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视力障碍学生声乐教学探索的论文
【内容摘要】
视力障碍学生的声乐教学与健全学生的声乐教学有诸多共通点,但不同点也非常明显,不可小视。从事特殊教育的声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力。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从事视障学生声乐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对视力障碍学生声乐教学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几点针对视障学生的声乐教学策略。
【关键词】视障学生 声乐教学 教学对策
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掌握必要的声乐基础知识、歌唱的基本方法及良好的歌唱技术,对于声乐学习者十分重要。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对象在视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障碍程度分为全盲和低视力,他们通过听觉感知系统获取知识。针对健全学生声乐教学的问题,业界进行过广泛的探索,各种教学机构都在进行着尝试与摸索。而针对视障学生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是在教师的层面进行,距离形成教学模式还有很长的距离。声乐课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系统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于健全学生通过视知觉获取的信息,视障学生要通过听觉和触觉获取。因此,教师要想传递视觉信息给视障学生,需要做“信息转换”工作,将视觉信息转换为声音信息、或可“触摸”的触觉信息。
一、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声乐教学的异同
(一)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声乐教学的共同点
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声乐教学的共同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知识层面没有差异,不同点在于教材的呈现方式上,诉诸视觉的文本教材要根据学生视力障碍的程度,进行“信息无障碍的支持”;二是“三教兼顾”原则,即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的合理构造、适度发力、统筹兼顾上没有差异;三是因材施教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声音素质来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符合学生自身条件的演唱风格的训练上没有差异;四是歌唱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层面没有差异,即气息运行、声带发声、对声音做出评估的判断系统(听觉的觉知功能)等方面没有差异。
(二)“歌唱的呼吸方式”教学方法的异同
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卡鲁索曾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学习声乐者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因此,人们常说“歌唱是呼吸的艺术”。歌唱艺术中的“音色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气息的支持是唱出优美动听歌声的重要条件之一;歌唱艺术中的“字正腔圆”同样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笔者认为,“歌唱的呼吸方法”的教学方法有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健全学生在学习这三种呼吸方法时,通常采用“观察法”,即学生通过视觉信息的接收,转化为支配身体相关呼吸部位的协调运动,从而共同完成歌唱的呼吸方法。具体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观察教师自然地大口吸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教师吸气的速度快而浅,则腹部、腰部周围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小腹部几乎没有运动,从而得出腹部气息力量的积聚比较虚弱的结论;二是让学生观察演示教师用鼻子安静地吸气,尽量不抬肩、不膨胀胸部,这样腹部、腰部周围会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起着支持的作用,这种力量的运用也可以延伸到小腹部,表明气息的正确运用具有深度与力度。通过以上两种演示方法的比较,学生可以明显感知到吸气的过程和气息到达的部位。上述第二种呼吸方法就是声乐教学中被普遍认为比较合理的胸腹式呼吸法。①在学生刚开始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来传递知识层面的信息:“最初可以较多地采用鼻子吸气,找到气息的吸入状态,并养成习惯,然后逐渐用鼻口共同吸气,而气息进入的位置仍然保持在喉咙、肺部、腰部的深处,并辅以肌肉的支持;呼气时也借助腹部的能动性来调节气息,形成有力的呼吸运动。”要让学生掌握以上动作,教师必须要做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做呼吸练习时身体的变化来感受正确的呼吸方法,并让学生在镜子前观看自己身体在采用两种呼吸方式时的变化,通过反复实践、不断修正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教学的不同点在于传达知识、技能的方式上。换言之,在教师示范环节,需要学生用眼睛观察而获取信息的方式遇到了阻碍:一是观察教师自然地大口吸气时气息运行的轨迹以及气息的到位情况,依此判断腹部、腰部周围及小腹部是否具有运动的迹象;二是观察教师用鼻子匀速地吸气时气息运行的轨迹以及气息的到位情况,根据教师肩部和胸部的变化来判断气息的走向。
(三)“歌唱的共鸣”教学方法的异同
歌唱的共鸣是歌唱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正确的歌唱发声,除了气息的支持之外,还必须很好地发挥人体各共鸣腔体的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声音效果。如果说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那么共鸣则是歌唱发声应遵循的路线或轨道。只有进入了预定轨道,才能使声音在音质、音色、音量及穿透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现。以上文字内容属于知识范畴,在教学中视障学生接收起来并无障碍,因为这些内容不涉及视觉形象。然而在实践层面的技术掌握上,视障学生将遇到困境: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在视障学生的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如何打开口腔不难,但是达到专业层面的“打开口咽腔”则并非易事。有些概念与专业术语,字面信息容易理解,但生理上的对应关系很难用语言讲清楚,如“喉咙打开”“颌关节打开”“面罩共鸣”②“鼻腔共鸣”“真假声体验”等。声音高位置与气息支撑点的最佳结合,是健全学生声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视障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将会更加困难,需要教师运用特别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针对视障学生的声乐教学策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更加直接的肢体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求之外,还从触觉与听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视障学生虽然视觉有缺陷,但听觉上的代偿作用要超过健全学生,因此,笔者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听觉方面下功夫。视障学生在视觉经验的认知上与健全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听觉和触觉成为他们感知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通过用手触摸教师和自己面部肌肉的变化来感受腔体的打开程度,通过多种发声方式的练习来感受腔体的变化以及气息位置的不同,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正确的声音走向。
