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理性人范式经济哲学阐释
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对理性人的构造和逻辑推演,怎样浅谈理性人范式经济哲学阐释?
[摘要]
目前,对于行为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物质理性的功利主义维度,研究层次浅。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和现代的非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讨论的,都是在理性的认知范围之内,超出理性的认知范围,经济学就变得无能为力。在研究行为动机和过程时,应将主体和客体两个分离的世界融合,在更加广阔的视域里进行认识,将行为从现有的经济理性认知局限中解脱出来,加入社会理性、精神理性、超理性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行为合理性。
[关键词]
经济与哲学;理性人范式;新路径;反思和超越
一、前言
经济学教授韦森(2007)指出:“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和道德判断问题的复杂性,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一起,正急切地呼唤着中国经济学界重视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也要求中国的学人对这些学科交叉领域中构成人类社会运作之深层理性基础的一些基本价值进行评判和审视。这无疑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一项非常紧迫的时代理论要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而现代经济学中在这一假设中已经越走越远,我们必须要回归理性人原点,从根本上做出重新阐释和分析。
二、经济哲学的融合路径的新范式分析———以理性人为例
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对理性人的构造和逻辑推演,阐述了个体(消费者———生产者)、组织(企业———产业———市场)、行为(竞争———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垄断)、价值(配置———规制)等概念。虽然说心理学和经济学分析范式都是基于个人主义,但是心理学更倾向于对个人感觉的描述,而经济学更倾向与对个人理性的描述。从这个层面上讲,心理学应该起源于主观唯心主义,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这门学科归纳为心理的感应—触发—行为模式,当代经济学应该起源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在当代经济学的世界中很多的概念(市场、竞争、垄断等)可以通过抽象逻辑推理展现给我们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在这个完美的世界之后起因———“看不见的手”却只能归根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威廉•詹姆斯提出:“从最广义的所谓自我说起,而后逐步寻求到自我之最微妙最精深的方式,由德国人所谓经验的自我之研究到纯粹自我之研究。从最广义的自我说,我们可以将它的历史分成三部,关于:
一是它的成分;
二是这些成分所引起的感情和情绪———自我情感;
三是这些成分所激发的行为———自营与自保。
这个自我的成分可以分成几类,即构成(甲)物质的自我;(乙)社群的自我;(丙)精神的自我的成分;(丁)纯粹的自我的成分。物质的自我指的是个人的身体、衣着、家人、居所和财产等。社会的自我来自于同伴的认可,有多少同伴就有多少个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指监控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自我,指一个人对自身意识状态、态度、气质、个人兴趣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纯粹的自我指在人格恒同感下的自我感知、判断与行为。汪丁丁指出,理解个体行为可以放在三个维度的思考框架之内:第一个维度是“物的秩序”,完全从技术、物质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秩序”,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察概念;第三个维度是“精神秩序”,它包含精神的诉求、自我的诉求,比较抽象。对于亚当•斯密所指出的:“这种倾向(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如果讲斯密时代的知识与技术还不足以认识到意识和理性问题,那么对于当下,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和知识来分析交易的动机,如果我们选择漠视,这无疑是对文明的一次背离。理性是意识的规律性的实在,实质上说明理性是人类有限认知层次上的秩序。在秩序范围内,人类依据相关的标准及其经验评判行为、目的、价值的理性,范围之外便感到无能为力。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被单独置放在通过货币计算效用的功利主义维度,将理性人假设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纯粹权衡成本收益的工具。理性等同于利益及其利益的追求,这无疑是偏狭的,不符合事实的。无论哪种理论都不能忽略作为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经济学理性假设应该建立在人本主义视角之上进行研究,在此笔者将经济学理性拓展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物质理性,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以物质的角度来衡量生存的价值以及意义。
二是社会理性,基于交往的需要,以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衡量生存的价值以及意义。
三是精神理性,基于思想的需要,以精神的满足的角度来衡量生存的价值以及意义。
四是超理性,基于理念(价值观)的需要,以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衡量生存的价值以及意义。
韦森提出:“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在此笔者将经济学理性从物质理性的功利主义维度束缚中解脱出来,在更广阔的视域中寻找物质理性、社会理性、精神理性以及超理性共融的理论,使经济学理论走向新的纪元,笔者认为这才是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正确路径。亚当•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马歇尔指出:“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宗教力量和经济力量共同塑造了世界历史。(第一章导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动力和阻力,这种动力和阻力的数量只能大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不过,这种衡量仅指动力和阻力的数量而言。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动机的质量,在性质上都是无法衡量的。如果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还不能由正确而可靠的知识来解决,或者如果是一个一般的经济分析及推论方法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我们纯粹的经济研究之中,就将它放置在一边好了。
