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近年来,伴随着心理学日臻成熟,并且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事件逐渐增多,大部分的学校均开设心理健康教学这门课程。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还可以使其健康成长起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当今社会有很多“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比较弱,特别是抗压能力明显不强。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挫折给71.8%的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对挫折产生抵触心理;5.0%的学生认为自己会一蹶不振;仅有9.5%的学生愿意吸取教训从头开始。除此之外,现在“90”后的孩子都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成长的,人际交往主要采取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来进行,很少使用聚会、信件等传统的沟通方式。目前只有少部分的人可以接受并且采用这种传统的交友的方式。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安全感,导致无处倾诉心中的想法,因此极易产生寂寞和空虚的心理。同时,有些学生性格偏激,由于一点小事就想不开,进而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例如:深圳某大学大三学生李某因在学校犯了过错,由于承受不了教师严厉的批评,走上跳楼的极端道路,结束了19个春秋生命。再如,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因网恋受到挫折后割腕自杀等。根据以上这些案例可知,良好的心态对于人生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心理
目前,少部分的学生由于性格孤僻,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在生活交流方面比较胆怯,对日常生活很多事情产生各种抵触的心理。例如:某高校学生刘某,自进入大学开始,就觉得自己和同学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总是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有距离感,甚至有时连食堂吃饭都不情愿去,常常将自己关在宿舍里面。时间长了,他开始害怕面对同学、害怕上课以及不敢面对老师,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后来被医生诊断为社交障碍。近年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老人和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比较少。可见,目前很多高校学生都存在着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知道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将他人的给予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付出的概念比较欠缺,在社交技巧方面较欠缺。
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理解以及支持别人,因此现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发生矛盾的几率比较大,这样出现矛盾又没有处理技巧,就容易产心理困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当重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正确引导孩子交往技巧。家长不光要教会孩子交到朋友,还要指导孩子在与朋友交往时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友情,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来监督协助完成的。另外,父母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必须平等相处,不能一味的索取这是孩子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片面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实践性。有一则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大学健康教育中,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的主要课程,但是该门课程在高校未受到学生的欢迎。
究其原因在于,该门课程开展活动少、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等情况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比较片面化和抽象化。一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的学科教学模式完全一致,根据课表上课,到期末还会进行考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根据教学材料传统的进行备课,在课堂上老师会很详细的给学生分析心理学知识,虽然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但是缺少了应用性,忽视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片面化只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偏差,大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从实际出发,应该根据学生现实心理需要为起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
二、将积极心理理念融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的耐挫能力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没有挫折,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或者挫折。最近几年,大学生轻生的案列屡屡出现,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根据数据调查显示,98.9%的学生轻生的原因都是因为心理问题造成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同时,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耐挫能力。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而且要告诉学生要直面困难,面对挫折时要敢于面对不能一味地逃避,更要正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培养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奋斗目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所有事情,积极开展一些关于提升耐挫能力的培训,纠正学生逃避困难的心理。
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心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因素。在当今社会,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各种渠道的信息都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了能应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大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积极心理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更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状态和自信心。
3.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人性观和主客关系对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较大的关系,所以,高校应当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强化培训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之间要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可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教师要学会如何尊重学生。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是不同的,所以想法也是不一样的,老师要明白该如何完整的去接受他们。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就必须做到以理服人、相信学生,要会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第三,教师要理解学生,换位思考,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还要去体验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第四,老师要积极地关心学生。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积极的关心将会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指导以及帮助。
4.重视课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状态。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使用自己的特长来展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且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最佳方式,而且有利于老师解读学生心理想法,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的最佳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根据学生的特长,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以及体验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例如,对于有美术爱好的同学,老师就要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美术类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对于有体育兴趣爱好的同学,老师就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意志力。通过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课外活动,不只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客观评价他人,还能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从而使大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以及缺点,让内向孤僻的学生愿意并积极的参加到群体活动中,增加团队合作感,让一些心胸狭隘的同学懂得如何去宽容、理解别人,而且还可以自己疏导情绪,不会导致心理异常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用学校的广播、板报、校刊等进行宣传,积极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且通过心理运动会、心理沙龙、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进行宣传,能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普及,有利于提升同学们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而且提高他们压力的承受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在大学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应该使用积极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的心理咨询,可采取培养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等措施着手。同时,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增强对压力的抵抗能力,为当代社会以及时代提供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6-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2
分析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心理学05-02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分析04-2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分析05-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教育管理08-06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年级管理对策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