现复习教学在知识巩固性上的有效性。所以,复习不是巩固知识的惟一途径。在当前的教育中,中考、高考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复习仍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面对现实,我们不仅要改进、完善复习,不妨试试“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并作些探索。实施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见、闻、做、读几个方面入手,如参观、旅行,看电视、电影和戏剧,做小实验小制作,阅读科普读物和文艺作品,参加各种小组活动(如探究性学习),乃至结合复习进行同学之间无拘束的交谈(是一种合作学习)等等;不要忌讳学生上网,要尽量利用互联网为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知识丰富,对事物能迅速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人,并在事业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人。
参考文献
【1】列·符·赞可夫[苏联]《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布鲁纳[美]《教育过程》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
【3】杨鸿昌《教学心理学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知识的广度和教学巩固性原则论文】相关文章:
浅论多元教学评价的优越性和操作原则12-08
人文性和艺术性论文03-10
体育教学的原则体系构建研究论文02-18
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励性原则及应用12-06
论文编写原则与方法03-29
论文选题的原则03-29
论文提纲的编写原则12-11
论文答辩的原则03-04
研究性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12-0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