不过,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如果要将这种问题包括在所有问题研究当中,反而会减少我们经济知识的正确性和精密性,以致一无所获。(第二章经济学的实质)”萨繆尔森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经济学的精髓之一在于承认稀缺性是一种现实存在,并探究一个社会如何组织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其资源。”对于亚当•斯密的利己心,经济史学家艾玛•罗斯柴尔德提出:“我将要说明的观点是,斯密并没有特别推崇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最好理解为一个温和的讽刺笑话。
在这些情况下,看不见的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体商人是否选择通过政治影响、权力的使用以及其他方式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既要求有良好的制度也要求有良好的规范,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明确界定的游戏规则中追求他们的利益,而不是通过试图影响制度与规则来追求利益。”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所存在的问题,贺京同教授(2007)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仍然逃不脱它的相对真理性,即它所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大量现实经济中的所谓‘异常现象’无法用新古典理论框架进行解释和预测,比如股票溢价之谜和非自愿失业的根源问题等。
其原因是,新古典经济学由于把经济分析的出发点锁定为‘刚性的’经济理性人,因而其分析过程必然带有机械主义色彩,这使得各种社会关系也被作为一种机械而非人格化的关系来对待,从而导致以它为前提的经济学分析显得过于僵化,因为非人格化的‘机械人’并不能再现复杂社会中人的思考、喜好和相互行为,这忽视了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事实。”在当代经济学中,对于行为的描叙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准则,建立在偏好基础之上,为人类理性的呈现形式。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可描述为“行为偏好+利润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将信息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上更进一步,弥补解释现实问题的不足,但从在社会角度和心理角度上的分析有着先天的缺憾。何大安(2006)将其模式概括为“有限理性+效用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关于人类选择行为的分析,将功利的观念引入了时间维度,划分为“当下的功利”和“长期的功利”;拓宽了心理维度的解析内涵,强调认知局限,创立了以非理性选择为中心内容的展望理论。何大安教授(2006)将其概括为“认知局限+偏差行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效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理性所要衡量与计算的效用范围之内加入了个人心理、制度文化等因素,行为经济学的理性是以心理效用为标准的自然人快乐。
三、小结
对于行为理解的潜在意义仍然是基于物质理性的功利主义维度,缺乏对行为更深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主流经济学还是现代的非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讨论的,在理性的认知范围之内,经济学可以自由的使用理性人、完全竞争、一般均衡和市场等概念,而超出理性的认知范围,经济学就变得无能为力。这样会直接剥离了人类存在的价值感及意义。而本文认为对行为动机和过程意义的研究,会将主体和客体两个分离的世界融合,融合成为一个自洽的可认知的世界,使人类行为更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意义。要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过程,就要放在更加广阔的视域里进行认识。从单单物质理性的功利主义维度中,将行为从现有的经济理性认知局限中解脱出来,加入社会理性、精神理性、超理性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行为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韦森.经济学的性质与哲学视角审视下的经济学———一个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7(4)
[2]詹姆斯/唐钺.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阿弗里德•马歇尔/廉运杰.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5]保罗•萨繆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艾玛•罗斯柴尔德/赵劲松,等.经济学情操论———亚当•斯密、孔多赛与启蒙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贺京同,那艺.传承而非颠覆:从古典、新古典到行为经济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8]何大安.选择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融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谈理性人范式经济哲学阐释】相关文章:
谈有限理性逻辑辨析08-06
谈中国哲学人生研究06-15
谈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08-02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04-13
谈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08-04
谈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创新哲学理论和哲学观念06-13
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认知特质08-02
项目干系人理性与项目风险沟通08-03
阐释冬小麦管理技术08-29