(一)文本教材的转化
文本教材要根据学生视力障碍的程度,进行“信息无障碍的支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将汉字文本文件转化为“大字本教材”,将文字字型放大;通过专业人员朗诵或者音频翻译软件,将汉字文本转换成音频教材;将汉字文本转译为现行盲文教材,以凸点的呈现方式,将信息诉诸于手的触觉,通过触摸实现信息转化。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健全学生和视障学生在理论的掌握上并无不同,但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有所区别。由于视障学生不能观看教师的演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加大语言描述的信息量,对肢体变化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以代偿视觉信息的缺失。第二,让视障学生将手放在演示教师的腰部,教师通过呼吸运动使自己的腰部发生变化,让学生通过触觉信息的获取,充分体验正确有效的吸气方法所产生的身体变化。第三,让学生通过触觉信息的迁移与记忆,实现自我训练的目的,具体方法是给学生布置自我体验的作业,将健全学生面对镜子观察呼吸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变化,改为让视障学生通过回忆触摸指导教师身体的变化,对应自己身体相应部位的变化,反复验证呼吸时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
(三)“歌唱的共鸣”的教学策略
1.“喉咙打开”。它有助于歌唱者养成在歌唱中正确、积极、自然地打开喉咙的习惯,以及歌唱时咽壁站立的能力和放松下巴的能力。基本要领:一是正确的唱歌姿势;二是“开大口”的口形状态。
2.“颌关节打开”。要领是“两起三放”,即软腭提起、笑肌抬起,下巴放松、舌头放平、喉头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打哈欠”时口腔张开且放松的状态,让舌头平放,舌尖轻轻顶着下齿,特别注意舌根的放松,以免舌骨或舌根僵硬或压迫喉器,喉头自然下放,保证口咽腔的打开和喉头的稳定,使面部肌肉松弛自然。
3.“面罩共鸣”。这是一种高位置的演唱法,源于歌唱者演唱时的一种自我感觉——人的面部,即口部上面所有腔体的“面罩”部位有一种轻微的震动感。要领是歌唱者在歌唱时,尽量把声音集中到“面罩”里面去,特别是高音部分,声音的位置越高,头腔共鸣的成分越多,音质也就越美,从而使声音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4.“鼻腔共鸣”。用哼唱的方式体验鼻腔部位的感觉,要领是尽量打开鼻翼,体会“哭泣”的感觉,目的在于充分获得鼻咽腔共鸣。
5.“真假声体验”。这种方法是让歌唱者通过声音体验的方式找到真声与假声在共鸣腔体里结合的焦点。要领是:第一,使用“小音量高音训练法”获得声音的高位置;第二,使用“弱声渐进训练法”获得强声。高音位置必须要以深厚的气息支持为基础,歌唱中声音与气息所做的运动是一种反向运动,即声音越高,气息的支持点越低,最终掌握高音位置与气息支撑达到和谐统一的技术能力。
结语
在特殊教育领域,视障学生声乐教学的课堂授课方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是跨学科共同探索的教学实践性研究。它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视觉补偿、特殊支持、融合教育等特殊教育的前沿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当今国内的视障学生声乐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从事视障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师难以施展演唱技术的传达、艺术语言的传递,难以充分地发挥声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因此有必要在深化教学科研中推进视障学生声乐教学的改革。从事视障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声乐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特殊教育的先进理念。一位优秀的声乐教师可以是出色的声乐指导,却很难将自己的发声技巧传授给视障学生,这便是普通声乐教师与视障学生声乐教师的区别。视障学生的声乐教师不仅能够控制自己的发声、懂得发声原理,能够讲解发声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到视障学生的心里。通过言传身教、观察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展示声乐演唱的技巧,善于发现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直指要害、纠正错误,也是声乐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注释:①胸腹式呼吸法:它充分利用横隔肌、肋肌、腹肌控制气息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最完善的呼吸方法。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缺陷,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气息过僵、过死的问题。②面罩共鸣: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吉诺贝基认为,“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声音的共鸣焦点和支持点。”歌唱家帕瓦罗蒂说:“面部声音的共鸣使我感觉像一个盒子。”瑞典著名歌唱家尼尔森则说:“我千方百计地使声音进入面罩。当我感到声音在头部有共鸣响,我就知道一切正常。”
参考文献:
[1]余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胡郁青.中外声乐曲选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视力障碍学生声乐教学探索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08-07
高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研究05-29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的设置探析论文04-21
高校声乐教学的开展构思论文08-05
浅析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探索08-26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6-19
关于谈高校声乐表演教学论文05-05
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4-20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08-07
幼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